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们中学生普遍对生活缺乏灵感,缺少对名著名篇的品读,因此也就很难有丰富素材的积累,加之对写作没有兴趣,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文采干瘪,没有情感真情的流露,没有感染力,没有灵性,使人读起来味如嚼蜡,本文就来阐述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指导学生能够写出沁人心脾的美文来。
【关键词】初中作文;方法指导;写出美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我认为写作就是情感释放,但有的初中生对写作畏惧情绪很重,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对写作缺少自信心和兴趣,即使绞尽脑汁,挤牙膏写出来豆腐块,也是空话、套话、废话连篇,立意不新,语言不华丽,语病较多,逻辑混乱。那么如何调动初中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促发他们写作的动机,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悟生活,厚积薄发的重视阅读的积累。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要想学生写出选才精彩,构思巧妙,感情真切,语言生动的文章,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也是成功的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始诱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命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作文的内容,形式不加限制,春天带着学生去革命纪念地参观,到风景秀丽山水去游览,到敬老院去敬老活动,让学生写出耳闻目睹感兴趣的事情,渐渐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渐渐产生写作的冲动,在写作中尝到写作的甜头,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想写、乐写。把握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由写人到写物再到写景,写作的文体由写记叙文到写议论文,有散文到写抒情诗歌,让学生徜徉在写作的快乐之中,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鼓舞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把美妙的文章的构思,诉之笔端,我想美文自然会诞生。
二、培养学生有心有意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人间社会的真、善、美、丑、恶现象,目的也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文的时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笼子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例如,当我们看到大街上,看到老人摔倒时,对老人招手示救,大街上的行人,有的置若罔闻,有的同情站站就走了,看不下去但又不愿自找麻烦,“惹祸上身”之多报了警,只有一群学生在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驱使下,在拿着手机视频下把老人扶起来,这些现象都会引起我们对社会丑恶,善良现象深深地思考:为什么看到老人面临危险的时候那么冷漠,见死不救?为什么孩子救起老人会用手机视频留下证据?答案是怕讹,不过也显示出孩子纯美的心灵,如果这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而后所作,使学生通过对多彩社会各种现象的捕捉而产生心灵的火花,一定会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创设写作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作文指导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大脑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感到兴奋,产生浓烈的兴趣。创设情境,一是创设艺术情景;二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艺术情景就是利用想象,再现大脑中储存的文题所需要的生活信息,用一幅幅生活画面,拨动学生的心弦。例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深深感到对父母的依恋与热爱,同时也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实话实说。最后让写一篇《学会感恩》的作文,确实篇篇字真意切,很是感人。当然也可以用音乐、图片画面等手段制造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问题的情境处于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区域时,也就是说由他们独立地解决其力所能及的问题,往往更能强化学习的兴趣。对于选材、立意都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民主地讨论,摆脱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述的困境。
四、要厚积薄发重视阅读的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多对写作犹如神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感悟。叶圣陶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甚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为了感受文章的意蕴,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欣赏文采的华丽,领略巧妙的构思,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对阅读的科学指导:1.师范读,传染语感;2.引领读,促发语感;3.自由读,丰富语感;4.借助多媒体,是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作者胸有镜,入境始于亲”的境界;5.鼓励学生多看好书,例如四大名著等;6.用好工具书:字典、词典;7.摘抄在阅读中名言佳句;8.鼓励学生读后写随笔,读后感,我想学生这样想写不出有魅力的文章都难。
总之,初中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写作的兴趣,重视字词,积累词汇;重视句子,运用好句;重视段落,培养习惯。以生活为基础,选好写作的内容,以写作作为桥梁,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写作时,立意高远,标新立异,选材精当,构思新颖,语言优美,我想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文学大餐。
参考文献
[1]尚贵锁.培养写作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J].山西教育(教学),2010(3).
[2]何丽阳.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实效——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课外阅读,2013(2).
(编辑:任佳溪)
【关键词】初中作文;方法指导;写出美文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我认为写作就是情感释放,但有的初中生对写作畏惧情绪很重,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动机,对写作缺少自信心和兴趣,即使绞尽脑汁,挤牙膏写出来豆腐块,也是空话、套话、废话连篇,立意不新,语言不华丽,语病较多,逻辑混乱。那么如何调动初中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促发他们写作的动机,这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悟生活,厚积薄发的重视阅读的积累。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要想学生写出选才精彩,构思巧妙,感情真切,语言生动的文章,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也是成功的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开始诱导学生写作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命题,根据自己的爱好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作文的内容,形式不加限制,春天带着学生去革命纪念地参观,到风景秀丽山水去游览,到敬老院去敬老活动,让学生写出耳闻目睹感兴趣的事情,渐渐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渐渐产生写作的冲动,在写作中尝到写作的甜头,找到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想写、乐写。把握学生的心理,促发学生由被动写作到主动写作,由写人到写物再到写景,写作的文体由写记叙文到写议论文,有散文到写抒情诗歌,让学生徜徉在写作的快乐之中,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鼓舞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把美妙的文章的构思,诉之笔端,我想美文自然会诞生。
二、培养学生有心有意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人间社会的真、善、美、丑、恶现象,目的也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写作文的时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笼子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例如,当我们看到大街上,看到老人摔倒时,对老人招手示救,大街上的行人,有的置若罔闻,有的同情站站就走了,看不下去但又不愿自找麻烦,“惹祸上身”之多报了警,只有一群学生在一颗颗淳朴、善良的心驱使下,在拿着手机视频下把老人扶起来,这些现象都会引起我们对社会丑恶,善良现象深深地思考:为什么看到老人面临危险的时候那么冷漠,见死不救?为什么孩子救起老人会用手机视频留下证据?答案是怕讹,不过也显示出孩子纯美的心灵,如果这时情有所感,心有所思,而后所作,使学生通过对多彩社会各种现象的捕捉而产生心灵的火花,一定会写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创设写作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在作文指导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大脑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感到兴奋,产生浓烈的兴趣。创设情境,一是创设艺术情景;二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艺术情景就是利用想象,再现大脑中储存的文题所需要的生活信息,用一幅幅生活画面,拨动学生的心弦。例如,我在讲《背影》一课时,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深深感到对父母的依恋与热爱,同时也设计许多问题让学生实话实说。最后让写一篇《学会感恩》的作文,确实篇篇字真意切,很是感人。当然也可以用音乐、图片画面等手段制造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当问题的情境处于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区域时,也就是说由他们独立地解决其力所能及的问题,往往更能强化学习的兴趣。对于选材、立意都可以适当指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民主地讨论,摆脱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述的困境。
四、要厚积薄发重视阅读的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多对写作犹如神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培养感悟。叶圣陶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甚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所以为了感受文章的意蕴,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欣赏文采的华丽,领略巧妙的构思,语文老师必须加强对阅读的科学指导:1.师范读,传染语感;2.引领读,促发语感;3.自由读,丰富语感;4.借助多媒体,是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作者胸有镜,入境始于亲”的境界;5.鼓励学生多看好书,例如四大名著等;6.用好工具书:字典、词典;7.摘抄在阅读中名言佳句;8.鼓励学生读后写随笔,读后感,我想学生这样想写不出有魅力的文章都难。
总之,初中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培养写作的兴趣,重视字词,积累词汇;重视句子,运用好句;重视段落,培养习惯。以生活为基础,选好写作的内容,以写作作为桥梁,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写作时,立意高远,标新立异,选材精当,构思新颖,语言优美,我想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色、香、味”俱全的文学大餐。
参考文献
[1]尚贵锁.培养写作兴趣 消除畏难情绪[J].山西教育(教学),2010(3).
[2]何丽阳.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实效——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课外阅读,2013(2).
(编辑: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