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克制与磊落的守正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领导职业的特殊性,克制这一品性十分必要。所谓克制,是指能很好地控制自身在不同场景的心境、情绪、言谈、举止等。任何人对所处的环境、情境都是有反应的,有的反应弱一些,有的则反应强一些。领导的职业要求领导者具有良好的克制能力。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是一名精力充沛、极具个性的领袖,但同时,他也被认为是“个性刚烈,容易激动”、自我克制力弱的领袖。2007年l0月,萨科齐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60分钟”的采访。当被问及他的婚姻情况时,萨科齐突然恼怒。突兀地拂袖而去,留下一脸错愕的CBS女记者。他骂安排这场采访的秘书“是个蠢货”,说自己没时间接受这样“愚蠢”的采访。这一“喜剧性”场面,在网上被广为传播。前法国政府部长阿祖·巴加哥曾爆料,萨科齐极易动怒,动辄翻脸,一次威胁要“打扁他的脸”。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女儿玛札琳曾这样评论萨科齐:“萨科齐情绪不稳,像只疯狗乱咬人。这种人很危险,你永远不知道他会捅出什么娄子。”


  官场上风云变幻,纷繁复杂。没有克制力,领导生涯就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发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是大政治家的风度。一般的领导者“大忍”做不到,“小忍”为必须,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
  苏轼在《贾谊论》中,一反历代学者认为贾谊怀才不遇、抱恨终生的观点,认为贾谊气量狭小,操之过急,认为“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还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就必然会愤世嫉俗,因而给自己带来危害。所以,不是非常英明卓越、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可能使这种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官场无数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政治家要实现远大理想,就应当善于等待时机。政治家的宏大事业的愿景必须能经受得住各种逆境的考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所以,苏轼在《晁错论》中指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就苏轼本人来说,他就是一个吃尽了官场各种苦头而仍能表现出克制的“能忍”之人。
  克制有时表现为沉静,就是沉得住气。轻浮谩夸是许多从政者易犯的毛病。没有沉静便没有从容。自大、自负、自卑都是与克制、沉静、从容相对的。厚重多显于外表,沉静则多依于内质。沉静过滤了浑浊、还原了生命,让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清透。天下有本事的人很多,有深邃修养的人则未必多。有真才实学并且能沉静下来的人,才是可做大事的人,才是真正有希望成功的人。如果一名领导者想干点事,想干成事,那他必须能沉得住气,具有强大的自制力。
  此外,对领导者而言,正直也是必备品格。严格说,一个人没有正直,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为政资格。孔子对政治有个非常经典的诠释:“政者,正也。”鲁哀公的正卿、权臣季康子曾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政,孔子回答:“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你若自己带头走正道,谁还能不走正道?”
  我们不妨将政治的要义之一理解为正直。正直与正当、正义是相关的。领导者正直,才能取得从政和治国理政的正当性,才能实现权力正义。人格不好,何以服众?
  曾为尼克松、福特、里根、克林顿四位美国总统做过政治幕僚的政治学家大卫·葛根在《见证权力:从尼克松到克林顿的领导艺术》一书中说:在所有品质中,“正直对于总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正直,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不正直,什么也都无关紧要。”
  关于这一点,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曾论述说,凡执掌公共权力的人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效忠于现行政体,第二是足以胜任所司职责的高度才能,第三是适合于该政体的善德和正义。这三个条件中,“善德“正义”的要求,就是守正方面的品性。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也指出:“最有资格当将帅、当法官、担任任何其他职务的人”,应是“具有能良好地执行这些职务所需的品质的人”。
  令人遗憾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官场上形形色色的政治家们很多被证明缺乏人格上的可信度,他们追名逐利一如某些军事家奸诈用兵。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为官者经常苟合取容,投机钻营,正直不阿者则如凤毛麟角。而官场上晋升的竞争压力和对权力“职位”的获得本身,又构成对良好人格品质的一种严峻的“挑战”。正是这种“无道德的政治”,恶化了官场的行政文化,违背了从政伦理和行政道德,也违背了领导者的职业精神和正义原则。当许多负面的“官场经验”成为一种行政文化,便会潜移默化,起到形塑功能,把人塑造成“完全自私的官员”。
  对于良好政治人格的追求和期待,一直是人类社会灿烂的理性阳光。屈原在《离骚》中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主张“内美”和“修能”并举。《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放在第一位。在西方历史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以及后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们,也都深刻地探讨过政治家的“善德”问题。可以说,“守正”是从政者特别是领导者的立身之本,是从事领导工作的灵魂。某地领导班子换届选举,结果出来后,会上有代表对新当选的班子成员说:“你们新当选的都是得‘正’字票最多的。希望你们在领导岗位上首先不要忘了这个‘正’字,首先要对得住这个‘正’字。”
  恪守“正”字,起码要做到“五正”:一是“心正”。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想正道,谋正事。二是“眼正”,客观公正地看人看事,评价人要公正,使用人要公道。三是“耳正”,不偏听偏信,要博采众议。四是“嘴正”,不口是心非,对上直言不讳,对下开诚布公。五是“脚正”,一步一个脚印走正道,不搞旁门左道。
  领导者品行的“守正”,在人类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一个紧要的话题。守正和克制,都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显示了一种心灵的力量。当下官场丑闻不断,大量腐败案的被揭露,大老虎、小官巨贪的“并驾齐驱”,领导者群体中一些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种种阴霾,更使得领导者包括品行修炼、道德涵养、人格提升在内的磊落守正,再一次成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正视并认真解决好的领导者队伍的基础性问题。
  (摘自《现代领导》)
其他文献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十年里,我参与了不少与邓小平有关的文字和影视工作。例如,参与第一本《邓小平》画册的出版,做邓小平小女儿毛毛(邓榕)著《我的父亲邓小平》的责任编辑,做12集电视片《邓小平》的制片人,做邓林的《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摄影画册的编辑及展览策划,等等。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卖《邓小平》画册出怪招  这本画册的主要功臣是杨绍明。绍明是杨尚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公
蒋介石于1928年5月率百万大军进行二次北伐。6月,在皇姑屯的升腾烈焰中,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伤重不治。两天后,北伐军占领北京城,统治中国16年的北洋政府,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蒋介石掌权后,试图惩治腐败,但最后无果而终。  反贪机制看上去很美  “如何能作育人材,激励士风,使其热心勇敢,廉洁奉公也”?  这是蒋介石执掌大权不太久的时候写下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对腐败散漫的愤慨与失望,欲寻良方加以整治
国商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隶属于中国投资协会外资投资委员会企业服务中心,是运营投资银行类业务的金融平台,专注于金融服务、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消费升级领域早期和
<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写于1859年1月,同年6月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一起问世。1859年6月4日单独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发表,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鲁国的季康子,当时官衔正卿,也就是总理兼军队总司令。他手里掌握鲁国的生杀大权,向孔子请教政事时问:“如果杀掉坏人,亲近好人,怎么样?”尽管孔子在做鲁国政法最高领导的时候(官名司寇),曾亲自下令诛杀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少正卯,但孔子是主张少杀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通过对党风、政风的大力整肃,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形成了高压态势,初步形成了不敢腐的氛围。然而,不敢腐不等于
“喂,是县电视台新闻热线吗?我是城西乡王庄村的王四,我想向你们提供一条新闻线索……对,对对,张乡长又去了,是张田村村东头第一家。什么?你们现在就来?好,好……”挂了电话,王四嘴角露出了一丝冷笑。  这王四是个手下有十几个人的小包工头。虽然其貌不扬,但为人却极其精明,可以说前几任乡长没有不买他的账的。  现如今,乡长又换了,王四盘算着得抓紧把新乡长摆平了。  王四很快便摸清了新乡长的根底,新乡长名叫
相国春一直在找寻失散多年的古画——唐伯虎的《清溪松荫图》。这也是他父亲的遗愿。这幅画是他家祖上开古玩店时的镇店之物。“文革”中,家被抄了,收藏的古玩和这幅画都被抄走了,从此杳无音信。江城人都知道,这是他家心头的痛。  江城是座古城,前些年由于房地产过度开发,古建筑遭到破坏,原本古色古香的城市变得面目全非。相国春上任市长后想把古建筑保护起来,打造旅游文化产业,让古城重新焕发生机。但因此触动了一些人的
陈亮匆匆赶到清风咖啡馆时,大伯已经等候多時了。  “大伯,你来县城了就直接去家里找我呀,干吗非约在这里见面?”陈亮诧异地寒喧道。  “我听说现在找人办事都在咖啡馆,地方安静,说话方便,我今儿个也赶回时髦。”大伯呷了一口茶说。  陈亮扑哧一笑:“大伯,您有啥事儿直接打电话吩咐我就是了,这么客气干哈!你的事,侄子一定全力以赴。”  “好,大伯等的就是这句话。”大伯顿了顿,一脸严肃地问道,“亮子,你摸着
一留遗嘱:不给后代留私产  2005年2月25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走完99年人生历程的吴波,面容依然如生前那般淡然、和蔼、平静。财政部尊重老人遗愿,没发通知,可自发送行的人仍排成了长队,依依不舍。  办完丧事当天,吴波的几个孩子马上召开家庭会议,秘书和身边工作人员也在场参加,商量如何落实和办好父亲遗嘱的事。  吴波的这份遗嘱,是这样写的:  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