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山湖是综合功能的水力开发枢纽,但是近十五年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自然大气环境的變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对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规划分析,积极借鉴国内外在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防治景区的生态环境污染,科学开展生态经济,建立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
内蒙古红山湖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内,又名红山水库,是一处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国家大型一类水利枢纽工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红山水库生态环境现状
红山水库所在的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尤其是春天,春旱现象严重,在1998年红山水库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涝灾之后,在此之后,红山水库连续十几年干旱,加上上游新建水库分流,致使周边农业在春季播种时严重缺水,农业收益不好,因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降水量少,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地下水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下游地区供水量不足。
除此之外,由于缺水严重,红山水库周边的防护林枯死,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沙化严重,进一步对红山水库造成威胁,使红山水库水域面积减少,水位不断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肆意向河内排放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为迫切。
二、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遏制资源过度、粗放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首先针对本地区,整体规划水力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水价,增加人民的节水意识。水力部门计划用水,控制总水量;其次,改善水力设施,改善水资源灌溉技术,由原来的直接灌溉改为滴灌、喷灌的方式,促进节水[2],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就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使当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同时使人们注意到沙化、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重视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
(二)整合优势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发展畜牧产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农牧业,在红山水库进入枯水期前,也曾经是鱼米之乡,因此兴修水力设施,改善灌溉技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红山水库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平整,有利于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牧业发达,效益可观。
2003年,红山水库的水产品,通过了自治区牧业厅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程序》的无公害审定,使红山水库成为自治区第一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目前,红山水库的拳头品种太湖大银鱼,全部供应出口。其他主要产品鲢、鳙、鲤、鲫、草鱼等,也全部被吉林辽宁的客商以高出市内一倍的价格,全部收购。目前年产鱼达二十万斤,发展水产养殖,以鱼养鱼,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红山水库渔业焕发新的生机,大有可为。
(三)创新生态资源产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
红山水库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红山湖背依茫茫大漠,科尔沁沙地起伏绵延,雄浑壮观;怀抱苍苍碧水,红山湖水浩如烟海,天水相连,其下游20万亩稻田连成一片,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大漠水乡风光。景区内鸥翔鱼跃,闲亭粉莲,葱茏交翠,虫鸣莺啼,碧波荡漾,轻舟唱晚。红岩、碧水,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立体风景画。
红山湖旅游资源主要景观有天台鸟瞰、红亭望碧、白玉引水、泄洪观瀑、明代石刻、北滩公园、绿春湾垂钓、南苑垂钓、鸟岛听韵、北滩浴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冬季还可以滑冰制作冰雕等。景区资质国家2A级景区,景区特色摄影、登山、游湖、沙漠景观游、湖泊、山川、采摘园,垂钓园、水上帆船、水上飞伞、沙地摩托车、马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红山湖沙漠草原文化旅游基地。
参考文献:
[1]刘祥,关德武,张润平,邵国清.红山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探讨[J].内蒙古水利,1998(4):10-13.
[2]黄晓东.红山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内蒙古水力,2011(1):55-56.
[3]单妮娜,吴郭泉.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一体化研究—以桂林青狮潭水库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0-6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水库管理局)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
内蒙古红山湖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内,又名红山水库,是一处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国家大型一类水利枢纽工程[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一、红山水库生态环境现状
红山水库所在的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尤其是春天,春旱现象严重,在1998年红山水库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涝灾之后,在此之后,红山水库连续十几年干旱,加上上游新建水库分流,致使周边农业在春季播种时严重缺水,农业收益不好,因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降水量少,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地下水水位也在不断下降,导致下游地区供水量不足。
除此之外,由于缺水严重,红山水库周边的防护林枯死,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土地沙化严重,进一步对红山水库造成威胁,使红山水库水域面积减少,水位不断下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肆意向河内排放污水,导致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急为迫切。
二、红山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遏制资源过度、粗放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来自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把节约资源作为根本之策。首先针对本地区,整体规划水力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水价,增加人民的节水意识。水力部门计划用水,控制总水量;其次,改善水力设施,改善水资源灌溉技术,由原来的直接灌溉改为滴灌、喷灌的方式,促进节水[2],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还有就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使当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同时使人们注意到沙化、环境破坏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重视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
(二)整合优势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发展畜牧产业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农牧业,在红山水库进入枯水期前,也曾经是鱼米之乡,因此兴修水力设施,改善灌溉技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畜牧业,红山水库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平整,有利于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牧业发达,效益可观。
2003年,红山水库的水产品,通过了自治区牧业厅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程序》的无公害审定,使红山水库成为自治区第一批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目前,红山水库的拳头品种太湖大银鱼,全部供应出口。其他主要产品鲢、鳙、鲤、鲫、草鱼等,也全部被吉林辽宁的客商以高出市内一倍的价格,全部收购。目前年产鱼达二十万斤,发展水产养殖,以鱼养鱼,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使红山水库渔业焕发新的生机,大有可为。
(三)创新生态资源产业,深入挖掘旅游资源
红山水库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能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红山湖背依茫茫大漠,科尔沁沙地起伏绵延,雄浑壮观;怀抱苍苍碧水,红山湖水浩如烟海,天水相连,其下游20万亩稻田连成一片,勾画出独具特色的大漠水乡风光。景区内鸥翔鱼跃,闲亭粉莲,葱茏交翠,虫鸣莺啼,碧波荡漾,轻舟唱晚。红岩、碧水,构成了一幅风光旖旎的立体风景画。
红山湖旅游资源主要景观有天台鸟瞰、红亭望碧、白玉引水、泄洪观瀑、明代石刻、北滩公园、绿春湾垂钓、南苑垂钓、鸟岛听韵、北滩浴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冬季还可以滑冰制作冰雕等。景区资质国家2A级景区,景区特色摄影、登山、游湖、沙漠景观游、湖泊、山川、采摘园,垂钓园、水上帆船、水上飞伞、沙地摩托车、马场,发展潜力巨大。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红山湖沙漠草原文化旅游基地。
参考文献:
[1]刘祥,关德武,张润平,邵国清.红山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探讨[J].内蒙古水利,1998(4):10-13.
[2]黄晓东.红山水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内蒙古水力,2011(1):55-56.
[3]单妮娜,吴郭泉.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一体化研究—以桂林青狮潭水库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0-62.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红山水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