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辽绣艺术被评定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辽绣艺术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本文意在梳理辽绣发展脉络,总结针法的发展成果,建立一套属于辽绣的独特针法系统。
关键词:辽绣;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2-01
辽绣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始自辽代,源自契丹,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时期的沿革和积淀,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辽绣艺术的历史沿革
中国东北辽宁省一带很早就成为了契丹民族刺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中心。从现存的历史文物来看,传统辽绣的艺术题材包括了契丹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游牧活动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内容,艺术风格上更多的体现契丹民族的强悍豪迈和大气滂沱。传统的辽绣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满足生活装饰的需要,也间接包括了区分等级和记录历史的作用。
(一)辽绣艺术的萌芽。根据中国辽宁省海城市出土骨针的情况来推断,辽宁地区的刺绣出现时间应该在中原地区的刺绣出现之后。但是,这个说法在文献学上缺少直接的证据,因此并不能就此断定中国东北地区的刺绣出现中原地区之后。而且,两者之间是否有呈递关系和历史渊源,目前尚无有力的考古根据来证明。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刺绣活动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后汉书·乌恒传》。《后汉书·乌恒传》载:“妇人刺韦,作文绣。”文献里所提到“乌恒”正是汉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乌恒山区的乌恒族。大兴安岭一带属高寒地区,乌恒族人冬季穿皮衣。为使皮衣耐用而美观,妇女在其上刺绣,其题材多为,狩猎,骑射等。而据文献记载,乌恒族的从事刺绣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年。另一个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早期刺绣活动的记载见于南宋所编撰的《契丹国志》。据该文献记载,契丹族是上古的少数民族东胡的一个分支。东胡的历史起源非常早,据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在周代,该民族就已经频繁的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而在东胡人的早期活动中便有织纤和刺绣的活动,而东胡的刺绣活动在契丹得到了传承,达到了辽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二)辽绣艺术的完善。辽绣艺术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地区刺绣艺术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五代初,契丹民族汲取汉文化,积极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同周边民族开展频繁的贸易活动,迅速强大起来。公元916年,建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辽政权建立后,丝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辽政权与毗邻的宋政权发动了多次战争。战争过程中,辽俘虏了来自汉族地区的大批各种手工艺匠人,这其中也包括当时丝绣工艺非常发达的苏绣等地方绣种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辽政权的皇室对刺绣艺术的偏爱。1974年,遼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发掘了辽代后族萧氏墓葬。在该墓葬所发掘的文物中包括“满地折花枝短袄”、“绣花分指手套”、“绣花障泥”等刺绣艺术品,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刺绣艺术在辽皇室形成的风气,在客观上推进了辽绣艺术的发展。和汉族绣种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完善了辽绣艺术的工艺,辽绣艺术的地方特色也越来越清晰。
(三)辽绣艺术的近代总结。在清代,辽绣艺术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绣种。《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完备的记录了包括四季着装和寝屋用具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刺绣载体,如(单、夹、棉、皮)衣、帽、鞋、袜,以及各种枕、垫、被、褥、帘、帐等。这说明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辽绣艺术已经由宫廷走向了民间,并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节里。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在1889年的白文志老人所编撰的《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总结了清代以来近百年北方民间刺绣纹样。这些纹样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日月、山川、鸟兽、鱼虫、花草、树木,人间的亭、台、楼、阁、桥、栏、车、船、琴、棋、书、画等,以及传说故事、戏剧等,还有象征吉祥的符号。这些纹样极富想象力,传达出广大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新中国辽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中国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民间手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肯定,涌现了一批著有成就的大家。这一时期的辽绣也与时俱进,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靳勇振(1900年—1977年),少年学习刺绣,1994年以前开刺绣店为主,1955年到辽宁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中国美术家会员,作品《八女投江》、《毛主席会见伏罗希洛夫》等,绣工技法纯熟,运用华理,作品多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被誉为“辽绣”。乌密风(1920年至今)工艺美术家。浙江杭州人。是已故著名油画家乌叔养的独生女,一九四三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陈之佛、庞熏琴、雷圭元、邓白等前辈。一九四四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染织专业教授,鲁美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誉终身教授。几十年来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乌密风在传统辽绣当中运用绘画手法,有了新的进步。
二、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创新
(一)现代绘画原理的应用。当代的辽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在题材上,当代辽绣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逐渐从实用装饰向艺术欣赏过渡,表现形式上也逐渐糅合了现代绘画的原理。
(二)材料的创新。当代的辽绣艺术丰富了纤维材料的运用。在当代辽绣艺术品中更多的运用了材料的对比和材料之间形成的肌理对比。这极大的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刺绣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如:丝线与皮料的结合、丝线与麻的结合、丝线与棉、丝线与金属、丝线与木等纤维材料的结合。
(三)制作工艺的探索。以辽绣艺术品荷花图为例,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会使用相同粗细的丝线,虽然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但是和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比较起来就显得单薄。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在表现荷花的时候采用散套加呛色、施针、长短针等的特殊工艺。选用皮料制作荷叶,使用金属加热棒来制作皴烙荷叶的纹理和叶脉效果。这样在刺绣创作中,加入了材料的表现,在画面上强烈突出荷花的细节和质感,这是传统的辽绣工艺所难以企及的。
结论:辽绣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绣种,她的创新充分展现了她旺盛的生命力。总结辽绣发展的经验,将其在针法、材料、选材、表现上的创新形成体系,健全和完善,是我们辽绣工作者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系辽绣工作室
作者简介:何晓霞,本科学历,讲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辽绣)。
关键词:辽绣;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02-01
辽绣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她始自辽代,源自契丹,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时期的沿革和积淀,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辽绣艺术的历史沿革
中国东北辽宁省一带很早就成为了契丹民族刺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中心。从现存的历史文物来看,传统辽绣的艺术题材包括了契丹本民族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游牧活动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内容,艺术风格上更多的体现契丹民族的强悍豪迈和大气滂沱。传统的辽绣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满足生活装饰的需要,也间接包括了区分等级和记录历史的作用。
(一)辽绣艺术的萌芽。根据中国辽宁省海城市出土骨针的情况来推断,辽宁地区的刺绣出现时间应该在中原地区的刺绣出现之后。但是,这个说法在文献学上缺少直接的证据,因此并不能就此断定中国东北地区的刺绣出现中原地区之后。而且,两者之间是否有呈递关系和历史渊源,目前尚无有力的考古根据来证明。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刺绣活动最早的文字记录是《后汉书·乌恒传》。《后汉书·乌恒传》载:“妇人刺韦,作文绣。”文献里所提到“乌恒”正是汉代居住在大兴安岭以东乌恒山区的乌恒族。大兴安岭一带属高寒地区,乌恒族人冬季穿皮衣。为使皮衣耐用而美观,妇女在其上刺绣,其题材多为,狩猎,骑射等。而据文献记载,乌恒族的从事刺绣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年。另一个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早期刺绣活动的记载见于南宋所编撰的《契丹国志》。据该文献记载,契丹族是上古的少数民族东胡的一个分支。东胡的历史起源非常早,据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在周代,该民族就已经频繁的在中国北方地区活动,而在东胡人的早期活动中便有织纤和刺绣的活动,而东胡的刺绣活动在契丹得到了传承,达到了辽绣艺术的第一个高峰。
(二)辽绣艺术的完善。辽绣艺术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地区刺绣艺术的影响。据史料记载,五代初,契丹民族汲取汉文化,积极发展纺织业,冶金业同周边民族开展频繁的贸易活动,迅速强大起来。公元916年,建契丹民族建立了辽政权。辽政权建立后,丝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辽政权与毗邻的宋政权发动了多次战争。战争过程中,辽俘虏了来自汉族地区的大批各种手工艺匠人,这其中也包括当时丝绣工艺非常发达的苏绣等地方绣种的人才。另外一方面是,辽政权的皇室对刺绣艺术的偏爱。1974年,遼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发掘了辽代后族萧氏墓葬。在该墓葬所发掘的文物中包括“满地折花枝短袄”、“绣花分指手套”、“绣花障泥”等刺绣艺术品,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刺绣艺术在辽皇室形成的风气,在客观上推进了辽绣艺术的发展。和汉族绣种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完善了辽绣艺术的工艺,辽绣艺术的地方特色也越来越清晰。
(三)辽绣艺术的近代总结。在清代,辽绣艺术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绣种。《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完备的记录了包括四季着装和寝屋用具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常见的刺绣载体,如(单、夹、棉、皮)衣、帽、鞋、袜,以及各种枕、垫、被、褥、帘、帐等。这说明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辽绣艺术已经由宫廷走向了民间,并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节里。值得一提的是,出生在1889年的白文志老人所编撰的《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总结了清代以来近百年北方民间刺绣纹样。这些纹样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日月、山川、鸟兽、鱼虫、花草、树木,人间的亭、台、楼、阁、桥、栏、车、船、琴、棋、书、画等,以及传说故事、戏剧等,还有象征吉祥的符号。这些纹样极富想象力,传达出广大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新中国辽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进入新中国以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主,民间手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肯定,涌现了一批著有成就的大家。这一时期的辽绣也与时俱进,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靳勇振(1900年—1977年),少年学习刺绣,1994年以前开刺绣店为主,1955年到辽宁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研究,中国美术家会员,作品《八女投江》、《毛主席会见伏罗希洛夫》等,绣工技法纯熟,运用华理,作品多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被誉为“辽绣”。乌密风(1920年至今)工艺美术家。浙江杭州人。是已故著名油画家乌叔养的独生女,一九四三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系,受业于林风眠、陈之佛、庞熏琴、雷圭元、邓白等前辈。一九四四年任敦煌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现任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副院长,染织专业教授,鲁美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誉终身教授。几十年来从事工艺美术教育。乌密风在传统辽绣当中运用绘画手法,有了新的进步。
二、辽绣艺术的表现技法创新
(一)现代绘画原理的应用。当代的辽绣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多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在题材上,当代辽绣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逐渐从实用装饰向艺术欣赏过渡,表现形式上也逐渐糅合了现代绘画的原理。
(二)材料的创新。当代的辽绣艺术丰富了纤维材料的运用。在当代辽绣艺术品中更多的运用了材料的对比和材料之间形成的肌理对比。这极大的丰富了刺绣的表现形式,拓宽了刺绣表现力的深度和广度。如:丝线与皮料的结合、丝线与麻的结合、丝线与棉、丝线与金属、丝线与木等纤维材料的结合。
(三)制作工艺的探索。以辽绣艺术品荷花图为例,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会使用相同粗细的丝线,虽然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来表现,但是和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比较起来就显得单薄。当代的辽绣制作工艺在表现荷花的时候采用散套加呛色、施针、长短针等的特殊工艺。选用皮料制作荷叶,使用金属加热棒来制作皴烙荷叶的纹理和叶脉效果。这样在刺绣创作中,加入了材料的表现,在画面上强烈突出荷花的细节和质感,这是传统的辽绣工艺所难以企及的。
结论:辽绣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绣种,她的创新充分展现了她旺盛的生命力。总结辽绣发展的经验,将其在针法、材料、选材、表现上的创新形成体系,健全和完善,是我们辽绣工作者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艺术系辽绣工作室
作者简介:何晓霞,本科学历,讲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辽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