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初探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注重新课的引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对每一堂课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重新课的引入方式,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核舟记》一课,我用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这样的教学引入方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转换教师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强化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我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于是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教室)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二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可以这样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朱自清的《春》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图,一曲春的赞歌。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盼春,第二部分是绘春,第三部分是颂春。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别的方法也可以。十分钟后,一部分同学已经把自己汇报材料整理完毕,开始汇报。有五个同学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收获。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汇报学习结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从而在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只有把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朱自清的《背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重要原因是通过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来刻画父亲感人的形象。以此为启迪,引导学生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捕捉周围动人的片段,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运用于平时的作文训练,便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学习《死海不死》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举出周围环境污染的事例,然后讨论解决具体措施,一方面巩固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联系了生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场所。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善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做到信手拈来,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生动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眼中的语文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
  责任编辑 邱丽
其他文献
观察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全面地开发人的智力。当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提高不快,缺乏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实践告诉我们,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关系密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先决条件。  一、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比较指导观察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可供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应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我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妈妈就夸耀我。”“爸爸帮我去吃肯德基。”“我们在捉迷藏游戏。”这些从学生习作本上信手拈来的病句,读后真让人费解。可见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极不乐观
2013年福建卷古代诗歌阅读考的是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其中第1小题为“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这道题考察的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2013年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对古代诗文能做到鉴赏评价,能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阅读材料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层级为D。这一类炼字题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见的题型。  古诗讲究“炼字”。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
本学期,我在班上执教“Unit13 Work With Language ”一课,这是广州版五年级上册第五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动物词汇和“Don’t…”的句型。在拓展部分,我用了班上几位学生的相片,想让同学们使用“Don’t…”的句型,规劝同学不要做不文明的行为。当我用幻灯片呈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我还没开口说话,班上几位调皮的男生就乱哄哄地说起来了,有的说:“谁来的?”有的说:“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