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遭轰炸的物证

来源 :老人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soft_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4月的北京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段祺瑞下野,张作霖率奉军,吴佩孚率鲁军进入北京。当年驱逐逊帝溥仪出宫的冯玉祥的国民军因为与直奉联军作战失利,即将退出北京城,故宫的防务工作安排由执政府内务部卫队接替。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进驻故宫。直奉联军更是步步紧逼,派兵包围了紫禁城,还派空军轰炸,并进入神武门伺机为非作歹。
  4月4日,有飞机飞过紫禁城,在南三所投掷了一颗炸弹。当时史学家陈垣和几位同仁目睹这一幕,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陈垣在炸弹的铜螺丝盖刻字,铭记此事:“丙寅寒食,有飞机掷炸弹于故宫南三所前,余与庄思缄、沈兼士、俞星枢、李玄伯、马叔平、胡文玉、吴稼农、吴景洲、李春圃诸君往观,拾铜螺盖、铁碎片各一。翌日植柏于其处,新会陈垣记。”虽然只有短短的71个字,却让这个铜螺盖成为军阀破坏国家古建文物的铁证。
  陈垣之所以有招集同仁往观现场,拾取炸弹零件、刻字纪事之举,还要从他与故宫的渊源说起——
  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早年在广州参加反清斗争,辛亥革命以后,他以革命报人身份当选众议员,留居北京,从事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驱逐溥仪出宫。为应事态之变,国务院紧急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全体委员由国务院聘任,李煜瀛任委员长,聘请蔡元培、陈垣、沈兼士、俞同奎等十人任委员。善委会成立后,李煜瀛经常出外公干,故宫方针大政,渐渐担在陈垣身上。1925年10月,善委会与北京各界人士在故宫乾清门广场召开故宫博物院成立大会,决定设古物馆与图书馆,陈垣担任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并任图书馆馆长。
  在陈垣主持的清点中,故宫陆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典籍、孤本、底本、档案等。如在斋宫中发现了元刻本《元典章》,有汲古阁毛晋私印,以及在懋勤殿发现了当年罗马教宗就中国礼仪的通谕等珍贵档案。最重要的发现大概要算1925年4月发现了尘封多年的《四库全书荟要》。
  1926年7月,吴佩孚主持北京政务,决定成立“故宫保管委员会”,以前清遗老赵尔巽、孙宝琦为正副委员长。赵孙二人与故宫博物院诸理事商洽接管事。理事会派陈垣、俞同奎等四人前往。谈判开始,陈垣发言说:“如果要接管故宫,必须组织点交、接收两个委员会办理接交手续。须点完一处,移交一处。接收一定要做到三点,故宫所有藏物:一不能还给溥仪;二不得变卖;三不能毁灭。如果你们不同意点交,可以登报声明说明自愿负故宫的全部责任……”陈垣的主张惹恼了很多觊觎故宫财宝的人。8月8日清晨,陈垣突然被宪兵司令部抓走了。故宫理事会同仁得到消息后,忙多方营救。后来陈垣虽然被释放回家,还有两名宪兵跟到陈宅,将陈垣软禁在家中一百多天。直到北伐胜利在即,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接管了故宫,任命易培基为院长,李煜瀛、陈垣等37人为理事,故宫才安定下来。
  从1926年至1952年,陈垣担任辅仁大学校长,一直到院系调整以后的北师大校长。陈先生一生撰写史学专著和论文近二百篇,不仅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等领域为中国史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且以刻苦的治学精神和优良的学风影响了代代学人。
  198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60周年院庆展览时,陈垣先生收藏的炸弹铜螺盖由他的女弟子、当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乃和捐献,至此这件历史证物才公布于众。
其他文献
“老有所为”不但是社会各界对老同志发挥余热的赞扬,更是广大老年人再次融入社会、寻找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益的。也正因此,社会各界为老年人发挥余热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平台。  目前,不同地方的老年人活动小组都很活跃:“老人综冶队”、“老人宣传队”、“老人调解组”、“老人交通管理队”等等。组织者的初衷是为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的活
期刊
1、当前我国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夫妻有哪些奖励政策  (1)公民晚婚晚育的奖励;  (2)公民生育和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的待遇和奖励;  (3)对独生子女父母的奖励;  (4)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优先优惠待遇。  2、公民违法生育后应当缴纳社会抚养费的法律规定  违法生育子女的公民,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足额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收滞纳金;仍不缴纳
期刊
“网络”与“老人”,这两个词几年前还很难联系在一起。如今,老年人上网已不再是新闻,互联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的新工具和新空间。  现在的年轻人担子越来越重了,为了事业、家庭在外辛苦奔波,对老人的照顾与陪伴越来越少。有些老人寂寞空虚,有被时代重重抛弃的孤单感。他们更需要娱乐,需要与人沟通,需要充实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要想跟上时代,就必须积极接受新鲜的、时
期刊
晚年学“花钱”,您可能觉得这说法有些可笑。现在3岁的孩子都有消费观念,难道持家度日一辈子的老年人还不会花钱了吗?您先别笑,且听我说。  不会花钱者一:过分节省。我们这代老年人,前半辈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该享享福。可是过惯了穷日子的老年人,仍保持着节省的生活方式,有钱舍不得花。孩子给他买套西服,他舍不得穿,说“太阔气”;替他添冰箱,他舍不得用,嫌“太浪费”。请小时工打扫卫生,出
期刊
时下,流传着这样一则顺口溜:0岁登场亮相,10岁天天向上,20充满理想,30基本定向,40年富力强,50拼搏向上,60告老还乡,70搓搓麻将,80晒晒太阳,90躺在床上,百岁挂在墙上。  乍一看,这则顺口溜很有意思,把人的一生从0岁到百岁画了10幅像。细一想,又觉得有点不大对头,从70岁到100岁的说法,未免有些太悲观、太消沉了。  孔夫子活了73岁,孟夫子也活了84岁,他们都是“老有所为”的典范
期刊
2000年,共青团郑州市委接到了一个老人的电话,说要加入正在召集中的青年志愿者队伍,工作人员纳闷且有些不理解,当得知对方已是84岁高龄时,婉拒了她的请求。  人们常说八十不留宿,意指高寿之年不可再受劳顿之苦,正是颐养天年时节。可是这位老人很是倔强,团市委的同志至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在受到拒绝时,她振振有辞:“做好事又不是你们年轻人的专利,我在退休前是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有主任医师技术职称
期刊
中秋佳节的前几天,老战友张文同志派司机送来两样东西。一样是精美的月饼,另一样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她的回忆录《我的红军之路》。  张文是我的老战友。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我和她同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派出的华中大队,大队长是张文的丈夫洪学智将军。当时,我们行军途经几个省,历时半年才抵达苏北的新四军军部,受到刘少奇、陈毅同志接见。那时张文同志在行军中带着年幼的儿子洪虎,一路上吃了不
期刊
本刊自今年1月份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集以来,读者反响强烈,投写大量来稿,回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难忘经历。因版面所限,许多来稿未能刊出。本期汇集部分来稿的精彩内容,作为抗战专集的结束。在此深深感谢广大来稿读者对本栏目的支持和响应。    火烧日寇机场  陈皓/口述 潘宗豪/整理    抗战时期,日军在山西省长治城北地区,设有一个临时机场,虽然只停有三架飞机,却气焰嚣张,对我根据地的军民威
期刊
也许是年纪大了又从事脑力工作的缘故,开始喜欢吃花生了。因此家里糖果盘里带壳的炒花生不断。常这么吃,觉得单调,就想到用花生米做菜来调调口味。  花生米是做凉菜佳品,这里不妨介绍几款,让大家做菜时有些借鉴。我最有创新的凉菜是花生米拌香菜,将花生米炸好后,用醋和少许生抽、糖再加上香菜泡了吃,做起来虽很方便,但是必须现做现吃,泡的时间长了,花生不脆影响口感。也有不受此影响的,比如,豆腐干拌花生,先将花生煮
期刊
每当匆匆赶路偶见路边叫卖的白发老人,或是坐着马扎闲聊的老头老太,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奶奶。如果奶奶现在还活着,我一定也让她像这些老人一样,晚年悠闲自得。可是我没有办到,奶奶去世后,这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就留下了寒冬的深夜,摇曳的灯光映着奶奶瘦小佝偻的身影那一幕。  听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带着父亲改嫁,之后又生了3个孩子。不久丈夫又去世了,奶奶一个人与5个小孩相依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