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的塑造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给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带来启蒙,也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及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因此,笔者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状况入手,结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应用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于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两个方面,而养成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就是在小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衍生物,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课程内容,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有效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认知度不高。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方与校方共同努力。虽然校方尽可能宣传《道德与法治》这一新教材,但仍有部分家长在观念上仅停留在“做个听话的学生”“尊师敬老”等传统思想层面上,甚至不知悉该课程已向法治方向拓展、不知道已实行了新教材,他们不注重培养孩子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造成校方与家长方一头热、一头冷的教育失衡局面,从而使部分学生教学效果欠佳。
1.2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教学实践中分析,能较用心领悟新教材的教学宗旨,并言传身教、较创新且较好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施教的老师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小学一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发展,不可能通过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方式来实现。新时代的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吸收知识的特点跟传统方式不同,但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直接讲授课本知识或罗列事实答案,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个中心,且针对学生的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体验性和效果性。
1.3学生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根据新教材的教学具体目标,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4个方面: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从调查情况分析,在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这二个方面学生的总体表现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与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从小缺乏生活和劳动锻练及学生以我为中心意识等有关;二是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较好地做到因人而异。
二、进一步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2.1深入生活实践,加强生活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实践意识和精神,摒弃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教学陋习,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小學生的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认知不足广大的生活,一方面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隐忧,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常识和现象进行引导,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帮助小学生在快乐安全、和谐丰富的生活中成长。有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来加强学生的认知。比如,在教学小学生消防安全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安全部门去学习了解消防知识,在安全员的亲自讲解示范下,对灭火器,消火栓以及各种火灾报警器,烟感等设施进行了解,初步感受安全对学校的重要影响。那么学生不但体验不深,而且很难对安全重视起来。
2.2改善生活行为,养成生活习惯
从家庭角度来讲,家长应主动、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叠被、打扫房屋等力所能及的事务,学会与同龄孩子友好相处等;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讲,作为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悉心传授精神,具体做法及方式有:开展班级值日卫生活动、评选劳动小红花、安排各方面表现较好和较差同学作为同桌、有意识安排部分学生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有针对性鼓励部分学生参与非全班性的小集体活动等。小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上课搞小动作,交头接耳,不讲卫生,爱说谎等等,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学生一点一点的改进,而不是简单说教就能解决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对小学生美好的未来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强化老师与家长间的互动和沟通,多方面引导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品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起家长们的切身重视。除了常以采用的召开家长会、学校广播及横幅等宣传方式外,建议搭建校方与家长方之间的二个互动平台:一是设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品德与法治课程家长、老师微信群,由该课程老师适时发布相关微信信息,如一月发布一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初衷、教学改革方向等信息,再如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国庆节、美丽的秋天等单元,则发布“建议家长们抽空与孩子们一道通过电视、上网及书本,了解国庆由来、美丽中国、收获的季节相关知识”等诸如此类信息;二是搭建学生跟踪卡互动平台,进一步畅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即:每学期开学伊始,设立一学生一跟踪卡。如一年级上学期在跟踪卡按教材四个单元分设“我是小学生啦、国庆节、美丽的秋天、冬天来了”四栏,并由老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学生在校在家的知识感受、表现情况等内容,便于动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理论灌输和说教,而是必须要在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教学针对的既是小学生的兴趣,也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引导良好性格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案[J].张春娟.课程教育研究.2018(31)
[2]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孙锦慧.学周刊.2018(25)
[3]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张琛.中华少年.2019(13)
(作者单位:云浮市第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应用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于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两个方面,而养成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就是在小学,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衍生物,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略的一个课程内容,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得到有效学习。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度不高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认知度不高。家长是孩子最直接、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将极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需要家长方与校方共同努力。虽然校方尽可能宣传《道德与法治》这一新教材,但仍有部分家长在观念上仅停留在“做个听话的学生”“尊师敬老”等传统思想层面上,甚至不知悉该课程已向法治方向拓展、不知道已实行了新教材,他们不注重培养孩子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习惯,造成校方与家长方一头热、一头冷的教育失衡局面,从而使部分学生教学效果欠佳。
1.2教师授课方式不够灵活,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从教学实践中分析,能较用心领悟新教材的教学宗旨,并言传身教、较创新且较好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施教的老师较少,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小学一年级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发展,不可能通过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方式来实现。新时代的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吸收知识的特点跟传统方式不同,但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直接讲授课本知识或罗列事实答案,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个中心,且针对学生的活动设计缺乏趣味性、体验性和效果性。
1.3学生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
根据新教材的教学具体目标,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下册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归纳为4个方面: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了解学校及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及变化、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并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从调查情况分析,在学会基本生活和劳动技能、熟悉班集体及与同学合作表现这二个方面学生的总体表现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学生各方面提高水平不均衡,整体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个:一是与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从小缺乏生活和劳动锻练及学生以我为中心意识等有关;二是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较好地做到因人而异。
二、进一步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2.1深入生活实践,加强生活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实践意识和精神,摒弃只讲理论不讲实践的教学陋习,这样学生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小學生的生活经验少,对事物的认知不足广大的生活,一方面为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隐忧,需要教师对生活中的常识和现象进行引导,强化小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帮助小学生在快乐安全、和谐丰富的生活中成长。有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来加强学生的认知。比如,在教学小学生消防安全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安全部门去学习了解消防知识,在安全员的亲自讲解示范下,对灭火器,消火栓以及各种火灾报警器,烟感等设施进行了解,初步感受安全对学校的重要影响。那么学生不但体验不深,而且很难对安全重视起来。
2.2改善生活行为,养成生活习惯
从家庭角度来讲,家长应主动、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叠被、打扫房屋等力所能及的事务,学会与同龄孩子友好相处等;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讲,作为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师,需要一种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悉心传授精神,具体做法及方式有:开展班级值日卫生活动、评选劳动小红花、安排各方面表现较好和较差同学作为同桌、有意识安排部分学生担任小组长或班干部、有针对性鼓励部分学生参与非全班性的小集体活动等。小学生有很多不良习惯,如上课搞小动作,交头接耳,不讲卫生,爱说谎等等,对这些问题,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学生一点一点的改进,而不是简单说教就能解决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但有利于小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而且对小学生美好的未来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强化老师与家长间的互动和沟通,多方面引导小学生对德育知识的了解和学习
品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起家长们的切身重视。除了常以采用的召开家长会、学校广播及横幅等宣传方式外,建议搭建校方与家长方之间的二个互动平台:一是设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品德与法治课程家长、老师微信群,由该课程老师适时发布相关微信信息,如一月发布一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初衷、教学改革方向等信息,再如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国庆节、美丽的秋天等单元,则发布“建议家长们抽空与孩子们一道通过电视、上网及书本,了解国庆由来、美丽中国、收获的季节相关知识”等诸如此类信息;二是搭建学生跟踪卡互动平台,进一步畅通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即:每学期开学伊始,设立一学生一跟踪卡。如一年级上学期在跟踪卡按教材四个单元分设“我是小学生啦、国庆节、美丽的秋天、冬天来了”四栏,并由老师和家长分别填写学生在校在家的知识感受、表现情况等内容,便于动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理论灌输和说教,而是必须要在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教学针对的既是小学生的兴趣,也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要重视生活化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不断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引导良好性格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初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案[J].张春娟.课程教育研究.2018(31)
[2]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孙锦慧.学周刊.2018(25)
[3]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张琛.中华少年.2019(13)
(作者单位:云浮市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