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0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八年来,《纲要》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纲要》也需与时俱进,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为此,我们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步发展方向和重点访问了郑日昌教授。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师资培训;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04-03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您认为,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丰富和完善哪些刚性内容?为什么?
郑日昌:《纲要》的作用很大,首先,它指出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它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开展工作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该说,《纲要》的颁布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里程碑。
《纲要》已经颁布了八年,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纲要》是根据当时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拟定的文件,目前学校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如独生子女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问题、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新变化,如就业竞争压力加大、教育的流动性变大、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深刻、网络化及多元文化带来的信息爆炸等。《纲要》只有把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体现出来,才能在下一步工作中起到更强的指导作用。
对于要丰富和完善哪些内容,我觉得《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前几年中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网络成瘾问题,过去网络不普及,不存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上网人数的增加,网络成瘾引发了学业下降、亲子关系质量恶化、行为出轨等问题,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竞争的压力会更加突出,青少年的承受力问题也凸显出来。这是双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快,变化快,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压力也增大;另一方面,家庭出现了“421综合症”,即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小孩,6颗星星围绕一个太阳转,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受不了委屈,甚至不愿意被人管,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就容易出问题。另外,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父母离异、未婚生育等家庭的孩子都易产生情绪饥饿。娇生惯养、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和情绪饥饿、得不到关爱的孩子都可能承受不了挫折,像2010年3月11日~5月26日发生在深圳市富士康龙华厂区和观澜厂区的12连跳事件(下简称“富士康”事件)中的青工年龄为18岁至24岁,平均年龄是21.3岁,这些青工正好是这些年成长起来的孩子。这期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但12连跳的孩子所在地区由于处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还普遍未受重视。所以,我们今后要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80后、90后的青少年会有一些与过去不同的问题,比如对家庭依赖性强,爱奢侈消费,心理脆弱,耐挫力差,信仰缺失,缺乏人生目标,却“自信满满”(摘自楚天金报2008年10月10日,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针对这一代人,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学生管理,这是教育研究部门、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富士康事件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如果以前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现在一定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然,教育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在学校开展是不够的,要向家庭推进。《纲要》中已提到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但家庭具体要教孩子什么、怎么教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还要给家长做各种辅导,比如开设家长课堂、进行家校沟通。这样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环境里。
我认为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比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庭造成的。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这个独特性格就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而人的人格核心部分是从小就形成的,是与其生长的环境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建议《纲要》修订时要呼吁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不但要重视家庭教育,还要呼吁社区、媒体都应该创造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目前媒体只关注出现的问题,是问题取向,无形中起到了对问题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纲要》中应说明教育是全社会参与的,不仅学校负有责任,家庭同样有责任,社区、媒体都负有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
记者:您在2010年1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成果论证会上提出,要找出我们想做的,再从想做的当中找出我们能做的,再分出哪些是急需做的,哪些是应该做但目前做不了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深入研究再做的。请您深入谈谈这个思路。
郑日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认为是能做的,有些学校已经做了,有些学校还没有做,没有做的学校要开始做。当然,要强调活动课不要上成理论课、知识课,不要单纯讲一些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和概念,要保证有专业教师上活动课。从杂志社受教育部基教一司委托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中发现,81.2%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教师在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时,64.0%的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立主题。86%的心理教师开展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81.2%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66%的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这个结果是可喜的。调查样本中有83.33%的学校已配备了心理教师,专职教师占32.8%,兼职教师占67.2%。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方面,53.7%的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0.5%的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80.4%的学校只能配备兼职心理教师,专职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兼职心理教师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只有5.4%,有教育学背景的也仅有三分之一(33.3%), 61.3%的兼职心理教师分属其他专业。这说明心理教师的数量和专业性质量不容乐观,教师的培训目前应该是急需做的。
《纲要》指出“有条件的学校”,什么叫有条件?这是个模糊概念,是大城市算是有条件,还是发达地区算有条件,办学经验有多少年,经费有多少算有条件,有多少教师算有条件,都没有明确界定。我认为,关于如何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如多大的学校或哪一级别的学校必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有什么要求,小学有什么要求。至于经费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和没有条件的地区经费可以少一点,但应有一定比例。否则,都会说没有条件,没有经费、没有人,永远都会说没有条件。细化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应该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哪些是应该做但目前做不了的,我认为主要是师资问题。有些地方确实缺乏教师,我建议可以将学校分级分类处理,不能一刀切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统一要求,最好根据各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及要求。
目前可以做而且也是急需做的是师资培训。目前有些地方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但很多地方还没有人做,杂志社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中显示,自2006年1月以来,50%的专职教师和30.4%的兼职教师接受过5次以上的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心理教师有18.9%;48.4%的心理教师无任何资格证书;44.4%的教研员非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仅占22.2%,并且有47.7%的教研员未持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可见,心理教师培训的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亟待加强。
地震灾区都有人做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其他地区不可以做,只要有人去做,这项工作才会越做越好。应该实行分层次培训,比如有国家级的对省市骨干的培训,省级对市里骨干的培训,市级再培训下一级单位。制定中长期的分层次培训规划,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人。这样,全国的心理健康考试培训就普及了。这些都是马上可以做的工作。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我认为,可以建立多种模式,比如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学校规模较大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有条件创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落后、偏远地区资源有限,这些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澳大利亚,教育学区可以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学区(一个县或一个镇))可以有几个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个教师可以负责几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星期一去一所学校,星期二去另一所学校,这样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解决了一些学校没有经费、没有人、没有场地的困难,学区可以集中在一起研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人大附中有五个心理辅导老师,可以请该校的心理老师抽时间到其他学校去服务,带动该校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带活动可以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教师也可以挂职支边,去边远地区把当地心理健康教育带动起来,培养当地教师。只有开动脑筋,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把落后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动起来,如果只是等时机成熟就永远也等不到。
最近,我在广州东莞推广一种经验,我把它叫做“心理健康大篷车”,就是用改装后的中巴汽车,里面有电脑,可以上网、打印,有沙盘,有放松仪器等心理辅导所需要的设备,可以做心理测验,也可以上心理活动课,还可以做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这个“大篷车”可以流动服务,星期一去这个学校服务,星期二去另一个学校服务,还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预约“大篷车”来学校解决疑难问题。有些孩子上课坐不住,影响教师上课,以前是把这些孩子放入工读学校,但孩子都不愿意去,大篷车可以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分类组成一个小组,如注意力障碍的学生组成一组,亲子沟通障碍的学生组成一组,学习方法不好的学生组成一组,作业拖拉的学生组成一组予以解决。“大篷车”可以开到野外、海边、沙漠上课。这是东莞有关负责人提出的想法,目前正在尝试中。所以,教育要创新,要不断琢磨出新方法,这样才能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音乐、舞蹈、沙盘都可以放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前对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进行行军训练,但对现在的孩子不太适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要创新。
记者:《纲要》是国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您认为,应该如何构建这支政策研究队伍,怎样的人员组成是最佳搭配,为什么?
郑日昌:政策研究队伍应包括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家,中小学一线的心理教师,中小学管德育的主任或副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如学校校长、教育局长等。专家最好是大学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多年的专家,有实验校,有著作,有论文,是真做研究的人员;在人员数量方面,我认为行政官员(教育厅局的官员、校长)、教科院所的教研员和研究人员、学校教师等15人左右较理想,人少而精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大家先畅所欲言,充分讨论《纲要》的修订框架,再统一整理成文。
记者:在《纲要》修订的同时,如果希望出台一揽子实施计划,您认为必须包括哪些方面?每一个方面的计划实施小组成员应该如何构成,用什么方式能够切实保证这些实施计划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郑日昌:教育部可以开一个经验交流会,让各省市介绍经验进行交流,但要有不同的经验,如落后地区的经验,东部西部的经验,大城市、小城市的经验,农村的经验等。现在每年都会召开德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交流的可以是学校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也可以是行政部门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我看到,此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的成果《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就很好,除了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清楚外,还包括了省级及地市级的先进经验,便于下一步的工作推广。
记者:我们想在全国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您觉得应该调查学生的哪些方面?怎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郑日昌:效果调查比较难。最好的心理学调查是有前后测的调查,先测出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再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两次测验的差异,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已经做了心理健康教育五六年或十多年的学校进行纵向研究,追踪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到初中或高中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将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与没有开展的学校进行横向差异比较。此外,还可以让教师、家长、学生直接填答问卷,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回答经过几年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人格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压力和挫折承受力等有什么变化。通过一个全面的大调查得出90后学生的优点,如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好奇心强,有开放的思想,更富有创造力;90后学生的弱点,如自律精神不够,团队合作精神不够等。这样的调查非常有意义。(稿件编号:100826005)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师资培训;修订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9-0004-03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您认为,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丰富和完善哪些刚性内容?为什么?
郑日昌:《纲要》的作用很大,首先,它指出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它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开展工作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对推动全国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巨大作用。应该说,《纲要》的颁布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里程碑。
《纲要》已经颁布了八年,任何事物都需要与时俱进。《纲要》是根据当时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拟定的文件,目前学校教育面临很多新情况,如独生子女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问题、青少年自杀问题、网瘾问题、校园暴力问题、性健康问题等,另外,还有一些新变化,如就业竞争压力加大、教育的流动性变大、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深刻、网络化及多元文化带来的信息爆炸等。《纲要》只有把这些新情况、新变化体现出来,才能在下一步工作中起到更强的指导作用。
对于要丰富和完善哪些内容,我觉得《纲要》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与任务、主要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组织实施等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前几年中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网络成瘾问题,过去网络不普及,不存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上网人数的增加,网络成瘾引发了学业下降、亲子关系质量恶化、行为出轨等问题,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竞争的压力会更加突出,青少年的承受力问题也凸显出来。这是双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快,变化快,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压力也增大;另一方面,家庭出现了“421综合症”,即4个老人,2个父母,1个小孩,6颗星星围绕一个太阳转,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给孩子过多的保护,导致孩子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受不了委屈,甚至不愿意被人管,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就容易出问题。另外,家庭不和、夫妻吵架、父母离异、未婚生育等家庭的孩子都易产生情绪饥饿。娇生惯养、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和情绪饥饿、得不到关爱的孩子都可能承受不了挫折,像2010年3月11日~5月26日发生在深圳市富士康龙华厂区和观澜厂区的12连跳事件(下简称“富士康”事件)中的青工年龄为18岁至24岁,平均年龄是21.3岁,这些青工正好是这些年成长起来的孩子。这期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较好,但12连跳的孩子所在地区由于处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还普遍未受重视。所以,我们今后要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80后、90后的青少年会有一些与过去不同的问题,比如对家庭依赖性强,爱奢侈消费,心理脆弱,耐挫力差,信仰缺失,缺乏人生目标,却“自信满满”(摘自楚天金报2008年10月10日,武大公布全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针对这一代人,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做好学生管理,这是教育研究部门、主管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富士康事件给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如果以前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现在一定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然,教育也不全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在学校开展是不够的,要向家庭推进。《纲要》中已提到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但家庭具体要教孩子什么、怎么教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还要给家长做各种辅导,比如开设家长课堂、进行家校沟通。这样孩子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有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环境里。
我认为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比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庭造成的。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指与社会道德评价相联系的人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品行道德和行为风格,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这个独特性格就是人格的核心部分。而人的人格核心部分是从小就形成的,是与其生长的环境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建议《纲要》修订时要呼吁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不但要重视家庭教育,还要呼吁社区、媒体都应该创造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目前媒体只关注出现的问题,是问题取向,无形中起到了对问题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纲要》中应说明教育是全社会参与的,不仅学校负有责任,家庭同样有责任,社区、媒体都负有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
记者:您在2010年1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成果论证会上提出,要找出我们想做的,再从想做的当中找出我们能做的,再分出哪些是急需做的,哪些是应该做但目前做不了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深入研究再做的。请您深入谈谈这个思路。
郑日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我认为是能做的,有些学校已经做了,有些学校还没有做,没有做的学校要开始做。当然,要强调活动课不要上成理论课、知识课,不要单纯讲一些枯燥的心理学知识和概念,要保证有专业教师上活动课。从杂志社受教育部基教一司委托的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中发现,81.2%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教师在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时,64.0%的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设立主题。86%的心理教师开展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81.2%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66%的心理咨询(辅导)室配备了电话、电脑等办公设备。这个结果是可喜的。调查样本中有83.33%的学校已配备了心理教师,专职教师占32.8%,兼职教师占67.2%。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背景方面,53.7%的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0.5%的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80.4%的学校只能配备兼职心理教师,专职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兼职心理教师中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只有5.4%,有教育学背景的也仅有三分之一(33.3%), 61.3%的兼职心理教师分属其他专业。这说明心理教师的数量和专业性质量不容乐观,教师的培训目前应该是急需做的。
《纲要》指出“有条件的学校”,什么叫有条件?这是个模糊概念,是大城市算是有条件,还是发达地区算有条件,办学经验有多少年,经费有多少算有条件,有多少教师算有条件,都没有明确界定。我认为,关于如何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下一步需要认真研究的,如多大的学校或哪一级别的学校必须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有什么要求,小学有什么要求。至于经费问题,经济落后地区和没有条件的地区经费可以少一点,但应有一定比例。否则,都会说没有条件,没有经费、没有人,永远都会说没有条件。细化和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应该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哪些是应该做但目前做不了的,我认为主要是师资问题。有些地方确实缺乏教师,我建议可以将学校分级分类处理,不能一刀切地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出统一要求,最好根据各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及要求。
目前可以做而且也是急需做的是师资培训。目前有些地方已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但很多地方还没有人做,杂志社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中显示,自2006年1月以来,50%的专职教师和30.4%的兼职教师接受过5次以上的培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心理教师有18.9%;48.4%的心理教师无任何资格证书;44.4%的教研员非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仅占22.2%,并且有47.7%的教研员未持有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可见,心理教师培训的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亟待加强。
地震灾区都有人做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其他地区不可以做,只要有人去做,这项工作才会越做越好。应该实行分层次培训,比如有国家级的对省市骨干的培训,省级对市里骨干的培训,市级再培训下一级单位。制定中长期的分层次培训规划,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人。这样,全国的心理健康考试培训就普及了。这些都是马上可以做的工作。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我认为,可以建立多种模式,比如北京等一些发达地区,学校规模较大的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等,有条件创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落后、偏远地区资源有限,这些学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澳大利亚,教育学区可以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学区(一个县或一个镇))可以有几个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个教师可以负责几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星期一去一所学校,星期二去另一所学校,这样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解决了一些学校没有经费、没有人、没有场地的困难,学区可以集中在一起研讨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人大附中有五个心理辅导老师,可以请该校的心理老师抽时间到其他学校去服务,带动该校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带活动可以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心理教师也可以挂职支边,去边远地区把当地心理健康教育带动起来,培养当地教师。只有开动脑筋,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把落后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动起来,如果只是等时机成熟就永远也等不到。
最近,我在广州东莞推广一种经验,我把它叫做“心理健康大篷车”,就是用改装后的中巴汽车,里面有电脑,可以上网、打印,有沙盘,有放松仪器等心理辅导所需要的设备,可以做心理测验,也可以上心理活动课,还可以做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这个“大篷车”可以流动服务,星期一去这个学校服务,星期二去另一个学校服务,还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预约“大篷车”来学校解决疑难问题。有些孩子上课坐不住,影响教师上课,以前是把这些孩子放入工读学校,但孩子都不愿意去,大篷车可以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起进行教育,分类组成一个小组,如注意力障碍的学生组成一组,亲子沟通障碍的学生组成一组,学习方法不好的学生组成一组,作业拖拉的学生组成一组予以解决。“大篷车”可以开到野外、海边、沙漠上课。这是东莞有关负责人提出的想法,目前正在尝试中。所以,教育要创新,要不断琢磨出新方法,这样才能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音乐、舞蹈、沙盘都可以放入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前对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进行行军训练,但对现在的孩子不太适用。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要创新。
记者:《纲要》是国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您认为,应该如何构建这支政策研究队伍,怎样的人员组成是最佳搭配,为什么?
郑日昌:政策研究队伍应包括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家,中小学一线的心理教师,中小学管德育的主任或副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如学校校长、教育局长等。专家最好是大学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多年的专家,有实验校,有著作,有论文,是真做研究的人员;在人员数量方面,我认为行政官员(教育厅局的官员、校长)、教科院所的教研员和研究人员、学校教师等15人左右较理想,人少而精有助于讨论的深入。大家先畅所欲言,充分讨论《纲要》的修订框架,再统一整理成文。
记者:在《纲要》修订的同时,如果希望出台一揽子实施计划,您认为必须包括哪些方面?每一个方面的计划实施小组成员应该如何构成,用什么方式能够切实保证这些实施计划针对性强、指导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郑日昌:教育部可以开一个经验交流会,让各省市介绍经验进行交流,但要有不同的经验,如落后地区的经验,东部西部的经验,大城市、小城市的经验,农村的经验等。现在每年都会召开德育现场经验交流会,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交流的可以是学校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也可以是行政部门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我看到,此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的成果《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就很好,除了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清楚外,还包括了省级及地市级的先进经验,便于下一步的工作推广。
记者:我们想在全国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您觉得应该调查学生的哪些方面?怎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郑日昌:效果调查比较难。最好的心理学调查是有前后测的调查,先测出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再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两次测验的差异,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对已经做了心理健康教育五六年或十多年的学校进行纵向研究,追踪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到初中或高中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将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与没有开展的学校进行横向差异比较。此外,还可以让教师、家长、学生直接填答问卷,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回答经过几年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人格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压力和挫折承受力等有什么变化。通过一个全面的大调查得出90后学生的优点,如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好奇心强,有开放的思想,更富有创造力;90后学生的弱点,如自律精神不够,团队合作精神不够等。这样的调查非常有意义。(稿件编号:100826005)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