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的特色课程有:创新素质培育、成功素质培育、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分析等,提高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着眼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拟不断探索课堂及社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之余,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观点,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达到真正地内化、会运用。
关键词:特色课;引导;实效性
大学是为了培育人才而生,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服务等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大部分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走向具体落实的环节,在增强特色课程的实效性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做好教学规划的实施
大学的天职在于培养人,而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往往要借助外力,比如听课、学习书籍等,着力在于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培育与提高。这就提示我们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进行“三备”,其中备学生最为重要。备学生的关键点在于,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优势,引导学生注意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和特长等,将人文精神的深刻底蕴注入到教学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既将课程教学及课下自学结合,促使形成他们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推助他们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和谐统一,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客观地说,这一点相当的难。当代大学市场取向和功利取向日趋明显,“金钱地位”说喧嚣尘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连外国媒体也经常诟病我们:以经济上的成功取代了教育上的成功。我们所谓的“象牙塔”被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生被庸俗的道德观、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于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就应该分析好这些问题,着力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我,分析优缺,以利形成积极的心态,进而增强动力,产生更大的执行力,确保学业成功的同时也能顺利走向社会、人生的另一层次。
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我们的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审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方法、期望等,结合对社会环境的评估,做好人生规划,关注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性,找到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径,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应该以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现代的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而往往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互相讨论甚至激辩,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彼此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而社会实践更是课堂教学至为重要的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对学生知识方面的灌输为次,以引导学生形成会思考、养能力为主的思维方式,课下形成自学的氛围,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有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行产生自主的信心、勇气,达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之路。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案例、多角度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形成深刻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我想学习、愿意学习”。教师应言传身教,告知学生经历高中生涯之后,进入高校学习,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说明他们崇尚知识,愿意从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所以未来他们的理想、志向和追求,势必体现在大学四年每一天的思索和努力中。我们应该注重思考人生,增强学习能力,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学习,积累自我,充实自我,应该像蜡烛一样,坚实而沉默地积淀下来,为将来的成功之路尽燃所学,助力添分。
三、进行课下的合理引导及调整
要展开良好的课程教学,教学不仅仅停留于课堂,在课下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合理引导。因为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的问题很多,要解决的困难更多。我们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指导以利于自身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的事情,下的功夫可能不在课堂而在课下。比如,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纵观古今历史,对兴趣的无悔追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珍惜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持续不断地努力挖掘下去,才能走向真正的事业成功。但任何的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我们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利于比较优势原理,结合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选定自身将来的方向。告知他们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创造财富,但同时自己的个人幸福生活也获得了相应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乔瑟夫·伊格.思考如何思考[M].世茂出版社,1997.
[3]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M].北京:中国日报出版社,1998.
[4]席德·杰克森.教与学相长[M].世茂出版社,1998.
[5陈安之.自己就是一座宝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园园(1984~),女,湖北十堰人,博士研究生,武昌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及教育学相关领域。
关键词:特色课;引导;实效性
大学是为了培育人才而生,目的是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对于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服务等方方面面,目的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即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大部分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走向具体落实的环节,在增强特色课程的实效性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做好教学规划的实施
大学的天职在于培养人,而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往往要借助外力,比如听课、学习书籍等,着力在于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培育与提高。这就提示我们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首先要进行“三备”,其中备学生最为重要。备学生的关键点在于,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分析学生的专业及优势,引导学生注意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能力和特长等,将人文精神的深刻底蕴注入到教学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既将课程教学及课下自学结合,促使形成他们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推助他们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和谐统一,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客观地说,这一点相当的难。当代大学市场取向和功利取向日趋明显,“金钱地位”说喧嚣尘上,大学一定程度上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属品,“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浮躁气息弥漫大学校园,连外国媒体也经常诟病我们:以经济上的成功取代了教育上的成功。我们所谓的“象牙塔”被社会上各种腐朽思想和诱惑所浸染,大学生被庸俗的道德观、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所包围。于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就应该分析好这些问题,着力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我,分析优缺,以利形成积极的心态,进而增强动力,产生更大的执行力,确保学业成功的同时也能顺利走向社会、人生的另一层次。
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我们的课程教学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审视自我,了解自身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方法、期望等,结合对社会环境的评估,做好人生规划,关注目标的可行性和实现性,找到通往成功的最佳途径,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我们应该以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现代的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满堂灌”,而往往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互相讨论甚至激辩,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彼此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而社会实践更是课堂教学至为重要的补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对学生知识方面的灌输为次,以引导学生形成会思考、养能力为主的思维方式,课下形成自学的氛围,对自身的学习过程有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行产生自主的信心、勇气,达到完善自我,走向成功之路。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多案例、多角度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形成深刻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我想学习、愿意学习”。教师应言传身教,告知学生经历高中生涯之后,进入高校学习,接受国家的高等教育,就说明他们崇尚知识,愿意从事知识、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所以未来他们的理想、志向和追求,势必体现在大学四年每一天的思索和努力中。我们应该注重思考人生,增强学习能力,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学习,积累自我,充实自我,应该像蜡烛一样,坚实而沉默地积淀下来,为将来的成功之路尽燃所学,助力添分。
三、进行课下的合理引导及调整
要展开良好的课程教学,教学不仅仅停留于课堂,在课下也需要一定的调整,方法是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合理引导。因为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的问题很多,要解决的困难更多。我们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指导以利于自身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做的事情,下的功夫可能不在课堂而在课下。比如,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纵观古今历史,对兴趣的无悔追求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珍惜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持续不断地努力挖掘下去,才能走向真正的事业成功。但任何的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我们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利于比较优势原理,结合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选定自身将来的方向。告知他们通过职业劳动,为社会作贡献、创造财富,但同时自己的个人幸福生活也获得了相应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乔瑟夫·伊格.思考如何思考[M].世茂出版社,1997.
[3]安东尼·罗宾.潜能成功学[M].北京:中国日报出版社,1998.
[4]席德·杰克森.教与学相长[M].世茂出版社,1998.
[5陈安之.自己就是一座宝藏[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园园(1984~),女,湖北十堰人,博士研究生,武昌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及教育学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