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工业学大庆”一起风靡全国大江南北的“农业学大寨”的发源地就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那时候,勤劳勇敢的大寨人民在山梁上造梯田、增产量,为国家交粮减灾,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新时期,大寨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昔阳民俗、红色旅游风景区、昔阳小吃、迓鼓、拉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发展,让昔阳获得了“山水昔阳,户外天堂”的美誉。可以说,昔阳最为厚重的文化是大寨文化。为传承弘扬好大寨精神,我们通过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环境,为幼儿提供亲近本土文化的机会,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了解自己家乡优秀的地域文化,使民间传统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一、根据民间艺术创设物质环境
体验、感受、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直接感受越深刻,我们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清晰。我园利用所处的自然环境,强调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即深入现场和情境,给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与环境材料直接互动,自由表达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以此来挖掘丰厚的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
为此,教师和幼儿一起到大寨博物馆参观学习。馆内通过光电科技特效的应用,真实还原了当年大寨人民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场景……在民俗艺术品展览馆,师幼边参观边听老奶奶讲解制作过程。
活动之后,我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对我县民俗内容进行了挖掘筛选,利用合适的艺术形式来创设环境。比如:门厅所展示的布老虎、糖画、虎头鞋,二楼走廊中的昔阳小吃、昔阳民俗、昔阳名胜古迹、昔阳拉话等富有童趣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家长利用社区资源,收集麻绳、废旧材料等,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共同完成的。在此基础上,分层次的悬挂与陈设,让幼儿在公共区域、入离园时间自主欣赏,回忆相关经验。
除此之外,我园三楼和四楼的环创设计以彰显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为主,如:国粹脸谱、水墨画、清明上河图、丝绸之路等,旨在让幼儿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创设良好的民俗文化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他们从小树立家乡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二、利用民俗資源创设精神环境
《纲要》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幼儿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厚重,而简单的物质环境创设并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我们还需要将幼儿园素质教育与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有效融合,通过恰当的形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
(一)营造课程化环境的氛围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昔阳民间游戏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运动类游戏(如打元宝、偷电报)、益智类游戏(如挑花篷、东南西北)、民间语言类游戏(如背背凿凿、拉大锯扯大锯)等。由于这些游戏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我们一代代人的口头,我们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收集到的民间游戏整理之后,还进行了改编和创新。
1.对游戏材料的改编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根据现代幼儿的活动需要以及材料收集的便捷性、卫生性等对游戏材料进行改编。例如:我们用装满水的饮料瓶替代游戏“打杠”中的砖头,由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制作。幼儿期待值很高,积极参与游戏材料的制作,活动过程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对游戏目标的改编
以游戏“偷电报”为例,虽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但游戏目标是不同的。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不同年龄幼儿的需求对游戏目标进行改编,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小班幼儿将电报“偷”到手即为胜利,中班幼儿需将电报“偷”到手并送回家,大班幼儿则不限定范围,将电报“偷”到手后,再送回家。
3.对游戏玩法的改编
在探索继承与创新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我园注重培养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跳大绳”“木头人”两个游戏,提示幼儿在游戏中思考更多的玩法,鼓励幼儿敢于创新。在创新玩法的过程中,教师只给幼儿引导提示,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然后师幼共同总结,最后让幼儿认识到很多游戏的材料、数量、玩法等都可以千变万化,他们也能创造出新的玩法。
我们通过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实施,不仅将民间游戏更好地呈现出来,而且营造了课程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下,回归自然,传承传统文化,感受质朴,探索游戏花样!
(二)增设民俗化的主题环境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所谓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园根据节日或者民俗文化开设一些主题活动,变换材料的投放与环境布置,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例如,“八一”庙会在昔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从7月31日开始,至8月6日结束,为期七天,属于大型庙会。庙会由物资交流会、民间艺术展览会和文化游乐活动组成。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特色迥异的昔阳小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这些多彩的元素就像一幅美丽的民俗画卷,能帮助幼儿在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上深刻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
活动前,教师遵循“一切元素皆课程”的理念,及时捕捉“庙会”话题对幼儿的吸引力,与幼儿共同挖掘相关资源,生成了“赏庙会”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幼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对主题框架进行划分梳理,将庙会划分为文艺、民俗、美食、本地其他观光区四个板块,通过“庙会由来”“我制订的庙会游览计划”“我眼中的庙会”“我设计的庙会宣传海报”等几大环节,更深入地了解昔阳民俗文化。
(三)創设民俗化区域环境
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时,我们注重结合地方特色,将本土资源融入其中,营造浓浓的乡土气息,让幼儿可以深刻感受到区域游戏的活动氛围。创设区域环境的灵魂是投放材料,为使幼儿在丰富的材料中迎接挑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我园教师走访老街的爷爷奶奶们,向其请教并学习他们所熟知的各种玩法,然后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设计、投放有目的性、层次性的材料,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环境。
如:“挑花绳”是民间流传已久的游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以将绳子翻转出许多花样。教师先介绍了挑花绳的来源和勾、挑、拉的基本手法,然后请幼儿互相合作进行。幼儿灵巧的小手在五颜六色的线绳上翻来翻去,依靠自己的想象力与同伴一起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形状,飞机、星星、棕绷床、蛛网……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乡土民俗益智类活动,但它却能促进幼儿的想象力,锻炼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合作能力以及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在幼儿园创设民俗环境,融入本土特色,开展民俗课程,有利于幼儿真实地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成长为爱祖国、爱家乡的优秀人才。我们要将继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环境,让民俗文化在幼儿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