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运输40余年,几成规划“专业户”
记者:您是交通运输界唯一的一位入选“十一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的专家……当时是怎么接到这个任务的呢?
王德荣:国家需要专家来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我当然义不容辞,这大概和我的经历有关。
1958年,我从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系毕业,后被分到国家经济委员会工作,参与综合运输研究所的筹建。1959年综合运输研究所正式成立后,我在所里一待30年,从事综合交通运输工作,直到1988年我被调到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与交通运输打交道。
外国人常称我“教授”,但我还不是一个“纯粹”的教授。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想对国家的交通运输发展做些参谋咨询工作,并希望我的建议得到采纳。
记者:您参与了多少个重头的参谋咨询工作呢?这些建议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王德荣:搞了100多个吧。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制定13个行业政策,那时候我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组织者和起草者之一。起草的“中国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研究”获得了软科学类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1981~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前期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研究”、“1991~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我都参与了讨论和起草。
这几年,受国家发改委(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委托,我先后组织了“中国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01~2020年中国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物流发展政策研究”、“2001~20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我国中长期综合交通网发展规划研究”等多项研究,这些成果已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同时还组织了多个省市的运输、物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
研究成果引领运输界“时尚”
记者:您参与的这些项目多次获奖,它们的亮点在何处?
王德荣:我首次提出要修建“高速公路”,当时对于“是否有必要建设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否符合中国国情”、“高速公路如何融资”等,反对意见很多,况且“高速公路”这个提法在当时还很吓人,所以我在规划中将其描述为“修建高速公路(汽车专用道)”。
我还首次提出要进行“运输结构调整”。因为我考察过日本和美国的高速公路,我在想,中国现在(1981年)有130万辆车,那20年后中国的车会怎样?汽车多了,铁路能够上下行分开,为什么公路就不能呢?各种运输方式该优先发展谁呢?最后,我在写规划的时候我还是坚持把建设高速公路纳入到规划之中。
到了1992年,这个规划引发了一场“交通大讨论”,很多媒体也来参与观点碰撞,很多人发表言论,说在中国修高速公路根本不符合国情,被认为是“交通界自由化”的表现。还有人说,中国人能坐上车就不错了,还用得着修高速?
记者:如今高速公路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算是为您“平反”了。我还听说,您这位“规划老手”有几个经典的提法:“适应”、“基本适应”、“不适应”、“缓解”。能谈谈这些词的由来么?
王德荣:(笑)那就要从另一个重头规划说起了——“1981~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当年我们设想2000年中国的交通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跟国外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交通运输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很困难”,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占GDP的1.4%,国外发达国家是3.5%~3.8%,发展中国家一般是2.8%。中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欠账很多,在那个粮票乱飞的年代,谁会想到2000年的交通运输工具还会配备空调?谁会想到高速公路的建设会这么快?
所以,我提出了三个目标选泽:“适应”、“基本适应”、“不适应”。这个研究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证明,这个规划对整个交通运输的发展影响很大。
1990年,我们在修订规划期间制定了“2000年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发现原来研究中提出的“适应”、“基本适应”、“不适应”有些绝对化。于是,我又提出“缓解”一词,这次规划修订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
记者:编制了这么多规划,您如何来说服政府执行呢?
王德荣:我坚信中国是必然要发展的,而发展就要制定相应的预期规划。不过要说服政府部门执行,就必须有充足的支撑理由。
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初,交通运输不被重视。我就想,要怎么宣传才能让中央认识到这个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呢?我就翻书,终于看到列宁的一句话,“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许是最主要的基础之一”。我反复斟酌,觉得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空间活动。而在经济社会中,活动量多大,活动的空间范围多大,活动的速度快慢都跟交通运输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后来我在给主管部门的报告中就写:“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十一五”交通运输任务繁重
记者:在参与“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给您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王德荣:最大的感受就是,“十一五”规划的五年是历届五年计划中任务最繁重、面临问题最多的五年。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东西部的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高低收入差距比过去更加突出。因此,“十一五”面临的问题比“十五”更加严峻。从交通运输业来讲,它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所以,《规划(草案)》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足见国家对交通运输业的重视。
记者:《规划(草案)》中,用到“优先发展”的领域只有两个,一个是“交通运输业”,另一个是“教育”,这是历届计划中所未有过的。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交通运输业呢?
王德荣:第一,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不论从运输线路的长度、运输能力、运输服务质量、技术水平等都达不到适应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经济是要有一个大发展,运输量必然会大幅增加;我国还将进—步扩大改革开放,国际运输 量也将大幅增加。
国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所面临的地区间、城乡间的运输任务繁重。我国经济结构将进行战略性调整,新产业、新产品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调整,老龄化的到来,都使人们的出行要求有所提高。
可以想像,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一是欠账太多,二是新帐更多,不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更加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所以,在这次《“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写上了“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记者:交通运输业大发展,汽车工业也会随之大发展么?
王德荣:在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想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比如我国东、中部地区,包括东北地区,17个省市、自治区占据了23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达到近400人,这不仅超过了美国、欧洲,也超过了日本。我国的人均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只有全世界人均的5%左右。
前几天,《经济日报》刊登了两篇文章,谈到小汽车进入家庭,预示中国汽车工业要大发展。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汽车保有量势必大大增加,这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应的会带来资源环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所要面临的挑战。
上个世纪7亿多人实现了工业化,21世纪可能有30亿人实现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不能走欧美的老路,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不能走欧美的老路,所以交通运输业如何可持续发展就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记者:“综合运输”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国家对综合交通发展越来越重视,但至今仍未达到综合、协调的程度,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王德荣:就像你说的,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至今还是分部门管理的,既然交通运输业要发展,那么多种运输方式就都要发展。但是由于分部门管理,且各部门的改革进度不同,因而制定的政策不一,发展的状况以及和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的程度不一。比如说,内河水运发展相对迟缓,而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发挥铁路、内河运输的优势。这就表明铁路、内河运输的任务日益繁重,也就是说,多种运输的协调发展远未实现。因此,加快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不过也应该看到,在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组织下,各部门也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综合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制定本部门的规划,加快各种运输方式设施建设。应该说,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发展已初具轮廓,系统的通达度明显改善,技术装备和运输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快速客运系统、集装箱运输系统等基本形成,我们已初步具备大力推进国家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技术和物质条件。
记者:看来,“十一五”规划期间交通运输系统的任务比“十五”还要繁重。在这种形势下,交通运输的路子该怎么走?
王德荣:既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那么,第一,加快铁路运输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内,建设铁珞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同时加快现有线路改造,加快实施电气化步伐。可以说铁路建设是历届五年计划建设任务最繁重的五年。
第二,积极发展水运。由于水运具有运输能力大、占用土地资源少、污染小等特点,充分利用水运将是“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继续加快公路交通的发展。国家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农村公路发展规划》,高速公路发展。预计到2010年,高速公路网密度要达到6.5万公里。与此同时,国家十分重视加快农村公路、城乡公路的建设,使其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实见“和谐交通”做出贡献。2010年公务密度将达到230万公里。
第四,我国的航空运输在“十一五”期间也将快速发展。在改善孔场布局的同时也要加快机队的建设。在重视发展客运的同时,加快货运系统的建设。
扛大旗,影响物流界
记者:“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也首次被列入国家级规划中,如今全国挂有“物流”字样的企业已有几十万家。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早在我国提出发展物流的一员老将,您如何理解“物流”?
王德荣:我认为,物流是对物的流动的科学管理,其本质是“物”从始发地到经过地的流动过程,通过计划、执行、控制,大幅度地降低物的流动费用,保证“物”安全、快速、及时地送到客户手中。
记者:我国物流发展的情况怎样?
王德荣: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物流业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的生产流通企业逐步将物流管理从主业中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通过改革,我国有利于物流发展和运作的改革规划还在形成,我国的物流企业也在不断地进步。
这些事情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但是当前急需的是尽快引导我国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在我国建立起一个大中小相结合的、专业化匹配的、地域分布合理的、能力足够的,服务安全质量良好的物流企业体系,而达到上述目的,除了政府的正确引导、协调、扶持之外,主要是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
为了做好此事,中国交通协会联合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口岸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9个协会自2004年开始推动了一年一度的“物流企业百强评比”活动,目的就是想通过评选建立起一个总结,鞭策企业的机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我国物流企业尽快做强做大。我相信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我国的物流企业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