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通道现在出了名。
据说,那里有一百多人,“前世”转世而来。在媒体报道和网络传言中,他们被称作“再生人”。据说,他们的“前世”是夭折的儿童、溺水的少女……甚至有一个13岁的小学生,是自己的曾祖父转世。
“再生人”的真假,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
无法解释的东西
何彬一直相信,女儿何姿娜是个“再生人”。29年前溺死的姑姑,是她的“前世”。
被他认为铁证的情节之一,是一岁多的女儿曾经指着姑姑生前用过的镰刀说了四个字:“这是我的”。
如今,26岁的何姿娜已经嫁到城市生活。对于自己被赋予的这种身份,她撇了撇嘴,表示: “我也是半信半疑。”
一个神秘主义的名词,往往要三个同类才能解释。而这又带来了更多无法解释的东西。
之所以女儿没能留下对“前世”的一丁点儿回忆,母亲认为,是小时候给她吃的一种红鲤鱼起了效果。
这种产自水田里的鱼在当地并不少见,但却被说成有传说中“孟婆汤”般的功效,吃了能让“再生人”“忘记前世”。
对这个问题,当地另有一种更为传统的答案:人投胎转世时,要过一条半浊半清的“黄泉河”,在过河时如喝了这条河里的水,就记不清前世了。 关于“再生人”的故事,这里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轻松地讲上好几个,“某某记得自己上辈子是只小白猪”“谁家小孩是他爷爷转世投胎”,永远不乏离奇的情节。
只是,多问一句便会扫兴。
“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很多人看到了…‘这是真的,他的父母、邻居、亲戚都那么说”……
所有的“再生人”事迹,都出自其父母和至亲之口,从来没有一个外人亲眼见过那些被指为“再生人”的小孩显示出某种“神迹”。即使他们被抱到“前世”亲人的面前,也是一样。
能对自己的“前世”侃侃而谈者,只是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而且,都是在成年之后。这是“再生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坪阳知名度最高的“再生人”之一、50多岁的农村妇女石爽人。
11岁那年,石爽人主动与自己的“前世儿女”吴青(化名)和吴红(化名)相认,说自己是他们的母亲转世而来。姐姐吴红比石爽人大两岁,弟弟吴青比石爽人大十个月,从此均喊石爽人为“妈”。
吴青说,他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石爽人在街上碰到了一位他们母亲生前的中学同学,能叫出她的名字。
如今的石爽人不断接待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来访者,她的家成了旅游者的“必游景点”。桌子上,一张红布上积攒了一大片来访者的签名。
周边的邻居感觉她“成名”后变了。“她越来越少提前辈子的事了,谈得更多的是自己对通道旅游发展的设想”。
离亲人们“近一些”
坪阳乡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广西、贵州的交界处,人口不到8000,大部分是侗族。
从省会长沙来这里,无论汽车还是火车,都在9个小时以上,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早在十几年前,这里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这里的民风,淳朴得令来访者难以想象。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村寨里,吊脚楼联排紧挨着,各家各户又都有些亲戚关系,人们往来密切,彼此信任,很少有怀疑对方的时候。
没有人能说清楚,“再生人”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尽管轮回转世的说法很多年以前就出现在老人乘凉时给儿孙们讲述的古老故事中,称之为“银丁”(谐音),“银”是“人”“丁”是“清醒的”;两词相加,意思是“对前世拥有清醒记忆的人”。
村民们也不知道,这种说法,在印度、非洲一些偏远地区,也在同样淳朴的当地人中口口相传。
这个古老的名词,真正传播开来却是因为现代科技——电脑、网络。
2008年,坪阳乡的文化站站长杨盛玉开通了博客。那年,他52岁。博客连载了9篇再生人故事,而且每一篇都有名有姓,读起来十分逼真。
杨盛玉告诉记者,他收集的全坪阳乡“再生人”名单在一百人以上,但是涉及他人隐私,“不方便展示”。通过其他渠道,记者拿到一份标明由杨盛玉收集的名录,里面记录了47名“再生人”的姓名、出生年、地址、父母名字以及“前世身份”。
无论是47人还是一百多人,坪阳乡有“再生人”的消息已经在网上传开了。
渐渐地,村里出现了外来人,专门为“再生人”而来。一些来访者说,是因为怀念去世的亲人,特意来到这里一探究竟,想看看是否能离亲人们“近一些”。连“通道”这个县名,也似乎具有了一种阴森森的神秘感。
这种情感,恰好也是许多村人选择相信“再生人”传说的心态。
多了一门亲戚
“再生”后,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是“再生人”们另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
这种经济效益自然想得到:名气传开后,拜访“再生人”已经成了一件讲究“礼节”的事情。有知情者透露,一般而言,去拜访成年“再生人”就打点一点礼物,例如一箱饮料;而去看未成年的一般是包个100元的红包。“由于看的人多了,开始出现一些不良风气。”
一位“再生人”的母亲告诉记者,有邻居找到她,商量“以后有人来旅游,要来看再生人,就往你家带吧,他们给500,我分200;他们给300,我分100”,这位母亲显得受到了侮辱,提高了嗓门:“他把我家儿子当猴子吗?我们家又不是动物园。”
“转世”的另一个特点,是“前世”和“今生”的两个家庭平日就经常走动,非常熟悉。杨盛玉统计的那份47人名录中,32人的“前世”都是在本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像何姿娜这样,在本家族内“轮回”。
政府不好宣传,民间尽可以炒作
随着媒体报道,通道的“再生人”一时全国闻名。同时闻名的,还有当地政府利用这一“资源”发展旅游的企图。
通道是个穷地方。2009年的一次调查表明,通道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平均水平低八百余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28元,仅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41.3%。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统计,该县农村贫困人口有5. 87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33%;大部分村子都没有通水泥路。扶贫任务艰巨,当地几届官员都操碎了心。
由于实在缺乏发展一些产业的条件,多年前,通道县就已确定了“生态立县、旅游立县”的发展方针。2011年,通道新闻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似乎透露出一些迹象——“……再生人这一独特而神奇的文化资源开发力将是我乡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突破口……”
这似乎又能与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前司长魏小安的策划,互相验证起来。
自退休后,这位旅游策划专家为各地发展出谋划策,其中就包括通道。2010年,当时的通道县委书记请他来到通道。在给通道县领导班子的座谈中,他将“再生人”定为旅游资源之一。
他提供了自己当时的讲话稿:“一是自然科学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但不能因为解释不了就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需要探讨;二是这些人是神人奇人,而不是怪人异人,不能让他们抬不起头;三是要建立档案,收集文物,建立再生文化博物馆;四是县委政府不好宣传,民间尽可以炒作。”
魏小安并不隐瞒,之后来到通道的一系列专家都是他请来的。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一位80几岁高龄的地理学退休教授,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著名心理学专家祝卓宏。
不过,这些学者来考察之后,都没有发表什么学术研究成果。
据说,那里有一百多人,“前世”转世而来。在媒体报道和网络传言中,他们被称作“再生人”。据说,他们的“前世”是夭折的儿童、溺水的少女……甚至有一个13岁的小学生,是自己的曾祖父转世。
“再生人”的真假,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
无法解释的东西
何彬一直相信,女儿何姿娜是个“再生人”。29年前溺死的姑姑,是她的“前世”。
被他认为铁证的情节之一,是一岁多的女儿曾经指着姑姑生前用过的镰刀说了四个字:“这是我的”。
如今,26岁的何姿娜已经嫁到城市生活。对于自己被赋予的这种身份,她撇了撇嘴,表示: “我也是半信半疑。”
一个神秘主义的名词,往往要三个同类才能解释。而这又带来了更多无法解释的东西。
之所以女儿没能留下对“前世”的一丁点儿回忆,母亲认为,是小时候给她吃的一种红鲤鱼起了效果。
这种产自水田里的鱼在当地并不少见,但却被说成有传说中“孟婆汤”般的功效,吃了能让“再生人”“忘记前世”。
对这个问题,当地另有一种更为传统的答案:人投胎转世时,要过一条半浊半清的“黄泉河”,在过河时如喝了这条河里的水,就记不清前世了。 关于“再生人”的故事,这里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轻松地讲上好几个,“某某记得自己上辈子是只小白猪”“谁家小孩是他爷爷转世投胎”,永远不乏离奇的情节。
只是,多问一句便会扫兴。
“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很多人看到了…‘这是真的,他的父母、邻居、亲戚都那么说”……
所有的“再生人”事迹,都出自其父母和至亲之口,从来没有一个外人亲眼见过那些被指为“再生人”的小孩显示出某种“神迹”。即使他们被抱到“前世”亲人的面前,也是一样。
能对自己的“前世”侃侃而谈者,只是他们之中的极少数人。而且,都是在成年之后。这是“再生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坪阳知名度最高的“再生人”之一、50多岁的农村妇女石爽人。
11岁那年,石爽人主动与自己的“前世儿女”吴青(化名)和吴红(化名)相认,说自己是他们的母亲转世而来。姐姐吴红比石爽人大两岁,弟弟吴青比石爽人大十个月,从此均喊石爽人为“妈”。
吴青说,他们之所以相信,是因为石爽人在街上碰到了一位他们母亲生前的中学同学,能叫出她的名字。
如今的石爽人不断接待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来访者,她的家成了旅游者的“必游景点”。桌子上,一张红布上积攒了一大片来访者的签名。
周边的邻居感觉她“成名”后变了。“她越来越少提前辈子的事了,谈得更多的是自己对通道旅游发展的设想”。
离亲人们“近一些”
坪阳乡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湖南、广西、贵州的交界处,人口不到8000,大部分是侗族。
从省会长沙来这里,无论汽车还是火车,都在9个小时以上,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早在十几年前,这里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这里的民风,淳朴得令来访者难以想象。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村寨里,吊脚楼联排紧挨着,各家各户又都有些亲戚关系,人们往来密切,彼此信任,很少有怀疑对方的时候。
没有人能说清楚,“再生人”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尽管轮回转世的说法很多年以前就出现在老人乘凉时给儿孙们讲述的古老故事中,称之为“银丁”(谐音),“银”是“人”“丁”是“清醒的”;两词相加,意思是“对前世拥有清醒记忆的人”。
村民们也不知道,这种说法,在印度、非洲一些偏远地区,也在同样淳朴的当地人中口口相传。
这个古老的名词,真正传播开来却是因为现代科技——电脑、网络。
2008年,坪阳乡的文化站站长杨盛玉开通了博客。那年,他52岁。博客连载了9篇再生人故事,而且每一篇都有名有姓,读起来十分逼真。
杨盛玉告诉记者,他收集的全坪阳乡“再生人”名单在一百人以上,但是涉及他人隐私,“不方便展示”。通过其他渠道,记者拿到一份标明由杨盛玉收集的名录,里面记录了47名“再生人”的姓名、出生年、地址、父母名字以及“前世身份”。
无论是47人还是一百多人,坪阳乡有“再生人”的消息已经在网上传开了。
渐渐地,村里出现了外来人,专门为“再生人”而来。一些来访者说,是因为怀念去世的亲人,特意来到这里一探究竟,想看看是否能离亲人们“近一些”。连“通道”这个县名,也似乎具有了一种阴森森的神秘感。
这种情感,恰好也是许多村人选择相信“再生人”传说的心态。
多了一门亲戚
“再生”后,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这是“再生人”们另一个较为普遍的特点。
这种经济效益自然想得到:名气传开后,拜访“再生人”已经成了一件讲究“礼节”的事情。有知情者透露,一般而言,去拜访成年“再生人”就打点一点礼物,例如一箱饮料;而去看未成年的一般是包个100元的红包。“由于看的人多了,开始出现一些不良风气。”
一位“再生人”的母亲告诉记者,有邻居找到她,商量“以后有人来旅游,要来看再生人,就往你家带吧,他们给500,我分200;他们给300,我分100”,这位母亲显得受到了侮辱,提高了嗓门:“他把我家儿子当猴子吗?我们家又不是动物园。”
“转世”的另一个特点,是“前世”和“今生”的两个家庭平日就经常走动,非常熟悉。杨盛玉统计的那份47人名录中,32人的“前世”都是在本村,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像何姿娜这样,在本家族内“轮回”。
政府不好宣传,民间尽可以炒作
随着媒体报道,通道的“再生人”一时全国闻名。同时闻名的,还有当地政府利用这一“资源”发展旅游的企图。
通道是个穷地方。2009年的一次调查表明,通道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平均水平低八百余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28元,仅为湖南省平均水平的41.3%。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统计,该县农村贫困人口有5. 87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33%;大部分村子都没有通水泥路。扶贫任务艰巨,当地几届官员都操碎了心。
由于实在缺乏发展一些产业的条件,多年前,通道县就已确定了“生态立县、旅游立县”的发展方针。2011年,通道新闻网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似乎透露出一些迹象——“……再生人这一独特而神奇的文化资源开发力将是我乡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突破口……”
这似乎又能与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前司长魏小安的策划,互相验证起来。
自退休后,这位旅游策划专家为各地发展出谋划策,其中就包括通道。2010年,当时的通道县委书记请他来到通道。在给通道县领导班子的座谈中,他将“再生人”定为旅游资源之一。
他提供了自己当时的讲话稿:“一是自然科学有很多解释不了的现象,但不能因为解释不了就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需要探讨;二是这些人是神人奇人,而不是怪人异人,不能让他们抬不起头;三是要建立档案,收集文物,建立再生文化博物馆;四是县委政府不好宣传,民间尽可以炒作。”
魏小安并不隐瞒,之后来到通道的一系列专家都是他请来的。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一位80几岁高龄的地理学退休教授,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著名心理学专家祝卓宏。
不过,这些学者来考察之后,都没有发表什么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