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美育的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启迪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来挖掘这些美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赏析词句,品味美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表情达意准确而细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些语句清新优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打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这里既没有可视的绘画雕塑似的静态画面,也没有可欣赏的舞蹈影视的动态形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制作了一个集康桥美景、配乐朗诵、诗情画意于一体的教学课件。通过多种感官的审美体验,学生从中获得的是光与色、形与神、灵与肉等有机融合的情感体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投入了诗歌的怀抱,品尝康河的滋味,呼吸剑桥的气息,升华为作者的知音。
3 注重朗读,领略美的音韵
音乐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显示其艺术的魅力。古今好的诗文也是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文章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特点。学生通过恰当地朗读,就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此外,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韵美。
4 捕捉意境,激发美的想象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 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江南》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最后点出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采莲姑娘。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5 拓展延伸,进行美的创造
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美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发现美,学会美并去创造美才是我们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审美练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填词练习,阅读再创作等。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我又补充了杜甫的几首诗歌,在学生对杜甫有了一定地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写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同学写的都很好。这样的教学,师生都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将美的种子撒播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 赏析词句,品味美的语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表情达意准确而细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些语句清新优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 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打开语文课本,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这里既没有可视的绘画雕塑似的静态画面,也没有可欣赏的舞蹈影视的动态形象,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充分利用幻灯、影视、录音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让课文中的画面、景象、情感跃然眼前,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为生动的图像声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逼真的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沉浸在美的氛围中。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制作了一个集康桥美景、配乐朗诵、诗情画意于一体的教学课件。通过多种感官的审美体验,学生从中获得的是光与色、形与神、灵与肉等有机融合的情感体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投入了诗歌的怀抱,品尝康河的滋味,呼吸剑桥的气息,升华为作者的知音。
3 注重朗读,领略美的音韵
音乐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显示其艺术的魅力。古今好的诗文也是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文章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特点。学生通过恰当地朗读,就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就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此外,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韵美。
4 捕捉意境,激发美的想象
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 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意境。《江南》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最后点出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采莲姑娘。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5 拓展延伸,进行美的创造
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美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发现美,学会美并去创造美才是我们的追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些审美练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会,填词练习,阅读再创作等。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我又补充了杜甫的几首诗歌,在学生对杜甫有了一定地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写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同学写的都很好。这样的教学,师生都受益匪浅。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将美的种子撒播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