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资助艺术创作、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项具体举措。运行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开展情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与成就。本文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机制、机构以及内容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近些年,中国国内治理与对外政策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强。自十六大起,我国就已经开始全面规划对外文化工作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共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十八大将公共外交首次写入报告。作为公共外交核心部分的文化外交也随之被提到了外交战略的高度。本文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机制、机构以及内容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的背景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资助艺术创作、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项具体举措。与美国和韩国等文化外交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资助自身优秀文化走出去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缺乏投资大、周期长的品牌项目,而且配套机制及机构也较为匮乏。2013年12月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具体措施。国家艺术基金对在国(境)外开展的艺术活动给予资助,是推动文化外交发展的新机制,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标志着我国管理、资助、扶持和引导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新平台、新渠道、新机制。
国家艺术基金运行三年来,共资助在国(境)外开展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66项,资助资金总额约1.14亿元。这些资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出去”项目成效
“走出去”项目形成了常态持续的资助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部署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工程。习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将资助优秀艺术作品在国(境)外传播交流推广活动纳入申报范围。自2014年开展项目资助以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走出去”项目18项,资助资金3807万元;2015年度资助23项,资助资金3918万元;2016年度资助25項,资助资金3754万元。其中,舞台艺术演出项目38项,美术、书法、摄影和工艺美术作品展览项目28项,展演展览总计约400余场,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4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观众60多万人次。国家艺术基金将资助“走出去”项目确定为一种常态、持久的机制,在未来“十三五”时期的资助规划中,把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开展的对外传播艺术项目列为重要的资助方向之一。
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工作大局,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了12个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年、文化节、艺术节活动。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纲交响音乐会”被作为2015年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文化领域)的重点项目,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出席并观看了演出;2015年11月,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孔子》赴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演出并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开幕演出,在保加利亚索菲亚歌剧芭蕾舞剧院上演,出席“16+1”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的各国文化部长一同观看了演出。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葛蓓莉亚》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的舞剧《天鹅湖》、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中国汇”分别参加了2016年加拿大、荷兰与美国的“欢乐春节”活动。
“走出去”项目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文艺作品是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强烈表达。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艺术基金作为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引导艺术机构、单位和广大艺术工作者,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积极探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广阔前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展示我国文化发展成果,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履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了60个具有代表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单位和机构“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资助了66个具有较好口碑和声誉的项目在国(境)外展演、展览活动,在主题和题材与内容和形式上兼收并蓄、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艺术的展演交流,也有当代艺术的新成果,既有汉民族的艺术创造,也有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呈现,既有阳春白雪的经典再现,也有杰出的民间创造,立体地、多侧面地展示了中华艺术的源远流长、绚丽多姿。 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当中,少数民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共13项。这些项目通过理念、内容和手段创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传播力,用国外观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思考。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交流推广中国福建木偶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9月,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赴亚欧7国12个城市巡演,精心筛选的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节目向国外观众充分展示了内蒙古的人文风貌以及当代蒙古族合唱艺术的专业水平,增进了他们对中国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为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2016年11月,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巴渝风》在西班牙与奥地利进行了10场商业演出,吸引了大量当地观众走进剧场领略巴渝千年文化神韵,感受中国传统民乐艺术的魅力。
“走出去”项目对国外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尊重海外艺术传播规律,逐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与国外有资质、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和有渠道、有平台的展演展览单位合作,走进主流场所、面对主流观众和主流媒体推广中国艺术,拉近了当地观众与中国文化艺术的距离。
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受邀参加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演出活动,首次在具有“纽约芭蕾舞之家”美誉的大卫·寇克剧场演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当地主流媒体、杂志纷纷发表文章,报道演出情况。
另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歌剧《运之河》、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天鹅湖》等11个项目分别在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布鲁塞尔皇家大剧院、意大利罗马阿根廷剧院、荷兰布雷达市沙塞剧院等22个国际知名剧院上演。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际巡展”、中国国家画院的“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故宫博物院的“盛世繁华—紫禁城清代宫廷生活艺术展”等8个项目分别在美国纽约邦瀚斯展览中心、法国巴黎布隆尼亚宫、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总统府文化中心等10多个国际展览平台亮相,普遍获得了国际主流社会和艺术行业的关注和好评。
“走出去”项目展望
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要更好地配合国家总体文化外交战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逐步扩大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与认同度。在后续“走出去”项目资助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坚持正确导向,正面引导。重点资助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创作,资助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开展的艺术项目。在国(境)外,资助开展一批配合外交大局,根据国家双边多边文化协定、公约和执行计划确定的“文化年”等品牌活动;资助开展一批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等策划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开展一批沿边省区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其次,做到以我为主,开放包容。坚持文化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发挥政府基金的导向引领作用,着力建立与国(境)外同类基金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内各省区市优势,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工作。
第三,注重交融互鉴,创新发展。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傳统,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遵循国际规则和艺术规律,以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科技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将文化“走出去”与外交、经贸密切结合,形成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互利共赢。
近些年,中国国内治理与对外政策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强。自十六大起,我国就已经开始全面规划对外文化工作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共十八大强调“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十八大将公共外交首次写入报告。作为公共外交核心部分的文化外交也随之被提到了外交战略的高度。本文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机制、机构以及内容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的背景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资助艺术创作、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项具体举措。与美国和韩国等文化外交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相比,中国在资助自身优秀文化走出去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不仅缺乏投资大、周期长的品牌项目,而且配套机制及机构也较为匮乏。2013年12月设立的国家艺术基金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的具体措施。国家艺术基金对在国(境)外开展的艺术活动给予资助,是推动文化外交发展的新机制,也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机制建设卓有成效的典型案例,标志着我国管理、资助、扶持和引导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了新平台、新渠道、新机制。
国家艺术基金运行三年来,共资助在国(境)外开展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66项,资助资金总额约1.14亿元。这些资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展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成果,为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出去”项目成效
“走出去”项目形成了常态持续的资助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部署和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工程。习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艺术基金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将资助优秀艺术作品在国(境)外传播交流推广活动纳入申报范围。自2014年开展项目资助以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走出去”项目18项,资助资金3807万元;2015年度资助23项,资助资金3918万元;2016年度资助25項,资助资金3754万元。其中,舞台艺术演出项目38项,美术、书法、摄影和工艺美术作品展览项目28项,展演展览总计约400余场,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4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观众60多万人次。国家艺术基金将资助“走出去”项目确定为一种常态、持久的机制,在未来“十三五”时期的资助规划中,把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开展的对外传播艺术项目列为重要的资助方向之一。
为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工作大局,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了12个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年、文化节、艺术节活动。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纲交响音乐会”被作为2015年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文化领域)的重点项目,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出席并观看了演出;2015年11月,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剧《孔子》赴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演出并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开幕演出,在保加利亚索菲亚歌剧芭蕾舞剧院上演,出席“16+1”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的各国文化部长一同观看了演出。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葛蓓莉亚》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的舞剧《天鹅湖》、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中国汇”分别参加了2016年加拿大、荷兰与美国的“欢乐春节”活动。
“走出去”项目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
文艺创作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形式,文艺作品是文化成果的重要组成,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强烈表达。习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国家艺术基金作为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有责任引导艺术机构、单位和广大艺术工作者,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积极探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广阔前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展示我国文化发展成果,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履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了60个具有代表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艺术单位和机构“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资助了66个具有较好口碑和声誉的项目在国(境)外展演、展览活动,在主题和题材与内容和形式上兼收并蓄、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艺术的展演交流,也有当代艺术的新成果,既有汉民族的艺术创造,也有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呈现,既有阳春白雪的经典再现,也有杰出的民间创造,立体地、多侧面地展示了中华艺术的源远流长、绚丽多姿。 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当中,少数民族和具有地域特色的项目共13项。这些项目通过理念、内容和手段创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传播力,用国外观众能够理解、易于接受的艺术语言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思考。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交流推广中国福建木偶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9月,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无伴奏合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赴亚欧7国12个城市巡演,精心筛选的形式多样、质量上乘的节目向国外观众充分展示了内蒙古的人文风貌以及当代蒙古族合唱艺术的专业水平,增进了他们对中国蒙古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为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2016年11月,重庆演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巴渝风》在西班牙与奥地利进行了10场商业演出,吸引了大量当地观众走进剧场领略巴渝千年文化神韵,感受中国传统民乐艺术的魅力。
“走出去”项目对国外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尊重海外艺术传播规律,逐渐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与国外有资质、有实力的专业机构和有渠道、有平台的展演展览单位合作,走进主流场所、面对主流观众和主流媒体推广中国艺术,拉近了当地观众与中国文化艺术的距离。
中央芭蕾舞团的舞剧《红色娘子军》受邀参加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演出活动,首次在具有“纽约芭蕾舞之家”美誉的大卫·寇克剧场演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客》等当地主流媒体、杂志纷纷发表文章,报道演出情况。
另外,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歌剧《运之河》、上海芭蕾舞团的舞剧《天鹅湖》等11个项目分别在德国汉堡德意志剧院、布鲁塞尔皇家大剧院、意大利罗马阿根廷剧院、荷兰布雷达市沙塞剧院等22个国际知名剧院上演。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际巡展”、中国国家画院的“中华意蕴—中国油画艺术国际巡展”、故宫博物院的“盛世繁华—紫禁城清代宫廷生活艺术展”等8个项目分别在美国纽约邦瀚斯展览中心、法国巴黎布隆尼亚宫、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总统府文化中心等10多个国际展览平台亮相,普遍获得了国际主流社会和艺术行业的关注和好评。
“走出去”项目展望
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要更好地配合国家总体文化外交战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逐步扩大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与认同度。在后续“走出去”项目资助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坚持正确导向,正面引导。重点资助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创作,资助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开展的艺术项目。在国(境)外,资助开展一批配合外交大局,根据国家双边多边文化协定、公约和执行计划确定的“文化年”等品牌活动;资助开展一批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等策划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开展一批沿边省区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的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其次,做到以我为主,开放包容。坚持文化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发挥政府基金的导向引领作用,着力建立与国(境)外同类基金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内各省区市优势,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文化“走出去”工作。
第三,注重交融互鉴,创新发展。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惠的理念,尊重各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精神创造和文化傳统,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遵循国际规则和艺术规律,以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科技手段,调动各方积极性,将文化“走出去”与外交、经贸密切结合,形成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协调发展态势,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