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还没有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仍存在着合作浮于表面,合作指向不明等问题,对此我们提出“锤炼内容,合理分工,适时指导,过程评价” 的解决策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08
一、問题的提出:从一节常态课说起
《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我们的体育课堂焕然一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育课堂离不开合作,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逐步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大多教师追求的是合作的形式,不免产生了种种偏差,甚至陷入了某些误区,从而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
案例:《体育与健康》水平一《跳短绳》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刚才创造出很多玩绳方法,我想请几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
生:有展示单人跳的、互相投的、几人一组赶马车、踩活动绳的……。
师:小朋友们很会动脑筋,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组合成六人一小组,讨论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合作创编各种玩绳方法。
生:在教师帮助下,自由组合成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编。
师: 刚才有些小组合作创编了几种一起玩绳的方法,他们很会开动脑筋,值得表扬。下面老师带大家做个游戏:跳短绳接力赛好吗?
生:好!
师:讲解比赛方法、规则,请学生小组讨论比赛中怎样合作。
生:(小组成员七嘴八舌开始热闹的讨论交流后按小组进行教学比赛。)
师:(对比赛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性评价。)
常态课,亦称为“常规课”。是真正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实效的体育课,以上案例就是我在进行常态课听课中,所采撷到的。静观整堂常态课,我们欣喜的发现,老师们的理念的确发生了变化。但这样的分组讨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吗?如果是,我们也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
二、现状与成因分析:我们困惑重重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育理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然而由于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真实内涵没有深入地把握,在对此尝试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偏差,甚至陷入了某些误区,从而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因此,以下几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合作学习”的再度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真的困惑重重。
【现状点击一】:过于注重形式,让合作学习浮于表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迎合形势或为了调节课堂气氛,经常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有价值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机,这是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现状点击二】:分组目标不明,使合作学习不知何去何从。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如在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学生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为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组内成员达不成默契,所以就导致了合作创编变成了“自由创编”,跳绳接力比赛,变成了少数优等生聚集组展示的舞台,组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没有合理分工和目标导向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
【现状点击三】:缺少有效指导,使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实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合作学习成了伪饰的包装,课改的标签。
【现状点击四】:缺乏科学评价,使合作学习平淡乏味。
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不但要涉及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评价的语言上也比较单一、没有指导性,评价还仅仅停留在“你真行”、“很好”的简单的鼓励性语言上。如果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德也进行一番评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集体的那份凝聚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唤醒沉睡的合作潜能”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2006.7)。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时间。我们具体实施时所表露出的不足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深层思考后,重新构建我们体育课堂。
(一)锤炼内容,培育合作学习动力 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尼戴维森提出了合作七要点,首先就是“小组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即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任务不是一般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组,叩开合作学习门扉
分配合作學习小组时摒弃随机性,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人数、知识、技能以及学习内容等因素,并把技术素质好、积极上进的学生安排在各个合作小组中担任体育骨干,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三)适时指导,提高合作学习实效
在合作学习状态下,教师有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复杂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具体如下: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其次,在学生学习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应该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和枢纽。
(四)过程评价,激发合作学习潜能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目标评价体系做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就会减退。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或阶段学习后要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对合作的评价不要仅仅使用“很好”“真行”等不具体的词汇,可以针对合作具体评价,如:“第一组不错!每个同学持球后引的动作都很到位,特别是某某同学(困难生)也积极发言,还被该组采纳了部分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四、后记:一路蹒跚,一路欣喜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我们大力提倡,也努力实践着。我们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我们亦欣喜地发现,我们的课堂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体育教师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才能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才能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合作学习》中国学校体育 2006年第7期
[2]周纯阳等 《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中国学校体育 2009年第10期
[3]刘盺 《反思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体育教学 2007年第2期
[4]董大肆 《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 2008年第3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8.108
一、問题的提出:从一节常态课说起
《体育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我们的体育课堂焕然一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育课堂离不开合作,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逐步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在具体实践中走了样。大多教师追求的是合作的形式,不免产生了种种偏差,甚至陷入了某些误区,从而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
案例:《体育与健康》水平一《跳短绳》
课堂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刚才创造出很多玩绳方法,我想请几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
生:有展示单人跳的、互相投的、几人一组赶马车、踩活动绳的……。
师:小朋友们很会动脑筋,下面请小朋友们自由组合成六人一小组,讨论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合作创编各种玩绳方法。
生:在教师帮助下,自由组合成六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编。
师: 刚才有些小组合作创编了几种一起玩绳的方法,他们很会开动脑筋,值得表扬。下面老师带大家做个游戏:跳短绳接力赛好吗?
生:好!
师:讲解比赛方法、规则,请学生小组讨论比赛中怎样合作。
生:(小组成员七嘴八舌开始热闹的讨论交流后按小组进行教学比赛。)
师:(对比赛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性评价。)
常态课,亦称为“常规课”。是真正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实效的体育课,以上案例就是我在进行常态课听课中,所采撷到的。静观整堂常态课,我们欣喜的发现,老师们的理念的确发生了变化。但这样的分组讨论小组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吗?如果是,我们也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合作学习真的有效吗?
二、现状与成因分析:我们困惑重重
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教育理念,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然而由于我们对“合作学习”的真实内涵没有深入地把握,在对此尝试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偏差,甚至陷入了某些误区,从而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因此,以下几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合作学习”的再度思考。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真的困惑重重。
【现状点击一】:过于注重形式,让合作学习浮于表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迎合形势或为了调节课堂气氛,经常就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有价值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环境和时机,这是保证小组合作交流切实有效的重要前提。
【现状点击二】:分组目标不明,使合作学习不知何去何从。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如在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由结组,学生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为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组内成员达不成默契,所以就导致了合作创编变成了“自由创编”,跳绳接力比赛,变成了少数优等生聚集组展示的舞台,组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没有合理分工和目标导向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
【现状点击三】:缺少有效指导,使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真正实现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合作学习成了伪饰的包装,课改的标签。
【现状点击四】:缺乏科学评价,使合作学习平淡乏味。
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不但要涉及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评价的目的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使师生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评价的语言上也比较单一、没有指导性,评价还仅仅停留在“你真行”、“很好”的简单的鼓励性语言上。如果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德也进行一番评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集体的那份凝聚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唤醒沉睡的合作潜能”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特定的群体中,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通过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达到学习效果和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2006.7)。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的时间。我们具体实施时所表露出的不足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深层思考后,重新构建我们体育课堂。
(一)锤炼内容,培育合作学习动力 美国合作学习专家尼戴维森提出了合作七要点,首先就是“小组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即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任务不是一般问题,而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组,叩开合作学习门扉
分配合作學习小组时摒弃随机性,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人数、知识、技能以及学习内容等因素,并把技术素质好、积极上进的学生安排在各个合作小组中担任体育骨干,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三)适时指导,提高合作学习实效
在合作学习状态下,教师有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复杂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首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具体如下: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其次,在学生学习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应该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和枢纽。
(四)过程评价,激发合作学习潜能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目标评价体系做保障,否则合作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就会减退。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或阶段学习后要给予学生有效的评价,对合作的评价不要仅仅使用“很好”“真行”等不具体的词汇,可以针对合作具体评价,如:“第一组不错!每个同学持球后引的动作都很到位,特别是某某同学(困难生)也积极发言,还被该组采纳了部分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提高小组的凝聚力,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四、后记:一路蹒跚,一路欣喜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我们大力提倡,也努力实践着。我们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我们亦欣喜地发现,我们的课堂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体育教师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只有把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才能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才能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合作学习》中国学校体育 2006年第7期
[2]周纯阳等 《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中国学校体育 2009年第10期
[3]刘盺 《反思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体育教学 2007年第2期
[4]董大肆 《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学校体育 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