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8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培养的方式,向不同层次土壤加入4%和8%的秸秆,在通气和不通气两种状态下测定土壤呼吸作用。[结果]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CO2释放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趋势相近。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处于降低的趋势,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在1~4 d的时间内呈上升趋势,第5天开始下降。而在土柱培养中,第4~35天CO2释放量下降的幅度最大。[结论]在同样质地的土壤,CO2释放量受通气状态的影响,即受到土壤所处深度的影响,同时受加入有机物料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呼吸;CO2;秸秆还田;有机质
  中图分类号 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080-03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 returned to soil on the soil respiration. [Method]4% and 8% straw had been add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soil by room culture method, and the respiration were determined in ventilation state and stuffy state. [Result] The carbon dioxide release amount of the different forms of soil treated with recycled straws was different. But the overall trend was similar. In the beaker culture, the carbon dioxide release amount of A layer and B layer of soil was in a reducing trend. But it was different to C layer, which was in a rising trend from the first day to the fourth day, but it began to decline on the fifth day. In the soil column culture, it had a biggest fall of carbon dioxide release amount in the fourth days to 35th day. The emission of carbon dioxide was influenced by aeration status. [Conclusion] In the same soil, the depth of soil was influenced by adding organic material.
  Key words Soil respiration; Carbon dioxide; Returning straw; Organic matter
  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可以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活动性,从而有助于改良以及保持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状态[1-2]。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农业生态系统[3]。研究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对于今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秸秆中除含有丰富的N、P、K 和有机碳养分外,还可提供相当数量的中量、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核酸、糖、维生素等有机营养成分[4];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分解释放CO2,促进土壤微生物体固持或矿化释放无机氮,最终形成土壤有机质[5-7];秸秆还田还能刺激土壤微生物活性,为微生物提供生活的基质,增加土壤微生物量[8]。但是,以往的秸秆还田技术多数将秸秆施在土壤的表层,导致有机质的加速矿化,土壤养分得不到积累,下层土壤得不到更多的养分,导致土壤质量越来越差,植物根系下扎困难[9]。通过在烧杯和土柱中加入大量的秸秆来模拟秸秆还田,笔者分析了不同层次土壤加入粉碎的秸秆后CO2的释放情况,揭示土壤有机质矿化速度,为秸秆还田快速培肥提供理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土壤采自吉林农业大学以南的耕地黑土,分别采取0~20、20~40、40 cm三个层次,分别用A、B、C来表示。供试土壤是位于吉林农业大学南部的黑土耕地,种植玉米,前茬玉米。A层土壤全氮1.15 g/kg,全磷0.35 g/kg,碱解氮120 mg/kg,pH 6.27,有机质含量21.48 g/kg;B层土壤全氮1.05 g/kg,全磷0.31 g/kg,碱解氮115 mg/kg,pH 6.40,有机质含量20.26 g/kg;C层土壤全氮1.21 g/kg,全磷0.25 g/kg,碱解氮110 mg/kg,pH 6.51,有机质含量10.04 g/kg。试验所用的有机物料为粉碎的玉米秸秆。
  1.2 试验设计
  在500 ml烧杯中分别装入A、B、C土壤以及相当于土重4%和8%的粉碎秸秆,用硫酸铵调节碳氮比,分别在通气和不通气的条件下放入25 ℃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分别在第4、10、20、35、55、80、90、100天测定CO2释放量。另外,在土柱培养中,将混合好的土壤放入长30 cm的土柱中,每层10 cm。7个处理的土柱中从上到下分别为空白对照ABC、Ⅰ处理(A+R)BC、Ⅱ处理A(B+R)C、Ⅲ处理AB(C+R)、Ⅳ处理A(A+R)B、Ⅴ处理AA(A+R)、Ⅵ处理AA(B+R)、Ⅶ处理B(C+R)C。其中,+R代表加入4%的秸秆,A、B、C分别代表上、中、下三层土壤。土柱培养中,要注意控制土壤容重。   1.3 分析方法
  土壤氮、磷、钾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10];土壤pH用pH计直接测定;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消煮,凯氏定氮仪测定;全磷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CO2采用碱液隔离法[11]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A层土壤按照不同方式加入秸秆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烧杯培养中A层土壤加入8%秸秆且处于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高,加入4%秸秆且处于不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各个处理CO2释放量降低,从培养当日至第35天土壤CO2释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即4~10 d A+4%通气、A+4%不通气、A+8%通气、A+8%不通气处理分别下降40%、20%、10%、23%,10~20 d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57%、72%、73%、63%,20~35 d 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42%、50%、52%、51%,35 d以后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2.2 B层土壤按照不同方式加入秸秆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烧杯培养中B层土壤加入8%秸秆且处于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高,加入4%秸秆且处于不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各个处理CO2释放量降低,从培养当日至第35天土壤CO2释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即4~10 d B+4%通气、B+4%不通气、B+8%通气、B+8%不通气处理分别下降51%、42%、14%、23%,10~20 d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54%、50%、68%、61%,20~35 d 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43%、52%、54%、53%,35 d以后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2.3 C层土壤按照不同方式加入秸秆后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由图3可知,与A、B两层土壤相比,C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有所不同。在4~10 d CO2释放量不是降低而是有所上升;在10 d以后,CO2释放量下降,与前两种土壤规律相近。在烧杯培养中,C层土壤加入8%秸秆且处于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高,加入4%秸秆且处于不通气状态的处理CO2释放量最低,4~10 d C+4%通气、C+4%不通气、C+8%通气、C+8%不通气处理分别上升12%、4%、6%、2%,10~20 d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78%、68%、71%、69%,20~35 d CO2释放量分别比上一阶段降低了45%、48%、50%、52%,35 d以后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2.4 土柱中不同处理CO2释放量变化
  由图4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各个处理的CO2释放量降低,从培养当日至第35天土壤CO2释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即4~10 d各处理分别下降54.1%、51.2%、42.1%、37.3%、33.3%、27.4%、28.3%,10~20 d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7.1%、37.3%、53.0%、52.9%、62.16%、47.07%、50.2%,20~35 d CO2释放量分别降低了61.5%、48.6%、33.9%、57.5%、35.7%、45.9%、22.3%,35 d以后各个处理CO2释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同一时期CO2释放量不同,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Ⅳ最高,其次是处理Ⅱ、处理Ⅴ,最后是处理Ⅵ和处理Ⅶ。
  3 结论与讨论
  秸秆还田可以使土壤养分增加,但是所加入的秸秆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土壤的营养物质。主要的损失途径就是以CO2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在一般情况下,作物秸秆以碳占绝大部分,直接施入土壤会刺激微生物迅速繁殖,导致大量土壤有效氮被暂时固定。因此,在生产中,秸秆还田往往要配施一定数量的氮肥,使得秸秆物料的C/N达到一定的数值[12]。
  试验证明,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的CO2释放量是有所不同的,但是整体的趋势一致,在第4~35天CO2释放量的下降幅度最大,土柱培养中4~10 d各处理下降范围为28.3%~54.1%,10~20 d各个处理的CO2释放量降低范围为37.1%~ 62.16%,在第20~35天CO2释放量的降低范围为22.3%~61.5%,35 d以后各个处理的CO2释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较深土层通气性较低,分解转化变缓,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8]。不同处理同一时期的CO2释放量不同,其中Ⅰ处理和Ⅳ处理最高,其次是Ⅱ处理、Ⅴ处理,最后是Ⅵ处理和Ⅶ处理。
  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降低,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0~4 d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C层土壤为母质土壤,其土壤结构性差,微生物量少且活性低,当加入秸秆以后微生物有了充足的養分,数量与活性增加,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也随之增加。所以,在10 d以后CO2释放量达到最大值。另外,随着加入秸秆量的增大,CO2的释放量也在增加。
  参考文献
  [1] PEVERILL KI,JUDSON GJC.Soil Analysis.An Interpretation Manua[M].Collingwood:Australian Soil and Plant Analysis Council Inc,1999:319-323.
  [2] SOMBROEK WG,NACHTERGAELE FO,HEBEL A.Amounts,dynamo 2 ics and sequestering of carbon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ils[J].Am Bio,1993,22:417-425.
  [3] 孙星,刘勤,王德建,等.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 (3):587-592.
  [4] 吴东旭.现阶段中国耕地的现状、分类及保护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5):30-32.
  [5] 周卫军,王凯荣,刘鑫.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土壤N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4,23(1):39-43.
  [6] 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等.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J].生态学报,2003,23(4):787-796.
  [7] 胡喜巧,杨文平,陈翠玲.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8.
  [8] 强学彩,袁红莉,高旺盛.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O2释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469-472.
  [9] 矫丽娜,李志洪,殷程程,等.高量秸秆不同深度还田对黑土有机质组成和酶活性的影响[J/OL].土壤学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1766/trxb20140312016.html.
  [10] LIU X H,WANG A L,GAO W S.Summarize of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 research of crop in corporation[M]//LIU X H,GAO W S,ZHU W S.The Mechanism and Technological Pattern of Crop Incorporation.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1:55-61.
  [11] 陈素英,胡春胜.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速率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7,5(2):44-48.
  [12] 杨志谦,王维敏.秸秆还田后碳、氮在土壤中的积累与释放[J].土壤肥料,1991(5):43-4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寻浚单29不同肥力水平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研究在高产田与一般田2种肥力水平下浚单29种植密度与产量及其相关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2种肥力水平下通过种植密度变化影响穗部性状来影响产量,相同密度,一般田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穗部性状影响大于高产田对穗部性状影响。[结论]在一般田肥力水平下,浚单29最适宜密度为6.75万株/hm2,高产田肥力水平下,浚单29最适宜密度为7.50万株
期刊
摘要 [目的]提升低浓度下仲丁灵对烟草腋芽的抑制效果,降低烟叶中仲丁灵的残留量。[方法]尝试在仲丁灵中加入苯乙醇溶液,试验设计了11个处理,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各处理对烟草腋芽抑制率和鲜重抑制效果。[结果]用37.3%的仲丁灵稀释240倍,同时加1.5%的苯乙醇溶液225 ml,与37.3%的仲丁灵120倍施用后相比较,在浓度降低50%的情况下,其对烟草腋芽的抑制有同等较好的作用效果。[结论]该研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播期与品种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3种播期水平,4种品种下荞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荞麦生育时期延迟,单株鲜重呈下降趋势,成熟期单株(根、茎、叶)干物质重量、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亦呈下降趋势。B1与B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B4与B3相比增产极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荞麦高产栽培品种选择及适期播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形成朱顶红原球茎。[方法]以朱顶红(Hippeastrum vittatum)鳞茎作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诱导形成原球茎,并建立再生植株。[结果]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NAA 1.0 mg/L,诱导率达到80%;诱导原球茎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1 mg/L,诱导原球茎系数达到15~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调制后降解产物对香气质、香气量的影响,旨在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了100%无机肥(T1)、25%饼肥+75%无机肥(T2)、50%饼肥+50%无机肥(T3)、75%饼肥+25%无机肥(T4)、100%饼肥(T5)对大田期烤烟质体色素含量及其调制后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 大田期生育期内烤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配施饼肥有利于提高烟叶叶片内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椰糠代替草炭作为香石竹种苗扦插基质的可能性。[方法]以珍珠岩、椰糠为主要基质,通过设置不同配比对香石竹‘马斯特’(R3)、‘珍珠粉’(D24)2个品种进行扦插试验,统计成苗率。[结果]‘马斯特’(R3)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3或5∶7,成苗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其稀根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具备替代草炭混合基质的可能性;‘珍珠粉’(D24)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5(1∶1)的混合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更好地选择光合性能好、物质生产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对东北地区常见8个玉米品种的光合指标和产量进行研究,为生产中选择高光效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年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  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测定吉单27、穗禾369、先玉335、迪卡516、利民33、农华101、郑单958、京科968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叶绿素含量,在成熟期分析玉米品种的光合效率及产量
期刊
摘要 通过连续监测,总结分析杨树林下经济效益并提出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养模式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节约林分管理成本和促进林木生长,但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差别;适当加大株行距和宽行窄株配置能有效提高林下经济的效益。文章同时提出了适合不同立地和林分的多个杨树林下经济优化模式。  关键词 杨树;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经济效益;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LWT1基因在调控低温和干旱应答中的功能,构建拟南芥LWT1基因过表达载体,获得相应的转基因株系。[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LWT1基因全长,将该基因连接到pART27载体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转化至农杆菌菌株GV3101,通过浸花转化法将LWT1重组载体转化到拟南芥野生型植株中,利用转基因筛选与遗传鉴定获得LWT1转基因阳性植株。[结果]LWT1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总结2005~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农户调查数据及2 495个安徽粮食主产区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安徽化肥消费动态变化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结果]与2004年相比,2013年化肥施用总量及氮肥、钾肥和复合肥用量分别增加了21.9%、2.4%、6.7%和63.3%,磷肥用量减少了12.2%。经估算,2013年水稻、玉米和小麦生产共可节氮肥152 073 t,而需要增加1 8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