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某贫困县,有120多所中小学,8000余名教职工。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该县实施了“名师工作室百千万工作计划”——全县成立100个名师工作室,培养1000名名师工作室成员(每个名师工作室培养10名成员),示范辐射全县10000名教师(每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带动身边10名教师)。该计划实施以来,全县几乎校校有“名师”,处处有“名师工作室”,一时间“名师”遍布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
殊不知,名师的成长要经历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既需要组织的栽培,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既需要优良的环境因素,也离不开个人的天分。如果仅凭一纸文件,突然任命100个名师,靠他们去培养1000名名师工作室成员,再以此去辐射10000名普通教师,这虽然在数字上好看,但在实际的效果上,却要大打折扣。名师培养“大跃进”实不可取。
首先,名师培养“大跃进”不符合名师成长的规律。一个人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组织信任、家长称赞、学生信赖、师德高尚、教技超群的名师,需要经过艰苦的历练过程。在具有丰硕的教学成绩、显著的教育科研成果、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艺后,“名师”称号才实至名归,而组织任命名师显然违背了名师成长循序渐进的规律。
其次,名师培养“大跃进”降低了名师的信誉度。“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即使是县级“名师”,也应该是该县教育教学的领头人。而该县命名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的仅有一次赛课成绩、一篇获奖论文、一项课题研究,则显得单薄了些。如此命名和培养名师,不仅有损名师的信誉度,也大大降低了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再次,名师培养“大跃进”不利于名师的成长。以大跃进的方式培养名师,会使教师觉得成名太容易,这也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有的科研名师,既没有写过高质量的论文,也没有做过高水平的课题,忽然间成了名师,就开始飘飘然了,到处做讲座、搞指导,纯属害人害己。同时,由于名师队伍过于庞大,组织管理、经费支持也面临较大的问题。使得名师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精力不集中,到最后有可能是处处用力,没有一處出彩。
总之,“名师”之名,重在实而不在虚,个人如此,集体也同样如此。以“大跃进”的方式培养名师,除了能燃起“名师”的虚火,满足部分人的虚荣心之外,于集体和个人,都是弊大于利的。
(责任编辑:文宝)
殊不知,名师的成长要经历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既需要组织的栽培,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既需要优良的环境因素,也离不开个人的天分。如果仅凭一纸文件,突然任命100个名师,靠他们去培养1000名名师工作室成员,再以此去辐射10000名普通教师,这虽然在数字上好看,但在实际的效果上,却要大打折扣。名师培养“大跃进”实不可取。
首先,名师培养“大跃进”不符合名师成长的规律。一个人从普通教师成长为组织信任、家长称赞、学生信赖、师德高尚、教技超群的名师,需要经过艰苦的历练过程。在具有丰硕的教学成绩、显著的教育科研成果、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艺后,“名师”称号才实至名归,而组织任命名师显然违背了名师成长循序渐进的规律。
其次,名师培养“大跃进”降低了名师的信誉度。“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育教学的专家。即使是县级“名师”,也应该是该县教育教学的领头人。而该县命名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的仅有一次赛课成绩、一篇获奖论文、一项课题研究,则显得单薄了些。如此命名和培养名师,不仅有损名师的信誉度,也大大降低了名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再次,名师培养“大跃进”不利于名师的成长。以大跃进的方式培养名师,会使教师觉得成名太容易,这也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有的科研名师,既没有写过高质量的论文,也没有做过高水平的课题,忽然间成了名师,就开始飘飘然了,到处做讲座、搞指导,纯属害人害己。同时,由于名师队伍过于庞大,组织管理、经费支持也面临较大的问题。使得名师管理的重点不突出,精力不集中,到最后有可能是处处用力,没有一處出彩。
总之,“名师”之名,重在实而不在虚,个人如此,集体也同样如此。以“大跃进”的方式培养名师,除了能燃起“名师”的虚火,满足部分人的虚荣心之外,于集体和个人,都是弊大于利的。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