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鼠达人”杨再学 鼠口夺粮32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贵州乌江之畔,54岁的遵义市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再学和老鼠已经“斗争”了32年,每到年底,他都要算一算今年又从鼠口里夺回了多少粮食。“全省农田鼠害防治面积600万亩,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了100万亩,按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0公斤计算,今年‘鼠口夺粮’1000万公斤,能为农户挽回产值2000万元左右。”杨再学高兴地说。
  杨再学是成长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的山里蛙,1986年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工作。上岗没几个月,贵州搞鼠种调查,领导看他能吃苦,就安排他参与。从此,他和人人讨厌的老鼠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这份又脏又累的工作,他丝毫没有怨言,30多年的老鼠研究,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反而得到极大乐趣。由于精通老鼠,他被人称为“老鼠精”,而他认为,研究老鼠他有两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研究老鼠。“老鼠不光糟蹋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还传播疾病,刚工作时,我们一帮年轻人天天在田坎上捉耗子,头天晚上安200个捕鼠夹,天没亮再收回来,一晚上能打到二三十只老鼠。”杨再学说。收集老鼠标本是杨再学最爱干的事。“通过测量老鼠的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观察怀孕情况等,可以全面了解老鼠的种类、习性、繁殖周期规律,对鼠患预报、防治都很有好处。”杨再学说。这些年来,杨再学共捉鼠近万只。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鼠害陈列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20多种、100多只鼠类的标本。这些都是杨再学的“战利品”。
  第二件“法宝”是不断完善治鼠新技术。1996年,受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委托,杨再学担任“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主持人,肩负起全省农区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重任。“全国有鼠种200多种,南、北方环境不同,鼠害发生特点也不同,比如在贵州,黑线姬鼠的危害就非常严重,必须有针对性防治。”杨再学说。过去防治黑线姬鼠主要是把鼠药露天放在农田里,一场大雨就被冲走了,杨再学研制了“毒饵站”灭鼠新技术,用PVC管、竹子、矿泉水瓶做盛放毒饵的容器,用铁丝做支架,就地取材、制作简单,不污染环境,对害鼠可长期控制。
  2016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杨再学带领团队完成“农区害鼠种群生态及监测治理标准体系研究”项目,为我国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一位基层农技人员,能获此成绩,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我们无法想象。
  “老鼠也在变聪明,一些老的治鼠技术需要不断完善。这套标准体系涵盖鼠害监测、防治多方面,保护老鼠‘天敌’、无二次中毒、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綠色防控鼠害的效果。”杨再学说。
  杨再学说,基层农技人员里也能出专家,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成果要留在千万家。“我时刻告诫自己,一是持之以恒,二是精益求精。”杨再学说。
  这些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鼠害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6篇,出版鼠害著作17部,参与制订国家、省级标准10项;他主持申报的《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技术合作项目。杨再学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等荣誉称号。2011年,余庆县成为全国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国家级农区鼠害观测试验基地。
  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的“鼠害资料室”里,存放着30多年来的文献材料。“研究贵州鼠害问题,我这里资料最全,从1986年到现在的都有,对我都是无价之宝。”杨再学说。
  “贵州的鼠密度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到如今的3%到5%,但老鼠繁殖力极强,消灭不绝,鼠害防治没有止境,鼠害研究永远在路上。”杨再学说。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其他文献
在被大片森林覆盖的芬兰,秋天正是采蘑菇的好时节。如果你也前往芬兰森林去体验大自然的馈赠,你可能会在那里遇到一位每周都去森林报到的热情健谈的中国大叔。只不过,这位大叔精通的不只是采蘑菇,他还曾是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工程师,现在是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遥感电子学方向的首席科学家,他就是陈育伟。  参与设计嫦娥一号  在很受欢迎的美剧《生活大爆炸》里,四位主角之一的霍华德曾为美国航天局设计太空仪器和
期刊
《血战台儿庄》,是翟导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国内首部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史诗力作,片中他还出演了川军师长王铭章。“在饰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我加入了很多细节,特别是王铭章就义前的最后一场戏,整个段落没有一句台词,只是泰然自若地面对已围上来的日寇抽根烟,至今很多观众都记忆犹新。”  我们的思绪也随着翟导的动情讲述回到了那个经典的电影画面——“当时王铭章的一二二师全师阵亡殆尽,敌军登上城楼将王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沈从文大师曾给我谈起关于“翠翠”的那段珍闻。  1982年5月中旬的一天,湖南省文联专业作家宋梧刚突然来找到我的领导,说他要去大湘西采风,为期半个月,要我陪同他,经领导同意后,征求我个人意见。我一想,神秘的湘西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便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人生的机遇往往出乎人的意料。我们上火车一进车厢,竟然遇到了在湘西工作的诗人夏天,他是长沙人,回家探亲返回工作岗位。老朋友久别
期刊
侯宝林有3个儿子,老大侯耀中没学相声;老二侯耀华,1946年生人;老三耀文,1948年生人,两人都比我大十几岁,不知怎么,我与他俩特别投缘。  最先熟悉的是“二哥”侯耀华。那时,他刚和张国立、葛优、梁天一起拍了王朔的电影《顽主》,在影视界崭露头角,后来令他大红大紫的《编辑部的故事》还没开拍,在名气上还不如他的兄弟。  当年举办“国际相声交流演播”,他并没有与父亲、兄弟同来。后来,侯耀华在上海生活一
期刊
顾执中先生1928年开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最初名为民治新闻学院),至1952年院系调整时,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一方面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同时在华东新闻出版局领导下,改组为以工农学生为对象的民治新闻学校。1954年起,自动停止招生。1983年,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在重庆首先恢复起来,顾执中先生任校董兼名誉校长。  1984年夏,顾执中先生给我写信,拟办一“民治文化补习学校”,让我协助。他在信中说:“这里
期刊
做主持、做餐饮、当演员、五子棋荣誉九段……身兼多职且样样都做得有声有色的那威,是演艺圈一个令人瞩目的存在。那威说:“我选择职业的更大一部分原因,不排除是因为在当时它能给我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我妈告诉我的一个道理:那就是没有一拍脑门儿就能干的活儿,你只有尽可能地多储备才能,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上立足。”  在IBM工作多年,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时,那威选择辞职,因为他想自己创
期刊
在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梅屿社区梅底村,生活着一位名叫姜碎凤的老寿星。她今年已有111岁。那么,姜奶奶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姜奶奶的父亲是当地乡间小有名气的中医,从小在中药铺长大的姜奶奶耳濡目染,不仅认识许多常见的草药,还懂得不少中医药知识。哪个山头长哪些草药,老人都了然于胸。她还经常采了草药分给附近有需要的村民。  姜奶奶的孙媳妇告诉我们,3年前,姜奶奶不仅生活可以自理,还时不时上山采药,次
期刊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我和哥哥很少见到他。有一年,有人捎信说,部队到了十三里铺,离我家很近,母亲想让父亲看看孩子,带着我们俩连夜出发往十三里铺赶。大爷爷推着小车,我和母亲坐在车上,哥哥在下面跟着跑。照个面,住不了一两宿。记得村里人为欢迎解放军,搞了慰问演出,看着看着,还没演完,吹起来集合号,号角一响,瞬间集合完毕,部队就开拔了。父亲连跟母亲打个招呼的时间都没有,别说是送送我们了,我们只好
期刊
55年前,凌尚前出生在距离边境线不足1公里的小山村。少年时,凌尚前就有从军梦。17岁那年报名参军,不想愿望落了空。1981年,当得知乡里招收国防民兵哨员时,凌尚前积极报名并通过考核,开始了守边生涯。11块界碑、每天巡逻一次,往返16公里,38年磨破了300多双鞋……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平孟镇天池国防民兵哨所“老哨兵”凌尚前初心不改,以界碑为伴、哨所为家用他的一双铁脚板忠诚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矢志
期刊
暑假结束后,儿子提出要更换一个新书包。儿子的书包并没破,只是旧了些。我和妻子觉得儿子的要求并不过分,再说书包的价格也不贵,就给儿子买了一个比原先还大还漂亮的书包。儿子拿到新书包高兴了好一阵。几天后,看着儿子高高兴兴地背着新书包去上学,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上学时为书包发愁的事。  记得当年,眼看我就要上学了,距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母亲却很发愁。课本、作业本、铅笔、橡皮等,都准备好了,就差一个书包了。当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