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有幸福的教育;只有幸福的教育,才能有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呢?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幸福从7个方面来,即从学生中来——水乳交融、心心相印;从实践中来——浪漫情怀、不断创新;从阅读中来——亲近经典、对话大师;从写作中来——记录教育、享受人生;从反思中来——审视行为、超越自我;从难题中来——转化后进、积累智慧;从心态中来——豁达宽广、宁静致远。那么,如何做到以上几点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克服浮躁,远离功利教育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在教育日益备受重视的今天,教师来自教育教学任务的压力也日趋增加,当教师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现状时,一味地机械重复工作、缺少创新研究意识,就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抱怨情绪、凡事急功近利,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体罚、变现体罚,有偿家教等现象也就时有发生。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看到别人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人的努力与付出。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要有务实精神—— 脚踏实地地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快乐!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为什么会由起初的一腔热血,然后是热情消退,最后不了了之。是浮躁的心理,是急于求成、不愿面对困难的浮躁心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唯有坚持,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工作,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3. 遇事善于思考——学无止境,思考先行。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同样的教材,我们每教一遍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只进行机械重复地传授知识,做盯学生考试成绩的教书匠,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家。如何因材施教便成为时刻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永远富有生命力的课题,所以教师的的工作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体验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幸福。
二、在读书中,丰盈生命
常听老师讲:每天有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迎接不完的检查,哪有多余的时间看书?即使抽出时间看书,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就算看了也记不住。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都该读什么书呢?读文学著作类书籍,丰实文学积淀;读教育类书籍,拓宽教育思路;读教育报刊,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做什么?在培养老师读书习惯的起步阶段,学校要为老师创造读书的环境、施加读书的压力、搭建交流读书思想的平台。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就如同吃饭一样,在不停地汲取养分的过程中,内心会变得强大、精神会变得充实、生命会变得丰盈。
三、实现目标,体验幸福
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要看他精神是否幸福,精神幸福包括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心中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幸福的标准之一。目前,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不怕苦和累、愿意通过付出和奉献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但也有少部分的教师没有什么奋斗目标、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因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精神幸福感。实践证明:首先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实现自身价值,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之一,教师的幸福主要体现在工作上,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使人在成功中体验工作的幸福,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其次交往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交往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于交往的人,总是愿意为亲友做事,为朋友做事,并在交往过程中增进友谊,获得快感。另外,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体现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中,还体现在课余生活方面,体现在强体健身方面。课余生活是否丰富,也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具有幸福感的人,他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注意锻炼身体,因为身体不仅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幸福的保证。
所以教师要为自己量身制定工作、交往、兴趣爱好方面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与方向,人才会变得充实,从而感受幸福、体验幸福。
四、以研究的心态做教育,感悟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把课题研究看做是很深奥的一件事。近期在聆听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讲课后,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课题研究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因此,所选的课题越小、越贴近学生、越贴近课堂,就越有可研究性。比如上课时老师总会提出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提问是在培养学生质疑答疑的学习习惯,而有的提问只是为了起到过渡语的作用,甚至还有的提问,是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自问自答为学生代劳,剥夺了学生的个性思考空间。那么课堂上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就是可以展开研究的小课题了。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办学品味,“如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色彩搭配”也可以成为美术教师研究的一个小课题。在一个个小而实的课题研究中问题得到了解决、思想有了交流、教师专业价值充分体现,成功的喜悦、职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在教育日益备受重视的今天,教师来自教育教学任务的压力也日趋增加,当教师无法及时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现状时,一味地机械重复工作、缺少创新研究意识,就容易产生攀比心理、抱怨情绪、凡事急功近利,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体罚、变现体罚,有偿家教等现象也就时有发生。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浮躁心理呢?
1.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看到别人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人的努力与付出。有了这一条,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要有务实精神—— 脚踏实地地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快乐!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做事情很多时候为什么会由起初的一腔热血,然后是热情消退,最后不了了之。是浮躁的心理,是急于求成、不愿面对困难的浮躁心理,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唯有坚持,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工作,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才能找到幸福和快乐。
3. 遇事善于思考——学无止境,思考先行。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同样的教材,我们每教一遍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只进行机械重复地传授知识,做盯学生考试成绩的教书匠,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家。如何因材施教便成为时刻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永远富有生命力的课题,所以教师的的工作应有更多的思考与创新,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体验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幸福。
二、在读书中,丰盈生命
常听老师讲:每天有备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迎接不完的检查,哪有多余的时间看书?即使抽出时间看书,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就算看了也记不住。 鲁迅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那么身为老师的我们都该读什么书呢?读文学著作类书籍,丰实文学积淀;读教育类书籍,拓宽教育思路;读教育报刊,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做什么?在培养老师读书习惯的起步阶段,学校要为老师创造读书的环境、施加读书的压力、搭建交流读书思想的平台。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爱阅读的学生。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就如同吃饭一样,在不停地汲取养分的过程中,内心会变得强大、精神会变得充实、生命会变得丰盈。
三、实现目标,体验幸福
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要看他精神是否幸福,精神幸福包括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心中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幸福的标准之一。目前,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不怕苦和累、愿意通过付出和奉献来实现自己的幸福;但也有少部分的教师没有什么奋斗目标、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因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精神幸福感。实践证明:首先从工作中获得乐趣,实现自身价值,是教师幸福感的源泉之一,教师的幸福主要体现在工作上,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使人在成功中体验工作的幸福,享受工作带来的愉悦。其次交往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交往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于交往的人,总是愿意为亲友做事,为朋友做事,并在交往过程中增进友谊,获得快感。另外,一个人的幸福,除了体现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中,还体现在课余生活方面,体现在强体健身方面。课余生活是否丰富,也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具有幸福感的人,他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注意锻炼身体,因为身体不仅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幸福的保证。
所以教师要为自己量身制定工作、交往、兴趣爱好方面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与方向,人才会变得充实,从而感受幸福、体验幸福。
四、以研究的心态做教育,感悟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把课题研究看做是很深奥的一件事。近期在聆听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讲课后,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课题研究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因此,所选的课题越小、越贴近学生、越贴近课堂,就越有可研究性。比如上课时老师总会提出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的提问是在培养学生质疑答疑的学习习惯,而有的提问只是为了起到过渡语的作用,甚至还有的提问,是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完成教学任务,自问自答为学生代劳,剥夺了学生的个性思考空间。那么课堂上如何做到有效提问,就是可以展开研究的小课题了。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办学品味,“如何选择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色彩搭配”也可以成为美术教师研究的一个小课题。在一个个小而实的课题研究中问题得到了解决、思想有了交流、教师专业价值充分体现,成功的喜悦、职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