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乐多多都会到全国各地做近百场的校园活动,和孩子们聊阅读的心得,聊成长的烦恼。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问她这么一个问题:“多多姐,你小时候是胡小闹还是小樱桃?”
胡小闹和小樱桃,都是乐多多笔下的人物角色,一个成绩一般调皮捣蛋,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很多小读者都猜测乐多多小时候是表现优秀的“小樱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乐多多就是班级里那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正因为这样,她听过不少“负面评价”,也知道老师的眼神从上空飘过是什么滋味。老师的“不待见”反而激励了童年时代的乐多多,“我像胡小闹一样,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加油,于是后来,我又变成了那个优秀的‘小樱桃’”。
这样的经历,也暗含在乐多多的每一部作品中—“我想通过《胡小闹日记》告诉所有的孩子们—你的心中就像多多姐小时候一样,沉睡着一个小宇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定要每天不断地去积极努力……最后,你就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个。”
后来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了老师,更是为乐多多平添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有一个老师和同学们都公认的“坏孩子”,在乐多多表扬了他写的作文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交流的“好学生”。在乐多多的教师生涯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这也让她将更多关注点落在那些被冷落的孩子身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数的优点,每一个优点都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太过‘以成绩评价’的错误标准,却让这些孩子不得不面临过多的‘负面评价’。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美’,绽放出‘优秀’的一面,成为明天最棒的自己,是我十几年创作期间,不断在思考的一件事。”所以,在乐多多看来,如果一本书不能给孩子带去快乐,不能让孩子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她一定不会动笔,因为“这个世界不缺少童书,缺少的是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心’”,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唤醒更多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Interview 书香X乐多多
你开始文学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作《胡小闹日记》呢?为什么要在每本书中融入正能量及教育的思考呢?其实,这源于我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成人为主体的,却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教育的矛盾,妈妈要这样,孩子要那样,作业的矛盾,睡觉的矛盾,吃饭的矛盾,等等。这时候怎么办呢?其实正确的方向恰恰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不断启发他们的心灵开窍,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变“父母管我”为“自己管自己”。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种心灵开窍的感觉了。
怎么让孩子的心灵开窍?为他们创作他们喜欢读的故事,能够给予他们成长正能量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这也是我创作的缘起吧。
为什么会选择儿童文学这个方向?
我很喜欢孩子,更特别的是,我喜欢每一个孩子。
也许家长们、教师们会以一个孩子“是否听话”“是否成绩好”为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应该被夸奖。在我做教师的最后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然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我对自己说,你要说出每个孩子三个优点。我的目光在一个个孩子的头顶上扫过……我惊讶地发现,何止是三个,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三个以上的优点。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要为孩子们写作,为他们那每一颗纯净的心灵创作。
宫崎骏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复杂,世界就是迷宫。”
谁不是更喜欢生活在童话中呢?儿童文学作家,恰恰就是一个最好的、通往童话世界的媒介。
創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现在大多源自生活,源于我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源于孩子们的每一个小烦恼。
在每一次校园活动中,那些活泼的、沉默的、快乐的、烦恼的孩子面孔,统统会映入我的心中。我会把他们的烦恼和快乐记下来,把他们一个个的微表情都记在心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
很多孩子问我,说多多姐,胡小闹真有其人吗?这时候我就会对他们说:“当然,胡小闹就是每一个你们心中的自己啊,你们想说不敢说的话,胡小闹替你们说了;你们想做不敢做的事儿,胡小闹替你们做了……其实,胡小闹就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呀。”将每一个孩子所经历的故事的灵魂,融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故事,就会有多少《胡小闹日记》。
更关注孩子们的哪一类问题?
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的烦恼。“没有烦恼长不大”,但太多的烦恼却会让孩子的童年不快乐,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每一种孩子的烦恼,都是我关注的重点。比如我的作品《好朋友坏朋友》《我的心中有梦想》《周末不用爸妈管》等,都是源于每一个孩子常见的小烦恼。
你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校园成长问题来展开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
小学阶段,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期。很多家长常常很犯愁,说我的孩子不爱阅读。那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呢?这其中的确有天性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引导方法是否得当”。
在孩子小学阶段的阅读,我以为两点很重要—第一,让孩子爱读,并从此爱上阅读;第二,给孩子以帮助,让孩子读后有所收获。那么校园成长小说,恰恰是最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心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校园题材”。胡小闹就是孩子身边的一员,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撬动孩子的心灵。文学的形式有很多种,我更喜欢写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的那一种。
曾经当过教师的经历,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帮助或影响吗?
任何一种经历,其实都会对作家的作品产生影响。童年的经历、做教师的经历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做教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了解更多孩子、走进更多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地发现,“以成绩为优劣”来评价孩子是错误的;因为太多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其实是那么优秀;其次,“孩子的自我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写的《胡小闹日记·老师,请多看我一眼》,其中写了一个偏心的老师,对待好学生她温言细语,对待“差”的学生她冷言冷语……很多孩子都不喜欢他,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上演了,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折射。但“搞笑”只是表象,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会用“互换角色”等方式,让老师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走入老师的内心世界;最后用情节去循循善诱,引导老师和学生去发现彼此美好的一面,让矛盾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心态的把握,对孩子心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向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等方面的专家寻求建议吗?
我很喜欢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问,和别人聊天也更喜欢做听众。一个作家,听远远比说更重要,因为无论多么动听的故事,你都是要付诸笔端的。
写作前、写作中,甚至写作后,我也会经常去“骚扰”一下我的朋友、同学。因为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朋友、同学大部分也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往往会给出很多贴近生活的、很中肯的建议,不会那么华而不实,而是土生土长的感觉。
我还喜欢和自己的女儿商量。我的女儿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一年级,恰好都是我的小读者。每次我都会问她们,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如果妈妈写一个这样的书,你有什么好建议?而且当每一节文字出来,我也会第一个拿给她们看,请她们提点儿意见。孩子的眼光是不同的,她们会说“哈哈,这里有趣”“哎呀,这里太假了”,我就会适当地参考一下。当然,也会看她们对某个段落或句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非常有助于我把握写作的节奏感,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创作感觉。
成年人创作给儿童看的作品有什么诀窍吗?
最重要的诀窍是让自己永葆童心。很多问题不要看得那么复杂,用直线思维去思考反而是最好的。如果想生活在童话世界,其实不妨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让自己变得简单一些。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创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很多问题,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全部,你已经做得很好的时候,恰恰意味着你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學习的地方。
我创作儿童文学有十几年了,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我们常常说,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其实成人又何尝不是在一天天长大呢?这其中,有我,有你,更有他。
你认为自己是以怎样的身份(教育者/朋友/长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
这个身份,一定是朋友(准确来说是:大朋友),没有第二种选择。
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就像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听“教育”这个词一样,所以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以教育者、长辈的身份或口吻进行创作,那么可以想见,孩子们该有多么排斥这样的阅读。朋友的身份,也不仅仅是同龄的朋友,而是大朋友更为准确。
同龄的朋友,会和他一起去踢足球、玩藏猫猫,这个工作不需要作者去做,作者只需要创作出他的同龄伙伴的角色就足够。作者在哪里?作者隐藏在书的字里行间中,她没有出现,但其实处处有她的身影—是线索,是导引,更是火种。
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龄的小伙伴,他们更期盼这种大朋友的引导。蒙台梭利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总是不会擦鼻涕,这时候老师走过去,告诉孩子你要把手绢这样叠起,这样去擦才最好。于是,孩子深深爱上了这个大朋友。”当然,大朋友不可以蛮横无理,不可以生搬硬套,不可以只讲道理;大朋友要和他是一伙的,但是却懂得多一些,能给出一些智慧的建议。所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都充当了这种大朋友的角色。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真正为孩子带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难题,我应该这样做;面对选择,我应该这样抉择;面对矛盾,我应当这样去化解……这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读者慢慢自我感悟、总结到的。每一本《胡小闹日记》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成长、一种智慧……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启迪着孩子的心智,这其实远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以哪些方式去增进自己对孩子们的理解?
“换位思考”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在家中我也是位母亲,和孩子发生观念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我会站在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想着想着,也就豁然开朗了。
同样的,在校园里和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永远会耐心地听他们讲完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才能真正增进对孩子们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的主观臆断。
很多成人特别喜欢打断孩子的说话,把“我以为怎样”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强加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孩子叛逆,就是家长自己闹心。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强加,倾听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近期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近期正在创作《胡小闹日记》彩图爆笑版的最新一辑。这是一套给小学低中年级看的书,比如《掉牙这件小事儿》《铁哥们哪里逃》《我的屁股开了花》等,以一种孩子的目光去看待“成长的大事件”,比如掉牙,比如友谊,比如严厉的妈妈……这部作品倾注了我很多的快乐,也倾注了我很多的爱与心血,相信小读者们一定会喜欢!
胡小闹和小樱桃,都是乐多多笔下的人物角色,一个成绩一般调皮捣蛋,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很多小读者都猜测乐多多小时候是表现优秀的“小樱桃”,而事实恰恰相反。在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乐多多就是班级里那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正因为这样,她听过不少“负面评价”,也知道老师的眼神从上空飘过是什么滋味。老师的“不待见”反而激励了童年时代的乐多多,“我像胡小闹一样,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努力、要加油,于是后来,我又变成了那个优秀的‘小樱桃’”。
这样的经历,也暗含在乐多多的每一部作品中—“我想通过《胡小闹日记》告诉所有的孩子们—你的心中就像多多姐小时候一样,沉睡着一个小宇宙,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一定要每天不断地去积极努力……最后,你就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个。”
后来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当了老师,更是为乐多多平添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有一个老师和同学们都公认的“坏孩子”,在乐多多表扬了他写的作文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交流的“好学生”。在乐多多的教师生涯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这也让她将更多关注点落在那些被冷落的孩子身上。“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数的优点,每一个优点都能成就孩子的一生。但太过‘以成绩评价’的错误标准,却让这些孩子不得不面临过多的‘负面评价’。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美’,绽放出‘优秀’的一面,成为明天最棒的自己,是我十几年创作期间,不断在思考的一件事。”所以,在乐多多看来,如果一本书不能给孩子带去快乐,不能让孩子有所收获、有所成长,那她一定不会动笔,因为“这个世界不缺少童书,缺少的是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心’”,所以她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唤醒更多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Interview 书香X乐多多
你开始文学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作《胡小闹日记》呢?为什么要在每本书中融入正能量及教育的思考呢?其实,这源于我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以成人为主体的,却忽略了孩子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会看到很多教育的矛盾,妈妈要这样,孩子要那样,作业的矛盾,睡觉的矛盾,吃饭的矛盾,等等。这时候怎么办呢?其实正确的方向恰恰应该是—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不断启发他们的心灵开窍,让他们自动自发地变“父母管我”为“自己管自己”。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这种心灵开窍的感觉了。
怎么让孩子的心灵开窍?为他们创作他们喜欢读的故事,能够给予他们成长正能量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这也是我创作的缘起吧。
为什么会选择儿童文学这个方向?
我很喜欢孩子,更特别的是,我喜欢每一个孩子。
也许家长们、教师们会以一个孩子“是否听话”“是否成绩好”为标准来判断一个孩子。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没有一个孩子不应该被夸奖。在我做教师的最后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自己阅读,然后我给自己布置了一个任务:我对自己说,你要说出每个孩子三个优点。我的目光在一个个孩子的头顶上扫过……我惊讶地发现,何止是三个,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三个以上的优点。也是从那一刻起,我也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我要为孩子们写作,为他们那每一颗纯净的心灵创作。
宫崎骏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很喜欢:“你简单,世界就是童话;你复杂,世界就是迷宫。”
谁不是更喜欢生活在童话中呢?儿童文学作家,恰恰就是一个最好的、通往童话世界的媒介。
創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现在大多源自生活,源于我见到的每一个孩子,源于孩子们的每一个小烦恼。
在每一次校园活动中,那些活泼的、沉默的、快乐的、烦恼的孩子面孔,统统会映入我的心中。我会把他们的烦恼和快乐记下来,把他们一个个的微表情都记在心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
很多孩子问我,说多多姐,胡小闹真有其人吗?这时候我就会对他们说:“当然,胡小闹就是每一个你们心中的自己啊,你们想说不敢说的话,胡小闹替你们说了;你们想做不敢做的事儿,胡小闹替你们做了……其实,胡小闹就是你心中那个完美的自己呀。”将每一个孩子所经历的故事的灵魂,融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故事,就会有多少《胡小闹日记》。
更关注孩子们的哪一类问题?
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的烦恼。“没有烦恼长不大”,但太多的烦恼却会让孩子的童年不快乐,甚至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每一种孩子的烦恼,都是我关注的重点。比如我的作品《好朋友坏朋友》《我的心中有梦想》《周末不用爸妈管》等,都是源于每一个孩子常见的小烦恼。
你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校园成长问题来展开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角度?
小学阶段,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期。很多家长常常很犯愁,说我的孩子不爱阅读。那孩子为什么不爱阅读呢?这其中的确有天性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引导方法是否得当”。
在孩子小学阶段的阅读,我以为两点很重要—第一,让孩子爱读,并从此爱上阅读;第二,给孩子以帮助,让孩子读后有所收获。那么校园成长小说,恰恰是最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心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校园题材”。胡小闹就是孩子身边的一员,这样的故事才能真正撬动孩子的心灵。文学的形式有很多种,我更喜欢写对孩子成长最有帮助的那一种。
曾经当过教师的经历,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帮助或影响吗?
任何一种经历,其实都会对作家的作品产生影响。童年的经历、做教师的经历都会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做教师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了解更多孩子、走进更多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地发现,“以成绩为优劣”来评价孩子是错误的;因为太多成绩暂时不好的孩子其实是那么优秀;其次,“孩子的自我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写的《胡小闹日记·老师,请多看我一眼》,其中写了一个偏心的老师,对待好学生她温言细语,对待“差”的学生她冷言冷语……很多孩子都不喜欢他,于是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上演了,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化折射。但“搞笑”只是表象,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会用“互换角色”等方式,让老师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走入老师的内心世界;最后用情节去循循善诱,引导老师和学生去发现彼此美好的一面,让矛盾豁然开朗。在这个过程中,对老师心态的把握,对孩子心理的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向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等方面的专家寻求建议吗?
我很喜欢请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问,和别人聊天也更喜欢做听众。一个作家,听远远比说更重要,因为无论多么动听的故事,你都是要付诸笔端的。
写作前、写作中,甚至写作后,我也会经常去“骚扰”一下我的朋友、同学。因为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朋友、同学大部分也都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往往会给出很多贴近生活的、很中肯的建议,不会那么华而不实,而是土生土长的感觉。
我还喜欢和自己的女儿商量。我的女儿一个上五年级,一个上一年级,恰好都是我的小读者。每次我都会问她们,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如果妈妈写一个这样的书,你有什么好建议?而且当每一节文字出来,我也会第一个拿给她们看,请她们提点儿意见。孩子的眼光是不同的,她们会说“哈哈,这里有趣”“哎呀,这里太假了”,我就会适当地参考一下。当然,也会看她们对某个段落或句子的反应是怎样的。这非常有助于我把握写作的节奏感,节奏感是很重要的创作感觉。
成年人创作给儿童看的作品有什么诀窍吗?
最重要的诀窍是让自己永葆童心。很多问题不要看得那么复杂,用直线思维去思考反而是最好的。如果想生活在童话世界,其实不妨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让自己变得简单一些。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创作过程中最难的地方。很多问题,你以为你已经掌握了全部,你已经做得很好的时候,恰恰意味着你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需要學习的地方。
我创作儿童文学有十几年了,但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我们常常说,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其实成人又何尝不是在一天天长大呢?这其中,有我,有你,更有他。
你认为自己是以怎样的身份(教育者/朋友/长辈)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
这个身份,一定是朋友(准确来说是:大朋友),没有第二种选择。
人人都有逆反心理,就像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听“教育”这个词一样,所以如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以教育者、长辈的身份或口吻进行创作,那么可以想见,孩子们该有多么排斥这样的阅读。朋友的身份,也不仅仅是同龄的朋友,而是大朋友更为准确。
同龄的朋友,会和他一起去踢足球、玩藏猫猫,这个工作不需要作者去做,作者只需要创作出他的同龄伙伴的角色就足够。作者在哪里?作者隐藏在书的字里行间中,她没有出现,但其实处处有她的身影—是线索,是导引,更是火种。
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不仅仅是同龄的小伙伴,他们更期盼这种大朋友的引导。蒙台梭利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总是不会擦鼻涕,这时候老师走过去,告诉孩子你要把手绢这样叠起,这样去擦才最好。于是,孩子深深爱上了这个大朋友。”当然,大朋友不可以蛮横无理,不可以生搬硬套,不可以只讲道理;大朋友要和他是一伙的,但是却懂得多一些,能给出一些智慧的建议。所以,每一部《胡小闹日记》中,我都充当了这种大朋友的角色。
我也希望我的作品能真正为孩子带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面对难题,我应该这样做;面对选择,我应该这样抉择;面对矛盾,我应当这样去化解……这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小读者慢慢自我感悟、总结到的。每一本《胡小闹日记》其实都代表着一种方法、一种成长、一种智慧……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启迪着孩子的心智,这其实远比任何其他学习都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以哪些方式去增进自己对孩子们的理解?
“换位思考”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在家中我也是位母亲,和孩子发生观念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我会站在她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想着想着,也就豁然开朗了。
同样的,在校园里和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永远会耐心地听他们讲完自己的心里话,听听他们的想法,这才能真正增进对孩子们的理解,而不是成人的主观臆断。
很多成人特别喜欢打断孩子的说话,把“我以为怎样”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强加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孩子叛逆,就是家长自己闹心。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强加,倾听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近期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近期正在创作《胡小闹日记》彩图爆笑版的最新一辑。这是一套给小学低中年级看的书,比如《掉牙这件小事儿》《铁哥们哪里逃》《我的屁股开了花》等,以一种孩子的目光去看待“成长的大事件”,比如掉牙,比如友谊,比如严厉的妈妈……这部作品倾注了我很多的快乐,也倾注了我很多的爱与心血,相信小读者们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