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在一台386机器上架设了全国高校第一个BBS。
随后,南大小百合站、北大未名站,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站、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站等知名BBS群雄并起……
它们塑造和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调制出一场漫长的青春盛宴。
2005年春夏之交,几大高校BBS遭遇冲击,不少著名的大学BBS被迫转为校内平台,原志愿者形式的管理层被接管,
十年间积累的以毕业校友为主体的用户被隔断在大学内网的高墙之外,无法登录如故乡一般的大学BBS。
像是风头正劲的superstar忽然被迫转型或雪藏,引起了诸多唏嘘和争议。
在那个春天《大学生》杂志刊发了一篇《BBS,大学之盐》,文中提到,BBS是大学的盐,它浸润了大学的日子,
将几代青春保鲜在一行行文字和代码中,将纷杂的学院生活百味融会定格。它的味道,就是青春和精神故乡之味。
在短暂的震荡之后,高校BBS又陆续开站,
却丧失了大量人气——在那段日子里,不少著名BBS的站务和版主群体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转移了恒河沙数般的数据,
在社会公网上重新建立了新家,也带走了海量的用户。如“水木社区”传承了水木清华BBS的衣钵,
“两全其美BBS”顶替了北大“一塌糊涂BBS”, “野百合BBS” 代替了南大“小百合BBS”的绽放……
失了味的盐
从2005年至今,一晃,又是快10年过去了,当年经历过这场震荡的在校生和新毕业生已经成为正经八百的社会人,朝九晚六,结婚生子。曾经的青春盛宴在岁月中渐渐散场,BBS也悄然转变了它的角色。在摇荡的岁月中,它们和曾在BBS上闪亮和退场的青春一样,演绎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
有人感慨,“盐失了味。”
当年的BBS之所以被称为大学之盐,自然有其不凡担当。
正如十年前的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盐者,言也。在其鼎盛时期,大学BBS曾提供了丰富的话语空间。当时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有BBS,像是一座座网上的大小城池。水木清华BBS曾有600多个版,囊括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生版可答疑解惑,考研版有高人指点迷津,毕业季中二手版十分热闹,学术版有诸多博士坐镇,青春的爱与哀愁可以去love版、boy版、girl版抒发;要找工作了,还有career版提供的诸多给力信息;光是“电脑技术”这一类,就有以软件、编程、系统、网络、安全、病毒为主题的近30个版,讨论热烈,菜鸟、高手摩肩接踵;诸如交响乐、舞蹈、哲学、武侠、科幻等版更是琳琅满目,连“三国”和“红楼”都独辟版面。着实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但是,今天,各大高校BBS人马寥落,用户人数不断下滑,很多曾经热闹的版面冷冷清清,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老用户也多是默默潜水,不发一言。
盐者,岩也。作大学之岩,就是做社会良心和未来栋梁。BBS一度担任了这个责任,在充斥着恶趣味和浮华气氛的网络世界中,它曾以朴素低调的姿态报道和观察着这个世界。世界局势、社会改革、环境保护、教育探讨、文化思潮……作为大学的民间精英媒体,诸多虽幼稚却真诚的言论和担当随处可见,常可以看到同学少年,慷慨激昂,栏杆拍遍。
如今,BBS曾拥有的这种珍贵气氛已稀薄了很多,一些仍热闹的版面大多是事关现实利益的,如职业版,二手版等,而那些阳春白雪的版面,如探讨专业的系版,讨论哲学和读书的版,都已不复往日风光。
失了味的,还有人们对BBS的热情。
在繁荣时期,访客如织,甚至出现过高峰时间若来晚了就无法登录的情况。有些版太过火爆,被分流为多个子版面。当年,一有版主空缺就有无数申请者,竞争激烈。版聚是家常便饭,有学生回忆,“很多好朋友说不上名字,却清楚记得他们的ID(网名)。”十年之后,BBS曾经的繁荣风吹雨打去,很多版疏于管理,甚至版主常年空缺。很多版面的在线人数往往只有寥寥几人甚至为0,名存实亡,有不少版被迫关版。”
BBS的运营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当年,作为非经营性的站点,硬件大都是靠拉赞助或学生自筹得来的;至于软件,一批学生编程高手付出大量义务劳动,不断完善开发,众多版主和站务则投入了大量个人时间义务编辑管理。他们竞选、发表网络演说帖,争取民意。也面对弹劾和引咎辞职的压力。可以说,他们付出的热情和感情“用钱根本无法计算”。今天,伴随着BBS的式微,这样的铁杆拥护者不断减少,校内型的BBS举步维艰,而那些早年转型为社会网站的BBS,也因为经费不足而不得不向商业低头,挂上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页上也出现了赫然在目的美女照。
在别处,浮动的盛宴
当然,即便岁月逝者如斯,但青春的盛宴永不散场,校园中永远都是新鲜的年轻面孔。只不过,曾经的BBS已经不再是它的厅堂。
近20年来,中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近十年间更是各路高手、各种网络社交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博客、外来的facebook、本土的校内、人人网、开心网,以及近两年热闹起来的微博,风头正劲的微信和自媒体……在如今的校园,它们各自跑马圈地,拥有数量可观的用户,拉走了原本属于BBS的新老用户。
技术范们是这样解释BBS的衰落的——因中国互联网发展而生,因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BBS这种源自北美的社交型信息分享网站迅速在中国各大高校开枝散叶,是有其必然性的。在此之前,大量信息孤立存在于图书馆或个人电脑中,而有了BBS之后,海量信息可以快速低成本共享。此外,早期的互联网发展非常不均衡,高校走在了这个浪潮的前面,因此高校网络形成了一些事实上的“优势信息特区和孤岛”。在没有其他更好的网络社交模式的时代,海量的校内信息和资源积聚在BBS上,这也让其黏合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成为校园中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消息集散地。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破了高校“信息特区”的优势,社会互联网迅速稀释了BBS的信息容器的功能,而BBS的一些固有的短板让这位曾经的网络骄子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举例来说,腾讯、新浪、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平台可以容纳几千万甚至几亿用户同时在线,而BBS最多只能容纳几十万注册用户和几万在线用户。WEB2.0的出现也在方便性和丰富性方面秒杀了BBS,比起新的社交网络模式,BBS的社交模式显得太原始单调了——BBS所使用的telnet是开发较早的一种电子论坛系统,功能不完备,其界面的方便、美观程度也有限,不方便显示图片,文字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要被删除。后来诸多BBS虽然也引入了诸如会员积分、会员自媒体、社交关系等功能。但其基因决定了它们的天花板。
“在网速受限的当年,telnet速度快,所以受欢迎。”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说, 但学习使用telnet需要时间且比较复杂,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从2006年开始,BBS的萧条就越来越明显了。虚拟空间是有马太效应的,热闹的地方会越来越热闹,冷清的地方越来越冷清。”如今,大部分高校BBS在高峰期只有寥寥几千的在线人数,其中还有很多是WEB匿名用户。即便是最有名气的水木社区,高峰期也仅仅有2万多用户。
致青春,势不可挡的成长
“水木十年,一场浮动的人生盛宴。”这曾是2005年闯过动荡后的水木社区进站画面上的一句话,打动了无数的年轻心灵。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曾如清华这般将学院生活与BBS连接到密不可分的程度。十年前,一个典型的清华学生会整天挂在网上,在BBS上看信息、交朋友、谈情说爱、探讨学术、发牢骚,激昂文字,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倾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在水木偶尔当机的那几天,整个校园都陷入一种说不出的焦灼情绪。
然而,即便如此,当他们羽翼丰满,飞出校园后,岁月流逝,他们和水木的关系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有些人坚定留守,有些人渐渐远去,BBS使用的越来越少,很多账号数月甚至一两年才登录一次,或时而以游客身份去逛一圈。
BBS上十大的内容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原本的阳春白雪范儿渐渐褪去。比照十年前,今天的BBS早已换了容颜。以水木社区为例,细细观察一下如今的热门话题,很多已经和校园生活有了距离,比拼的是升职和年薪,探讨北京的房价什么时候是个头;pie版上很多大龄青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家庭生活版虽然也有温情的家庭故事,但更常见的是一地鸡毛。因为关于婚姻龃龉的讨论太多,最近水木竟然新开了一个“离婚”版,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和其他诸多萧条的版面不同,这个新开的版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气,经常出现在十大头条的列表里。即便是那些和大学生相关的话题,也显得功利和现实了许多。
水木的巨变,其实并不奇怪。
十年变迁,中国的大学校园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BS是大学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倒影。在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十面埋伏和围攻之下,今天的校园,要保存当年的理想主义和阳春白雪愈发困难。今天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和十年前学长的想法大相径庭。而曾经充满在BBS每个角落的平等、分享、互助精神,也开始有些不合时宜。伴随着校园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像当年的学术“大牛”和“高人”一样,花大量宝贵时间在BBS上和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显得既不“实惠”,也不时尚。
另外,据某著名高校BBS的近期统计,目前用户的年龄段并非集中在17~23岁这个在校生的年龄区段,而是要高上好几岁,这意味着目前整个BBS的主体用户并不是在校生,而是已毕业几年的校友。
究其原因,BBS最火热的时代大概是2000年前后数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十年,进入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区间,遭遇了真实的生活,不少人收获了幸福和成功,也有人磕磕碰碰,频频失意。他们毕业的时候带走了BBS账号,也保留了对这一校园网络的深深眷恋、使用习惯以及朋友圈。正如那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样,BBS不仅记录了他们大学期间的青春记忆,也一路随行般目睹了他们青春的成长和生活的变迁。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大学生可以在BBS的变迁中,在对学长们生活的观察里,触摸到自己未来生活的脉搏,积累必要的智慧、经验和勇气。而那些曾经的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会习惯性地会到BBS,像当年一样,在这里发表感想或吐槽,获得支持和安慰。
青春不老,它只是渐渐远走。曾经的诗与远方,曾经的爱情和梦想,它们永不褪色,在庸常繁复的生活中,支持着人们向前跋涉。
2014年的初冬,北京校园里的银杏叶金黄,这是容易“思乡”的季节。在水木的某个冷清的版面上,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帖子,发帖者是一位已经毕业十年的清华学生,他带着同为校友的妻子和三岁的孩子,在这个秋天回到了清华校园,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曾生活过、热爱过的青春绽放之地,在一张张金色和绿色色系的照片边上,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那曾是所有在这座校园中度过青春的人们,曾成百上千次看到过的话语,水木清华BBS的进站界面主题词——
我不在家就在水木/我不在水木就在家/若两个地方都不在/我就在去水木的路上……
责任编辑:方丹敏
随后,南大小百合站、北大未名站,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站、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站等知名BBS群雄并起……
它们塑造和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调制出一场漫长的青春盛宴。
2005年春夏之交,几大高校BBS遭遇冲击,不少著名的大学BBS被迫转为校内平台,原志愿者形式的管理层被接管,
十年间积累的以毕业校友为主体的用户被隔断在大学内网的高墙之外,无法登录如故乡一般的大学BBS。
像是风头正劲的superstar忽然被迫转型或雪藏,引起了诸多唏嘘和争议。
在那个春天《大学生》杂志刊发了一篇《BBS,大学之盐》,文中提到,BBS是大学的盐,它浸润了大学的日子,
将几代青春保鲜在一行行文字和代码中,将纷杂的学院生活百味融会定格。它的味道,就是青春和精神故乡之味。
在短暂的震荡之后,高校BBS又陆续开站,
却丧失了大量人气——在那段日子里,不少著名BBS的站务和版主群体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转移了恒河沙数般的数据,
在社会公网上重新建立了新家,也带走了海量的用户。如“水木社区”传承了水木清华BBS的衣钵,
“两全其美BBS”顶替了北大“一塌糊涂BBS”, “野百合BBS” 代替了南大“小百合BBS”的绽放……
失了味的盐
从2005年至今,一晃,又是快10年过去了,当年经历过这场震荡的在校生和新毕业生已经成为正经八百的社会人,朝九晚六,结婚生子。曾经的青春盛宴在岁月中渐渐散场,BBS也悄然转变了它的角色。在摇荡的岁月中,它们和曾在BBS上闪亮和退场的青春一样,演绎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
有人感慨,“盐失了味。”
当年的BBS之所以被称为大学之盐,自然有其不凡担当。
正如十年前的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盐者,言也。在其鼎盛时期,大学BBS曾提供了丰富的话语空间。当时中国大部分大学都有BBS,像是一座座网上的大小城池。水木清华BBS曾有600多个版,囊括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生版可答疑解惑,考研版有高人指点迷津,毕业季中二手版十分热闹,学术版有诸多博士坐镇,青春的爱与哀愁可以去love版、boy版、girl版抒发;要找工作了,还有career版提供的诸多给力信息;光是“电脑技术”这一类,就有以软件、编程、系统、网络、安全、病毒为主题的近30个版,讨论热烈,菜鸟、高手摩肩接踵;诸如交响乐、舞蹈、哲学、武侠、科幻等版更是琳琅满目,连“三国”和“红楼”都独辟版面。着实是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但是,今天,各大高校BBS人马寥落,用户人数不断下滑,很多曾经热闹的版面冷冷清清,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老用户也多是默默潜水,不发一言。
盐者,岩也。作大学之岩,就是做社会良心和未来栋梁。BBS一度担任了这个责任,在充斥着恶趣味和浮华气氛的网络世界中,它曾以朴素低调的姿态报道和观察着这个世界。世界局势、社会改革、环境保护、教育探讨、文化思潮……作为大学的民间精英媒体,诸多虽幼稚却真诚的言论和担当随处可见,常可以看到同学少年,慷慨激昂,栏杆拍遍。
如今,BBS曾拥有的这种珍贵气氛已稀薄了很多,一些仍热闹的版面大多是事关现实利益的,如职业版,二手版等,而那些阳春白雪的版面,如探讨专业的系版,讨论哲学和读书的版,都已不复往日风光。
失了味的,还有人们对BBS的热情。
在繁荣时期,访客如织,甚至出现过高峰时间若来晚了就无法登录的情况。有些版太过火爆,被分流为多个子版面。当年,一有版主空缺就有无数申请者,竞争激烈。版聚是家常便饭,有学生回忆,“很多好朋友说不上名字,却清楚记得他们的ID(网名)。”十年之后,BBS曾经的繁荣风吹雨打去,很多版疏于管理,甚至版主常年空缺。很多版面的在线人数往往只有寥寥几人甚至为0,名存实亡,有不少版被迫关版。”
BBS的运营者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当年,作为非经营性的站点,硬件大都是靠拉赞助或学生自筹得来的;至于软件,一批学生编程高手付出大量义务劳动,不断完善开发,众多版主和站务则投入了大量个人时间义务编辑管理。他们竞选、发表网络演说帖,争取民意。也面对弹劾和引咎辞职的压力。可以说,他们付出的热情和感情“用钱根本无法计算”。今天,伴随着BBS的式微,这样的铁杆拥护者不断减少,校内型的BBS举步维艰,而那些早年转型为社会网站的BBS,也因为经费不足而不得不向商业低头,挂上越来越多的广告,主页上也出现了赫然在目的美女照。
在别处,浮动的盛宴
当然,即便岁月逝者如斯,但青春的盛宴永不散场,校园中永远都是新鲜的年轻面孔。只不过,曾经的BBS已经不再是它的厅堂。
近20年来,中国互联网爆炸式发展,近十年间更是各路高手、各种网络社交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博客、外来的facebook、本土的校内、人人网、开心网,以及近两年热闹起来的微博,风头正劲的微信和自媒体……在如今的校园,它们各自跑马圈地,拥有数量可观的用户,拉走了原本属于BBS的新老用户。
技术范们是这样解释BBS的衰落的——因中国互联网发展而生,因中国互联网发展而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初期,BBS这种源自北美的社交型信息分享网站迅速在中国各大高校开枝散叶,是有其必然性的。在此之前,大量信息孤立存在于图书馆或个人电脑中,而有了BBS之后,海量信息可以快速低成本共享。此外,早期的互联网发展非常不均衡,高校走在了这个浪潮的前面,因此高校网络形成了一些事实上的“优势信息特区和孤岛”。在没有其他更好的网络社交模式的时代,海量的校内信息和资源积聚在BBS上,这也让其黏合力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成为校园中信息量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消息集散地。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打破了高校“信息特区”的优势,社会互联网迅速稀释了BBS的信息容器的功能,而BBS的一些固有的短板让这位曾经的网络骄子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举例来说,腾讯、新浪、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的平台可以容纳几千万甚至几亿用户同时在线,而BBS最多只能容纳几十万注册用户和几万在线用户。WEB2.0的出现也在方便性和丰富性方面秒杀了BBS,比起新的社交网络模式,BBS的社交模式显得太原始单调了——BBS所使用的telnet是开发较早的一种电子论坛系统,功能不完备,其界面的方便、美观程度也有限,不方便显示图片,文字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要被删除。后来诸多BBS虽然也引入了诸如会员积分、会员自媒体、社交关系等功能。但其基因决定了它们的天花板。
“在网速受限的当年,telnet速度快,所以受欢迎。”一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说, 但学习使用telnet需要时间且比较复杂,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了。”
“从2006年开始,BBS的萧条就越来越明显了。虚拟空间是有马太效应的,热闹的地方会越来越热闹,冷清的地方越来越冷清。”如今,大部分高校BBS在高峰期只有寥寥几千的在线人数,其中还有很多是WEB匿名用户。即便是最有名气的水木社区,高峰期也仅仅有2万多用户。
致青春,势不可挡的成长
“水木十年,一场浮动的人生盛宴。”这曾是2005年闯过动荡后的水木社区进站画面上的一句话,打动了无数的年轻心灵。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曾如清华这般将学院生活与BBS连接到密不可分的程度。十年前,一个典型的清华学生会整天挂在网上,在BBS上看信息、交朋友、谈情说爱、探讨学术、发牢骚,激昂文字,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倾听风声雨声读书声。在水木偶尔当机的那几天,整个校园都陷入一种说不出的焦灼情绪。
然而,即便如此,当他们羽翼丰满,飞出校园后,岁月流逝,他们和水木的关系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有些人坚定留守,有些人渐渐远去,BBS使用的越来越少,很多账号数月甚至一两年才登录一次,或时而以游客身份去逛一圈。
BBS上十大的内容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原本的阳春白雪范儿渐渐褪去。比照十年前,今天的BBS早已换了容颜。以水木社区为例,细细观察一下如今的热门话题,很多已经和校园生活有了距离,比拼的是升职和年薪,探讨北京的房价什么时候是个头;pie版上很多大龄青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家庭生活版虽然也有温情的家庭故事,但更常见的是一地鸡毛。因为关于婚姻龃龉的讨论太多,最近水木竟然新开了一个“离婚”版,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和其他诸多萧条的版面不同,这个新开的版迅速吸引了大量人气,经常出现在十大头条的列表里。即便是那些和大学生相关的话题,也显得功利和现实了许多。
水木的巨变,其实并不奇怪。
十年变迁,中国的大学校园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BBS是大学校园文化在网络上的倒影。在就业压力、社会压力的十面埋伏和围攻之下,今天的校园,要保存当年的理想主义和阳春白雪愈发困难。今天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也和十年前学长的想法大相径庭。而曾经充满在BBS每个角落的平等、分享、互助精神,也开始有些不合时宜。伴随着校园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元,像当年的学术“大牛”和“高人”一样,花大量宝贵时间在BBS上和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显得既不“实惠”,也不时尚。
另外,据某著名高校BBS的近期统计,目前用户的年龄段并非集中在17~23岁这个在校生的年龄区段,而是要高上好几岁,这意味着目前整个BBS的主体用户并不是在校生,而是已毕业几年的校友。
究其原因,BBS最火热的时代大概是2000年前后数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社会十年,进入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区间,遭遇了真实的生活,不少人收获了幸福和成功,也有人磕磕碰碰,频频失意。他们毕业的时候带走了BBS账号,也保留了对这一校园网络的深深眷恋、使用习惯以及朋友圈。正如那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样,BBS不仅记录了他们大学期间的青春记忆,也一路随行般目睹了他们青春的成长和生活的变迁。
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大学生可以在BBS的变迁中,在对学长们生活的观察里,触摸到自己未来生活的脉搏,积累必要的智慧、经验和勇气。而那些曾经的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会习惯性地会到BBS,像当年一样,在这里发表感想或吐槽,获得支持和安慰。
青春不老,它只是渐渐远走。曾经的诗与远方,曾经的爱情和梦想,它们永不褪色,在庸常繁复的生活中,支持着人们向前跋涉。
2014年的初冬,北京校园里的银杏叶金黄,这是容易“思乡”的季节。在水木的某个冷清的版面上,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帖子,发帖者是一位已经毕业十年的清华学生,他带着同为校友的妻子和三岁的孩子,在这个秋天回到了清华校园,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曾生活过、热爱过的青春绽放之地,在一张张金色和绿色色系的照片边上,他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那曾是所有在这座校园中度过青春的人们,曾成百上千次看到过的话语,水木清华BBS的进站界面主题词——
我不在家就在水木/我不在水木就在家/若两个地方都不在/我就在去水木的路上……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