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国外的审批制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向深度发展,要求对审批制、"图章经济"做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甚至不无偏激地指出,要像戒毒一样戒除审批制。那么,国外的审批制度究竟如何?对我们有何启示?国务院体改办国际司的蒲宇飞先生在本文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世界各国政府或多或少都拥有一些审批权力。由于审批权力容易孳生腐败,所以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在行使审批权时对以下几个问题比较注意。
  
  明确审批机构的权责
  
  首先,要建立审批权力制衡机制,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
  权力过度集中,会使心怀不轨者的目标更集中更单一,而且,审批机构由于受到人员数量、知识结构的限制,审批的随意性也会随之增大,这会使审批者和申请人之间的博弈更加隐秘和更不遵守规则。为此,一些国家往往把同一个审批项目分解为若干个环节,由不同部门分别对与各自相关的环节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例如,新加坡政府对于土地征用和割让的审批环节包括:土地局负责审批申请用地者的申请报告,但是要征求规划局的意见,并请财政部估价师对土地进行估价,再报请律政部长审核价格、面积、用途和地权种类,最后还要呈报总统批准。
  其次,要避免各审批部门之间由于权责界限模糊导致相互推委、相互扯皮。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一些重要审批项目往往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总统和国会等环节。但是很多决策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而且其科学性一般也比较强,这里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各自的职责非常分明,既能相互配合也能相互制衡。二是对于审批期限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有一项被称为总统贸易协定的"快速道",即"快速审批"贸易法案,一旦总统通过谈判签订了贸易协定并把这些协定提交国会批准时,要求国会必须在60天"立法期"内进行表决。
  再以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审批为例,澳政府一般比较注意以下几个环节:首先,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审批权限十分清楚,中央政府仅限于国防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审批,地方政府在其它投资方面有比较大的决策权。其次,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不按投资规模大小劃分,而是按投资项目的作用范围来确定。再次,各部门均依照自己的审批权限对项目提出意见,不能拖延。最后,投资项目一经批准马上就可以开工。
  最后,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限制审批权力。
  这里有三个典型例子。
  一是英国和意大利政府在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投融资活动方面大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包括各种商会、咨询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这从制度上减少了政府部门项目审批人员直接受贿的机会。政府在工程管理方面,为了减少财政负担和提高经营效益,普遍实行业主责任制,一般不直接参与融资与管理。
  二是澳大利亚、新加坡政府都有一定数量的审批项目,但是审批手续普遍较少,而且对不同项目的审批内容和审批重点都有所不同。例如,对私人投资项目,政府部门主要审查其对环境的影响,其他方面一般不予审查;对政府投资项目,除环境因素外还要审批资金来源、构成、总额及效益等。对于重大项目,手续也相当简单,重点是可研报告而不是项目建议书。
  三是印度。20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实行的是"政治民主+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的审批权力很大而且很滥。其中,仅发放各种许可证一项就导致了无穷多的腐败现象,而且这种腐败现象居然严重到政府官员公开轮流上班、轮流审批、轮流索贿。近年来,印度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反腐举措就是拿许可证制度开刀,大幅度缩小政府机构的审批权力。实施这一举措的结果是,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自由进入竞争性市场,自由制定发展战略和人才政策、薪酬政策,从而促进了印度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证申请者得到公开的信息、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
  
  这里以新加坡的公共工程项目审批为例。为保证申请者得到公开的信息和公平的机会,新加坡政府规定,凡是价值在3万新元以上的服务或工程项目都要公开招标;1000万新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还要根据WTO"政府采购协议"的规定实行国际招标。对于议标和直接谈判则采取限制态度。不但严格限制在几种特定的情形下(如紧急情况、自然灾害、只有单一的供应来源、两次招标后仍不能授予合同等)议标和直接谈判,而且还规定,遇到这些情况,需由新加坡公共工程局向项目议标和直接谈判单位的最高公务员申请,获得批准后才可以议标。为使申请者获得公正的待遇,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对所有承担政府工程的承包商实行有条件的注册登记制度,不注册的承包商不能参加政府项目的投标,获得资格的承包商也必须每3年重新注册一次;制定"建筑质量评估体系",为工程质量提供衡量标准,并依此进行奖惩;建立查禁制度,设立专门的财政部查禁委员会,对终止合同、偷工减料等行为进行检查,清除背后的腐败行为。
  再以澳大利亚为例,该国的昆士兰州规定,非经招标而直接授予某私人部门承担基础设施的特许权时,须经内阁批准。
  
  加强对有关审批各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这里以澳大利亚的招投标过程为例。政府为了保证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招标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包括:聘请审计人员审查程序是否公平;国家审计署对联邦各部的竞标情况及合同授予情况均进行工作审计;独立反腐败委员会更是直接监督和揭露公共工程中的腐败行为。□
其他文献
这块大地,再次走到历史的拐点:市场初成、资本复苏、产业扩张、善待财富的意识形态形成、多元化力量出现……  无疑,力量的多元化为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现在看来,20年改革开放的最重大结果是衍生出决定中国未来的三大经济势力 :跨国资本——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演绎的力量 ;国家资本——中国国家工业化所遗留的力量 ;民间资本——从两个体系转换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间经济力量。  而最能引发人
期刊
转折时期的问题    今年“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入第三个五年。顺此,完全呆以说,我们处在新的门槛上。新的门槛,有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规定着我国发展的大方向。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新问题,就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庆当是什么样的,亲折方向就是推动中国朝着好的市场经济转变,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的烂泥中。  在今年“两会”天幕前,我国舆论界爆发了一场股市大讨论。这场
期刊
短短一年间,他就用普京时代代替了叶利钦时代,后者已成为一个暗淡的影子,被埋进记忆的深处。  一谈到俄罗斯,我们便闯进了辩论的激流。主义、道路、方向等等纠缠着每一个讨论俄罗斯问题的人。确实,如果考虑到俄罗斯转轨是90年代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么,我们或许会认为进入这一激流是应当付出的代价。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辩论,我们只是说出我们自己的观察。    选择,是因为没有选择    2000年3月26日,普
期刊
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新历史教科书,为其侵略历史开脱,这证明了日本面对历史仍然不敢正视,问题颇多。  前不久应日本国外务省的邀请,我对日本进行了学术研究访问。在访问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情况,使我有一些强烈的感受,有许多话想说。    日本的10年衰退说明了什么?    日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自我陶醉在"日本第一"的情调中。这一切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随风而去。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
期刊
今年3月14日,来自中国的刘大群先生在联合国大会举行的选举中,以较高票数当选为下一任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CriminalTribunalfortheformerYugoslavia,简称ICTY)法官。今年51岁的他是当前国际司法机构中最年轻的法官。  记者闻讯后,即对刘法官进行采访,请其就前南国际刑庭的特点及其在法庭的工作向国内读者作一介绍,并就目前相关的国际热
期刊
在中国所有省份中,我怀有最深感情的是河南。河南,是我的家乡。无论关于河南人有多少"段子"--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董存瑞炸碉堡"和"造假导弹",我的乡情依然不改。  促使我们去做一组关于河南文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在知识界的流行,使我们感到,河南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透视传统文化和中国底层社会的标本意义;其二,近一年来河南发生的许多新闻,引起了全国性的震撼。
期刊
“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    去年冬天,是河南省自有记录以来风雪最多的一年,而在众多河南商人的心中,"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的感觉更是冷彻骨髓:  10月30日,新华网披露:"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以来濒临关门歇业,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而亏损超过15亿元,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目前企业生死两难,2000多名员工生活难以为继。"  11月26日,尉氏县棉花造假案被曝光,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
期刊
9·11事件之后,人们不断谈论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危险,各国政府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各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可惜的是,人们对社会危险的研究却很少。这也难怪,因为主流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是理性的,人们通过理性的互惠行动,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在当前,了解一下公共选择学家、部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行政学家的相关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危险行为,还是
期刊
“今日起志高眼发亮"    以经营杂货铺的理念来经营现代商业,会导致两个极端行为,一是安贫乐道,或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二是一旦企业经营有点儿起色,马上自信心膨胀,想做"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曾经在不同阶段红火过一阵子的河南商人们,都很喜欢"超常规发展"的提法。  “亚细亚"的发展规划里,有过"2000年,在全国各地开设325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在全国商界排名第一"的豪言壮语
期刊
对台引资令人大跌眼镜    在许多人想来,厦门应该是一个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方。然而,近几年来,台商在厦门的投资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去年厦门对台招商引资的情况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全年共批准设立台资企业105家,投资总额仅1.689亿美元,协议台资总额为1.4801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8.3%和27%。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去年却是大陆吸引台资的丰收年。由于台湾岛内经济恶化,台湾企业尤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