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它既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又是学生思想的外露和个性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新时代的对知识的需求,作文随之以主人公的姿态大步走进考试的殿堂,称作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的提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的过程,任何完美的理论不同实践结合起来都是徒劳的。
【关键词】阅读;训练;能力
作文如此重要,简单的作文训练又是如此枯燥如此单一,那么,怎样随时提醒随时总结作文方法呢?我想穿插阅读训练提高写作能力无非是个好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1 关联式
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的阅读资料,一般都是些经典的佳作,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是相统一的,所以我们在上阅读训练时,根据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感受生活,使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曾记得阅读训练中有一篇《藏在心中的鲜荔枝》,作者以吃鲜荔枝为主线,抒发爷爷对孙子的疼爱,把不舍得吃的鲜荔枝假装不爱吃而留给“我”,姑姑的一来,“我”方大彻大悟。事例很平凡,但读后却韵味无穷。同学们对这样的事也似曾相识,感情上能产生共鸣。于是,我问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哪些细节也曾让你的心为之一动。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有的同学想起了那次母亲说爱吃鱼头,而把鱼肉较多的鱼身给“我”吃;有的同学想起了那次奶奶说鸡腿上瘦肉塞牙不能吃也让给“我”;有的同学想起雨中父母护送而自己却淋湿一大半身子;有的同学想起病中的他(她)看见父母熬红的双眼和满脸的愁容……这一切反映真情的内容都锁定在了同学们的思维频道之内。我见时机一到,这时不让他们写他们觉得郁闷,何不一吐为快,这样,学生带着想写要写必须写的劲头来训练,顺理成章,一篇篇同类佳作自然就诞生了。
2 联想式
读书贵有所得,作文贵有所味,最重要的事触发功夫。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那么未免太肤浅太幼稚了吧,因为文学语言很大一部分韵味在“潜台词”里。如果能采用触发联想法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了。如,我们阅读了岑参的《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时,其中有这么几句:“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在了解了字面意思之余,能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描写一个冰天雪地的塞外景色呢?这里就需要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在脑子里浮现塞外的寒冷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捕捉到在心灵深处突现的一瞬,记下来。
3 启发式
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总结他们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行仿写。文章结构是否新颖,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一般的题目,例如反映真情的,写爸爸、妈妈、老师等的文章,都是老题目,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永恒的主体,但要写出新意,则需要一个突破口,选一个新的角度,那写出的文章才不会落入俗套。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多注意,多思考。有的文章从一个瞬间写起,有的从一个细节写起,有的从一个现象写起,这些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法。在我们七年级下册《语文资源与学案》上有老舍的一篇《母鸡》,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一向讨厌母鸡。然后写了母鸡的凶狠,但那次作者“看到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一个鸟儿飞过,或者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他立刻警戒起来,波动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有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然后引出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还怎么敢讨厌母鸡呢,因为它伟大,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文章的行文到此结束。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文章是由一种现象或看到的一个镜头行文的,母鸡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一种与人类可共鸣的情——亲情、爱——母爱,文章的结构写法值得借鉴。像如写以“爱”为话题的文章,能不能从一种现象或一个镜头开始呢?如我们平时见到的猪、狗到动物世界里的狮、虎、豹爱子的天性,再引出伟大的母爱,或一种真情,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所以阅读时多注意这些写法,作文会一步一个台阶,相信同学们下笔会有“神”的。
4 赏析积累式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没什么可说的,或者说自己的语言太简练,甚至一句话可以概括个故事。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体会,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注意积累所致。为了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品味、赏析一些优美的词、句。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一句:“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问:“这一句哪些词用得好,好有哪里?”学生意见不一,最终达成协议:“偷偷的”、“钻”用得好,因为把小草拟人化了,“钻”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5 总结写作技巧式
不论是跟踪我们课本的练习册,还是从书店买的辅导资料,里面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之作,所以我特别注重“范文引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赏语言、品技巧,然后学生有意识的借鉴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有仿入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阅读《记一场争论》时,我们顺便总结了文章开头的方式(景物描写开头法),细节描写表现法(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结尾含蓄表达法(我正在慢慢长大,长大,而鸡蛋壳似的空间,又太小,太小。)
张中行先生說过:“凡是好文章,都是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的作品。”我们要培养写作能力,就要不断从这样的好文章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不花心思的阅读,至多是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电脑的硬盘,多“下载”了几个故事而已,没有思想和表达上的收获,白白的图了个热闹罢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多”吸收“好”的表达方法,等待时机一来,让它自己跳出来应用。因此,阅读课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从好词、好句,到好段,需要时背一下,必要时仿写一下。经过训练,我发现同学们潜词造句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从古代的八股取士到今天的主体地位,无不反映了作文的重要。因此,如果想在阅读中提高作文水平,不妨尝试一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赵集镇初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
作文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它既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又是学生思想的外露和个性的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新时代的对知识的需求,作文随之以主人公的姿态大步走进考试的殿堂,称作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作文的提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理性认识到感性实践的过程,任何完美的理论不同实践结合起来都是徒劳的。
【关键词】阅读;训练;能力
作文如此重要,简单的作文训练又是如此枯燥如此单一,那么,怎样随时提醒随时总结作文方法呢?我想穿插阅读训练提高写作能力无非是个好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尝试:
1 关联式
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的阅读资料,一般都是些经典的佳作,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是相统一的,所以我们在上阅读训练时,根据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感受生活,使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曾记得阅读训练中有一篇《藏在心中的鲜荔枝》,作者以吃鲜荔枝为主线,抒发爷爷对孙子的疼爱,把不舍得吃的鲜荔枝假装不爱吃而留给“我”,姑姑的一来,“我”方大彻大悟。事例很平凡,但读后却韵味无穷。同学们对这样的事也似曾相识,感情上能产生共鸣。于是,我问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小事、哪些细节也曾让你的心为之一动。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发言。有的同学想起了那次母亲说爱吃鱼头,而把鱼肉较多的鱼身给“我”吃;有的同学想起了那次奶奶说鸡腿上瘦肉塞牙不能吃也让给“我”;有的同学想起雨中父母护送而自己却淋湿一大半身子;有的同学想起病中的他(她)看见父母熬红的双眼和满脸的愁容……这一切反映真情的内容都锁定在了同学们的思维频道之内。我见时机一到,这时不让他们写他们觉得郁闷,何不一吐为快,这样,学生带着想写要写必须写的劲头来训练,顺理成章,一篇篇同类佳作自然就诞生了。
2 联想式
读书贵有所得,作文贵有所味,最重要的事触发功夫。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那么未免太肤浅太幼稚了吧,因为文学语言很大一部分韵味在“潜台词”里。如果能采用触发联想法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了。如,我们阅读了岑参的《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时,其中有这么几句:“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在了解了字面意思之余,能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描写一个冰天雪地的塞外景色呢?这里就需要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联系作者当时的境况,在脑子里浮现塞外的寒冷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捕捉到在心灵深处突现的一瞬,记下来。
3 启发式
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总结他们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行仿写。文章结构是否新颖,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表达效果。一般的题目,例如反映真情的,写爸爸、妈妈、老师等的文章,都是老题目,但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永恒的主体,但要写出新意,则需要一个突破口,选一个新的角度,那写出的文章才不会落入俗套。这就需要在阅读时多注意,多思考。有的文章从一个瞬间写起,有的从一个细节写起,有的从一个现象写起,这些都是很好的表现手法。在我们七年级下册《语文资源与学案》上有老舍的一篇《母鸡》,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一向讨厌母鸡。然后写了母鸡的凶狠,但那次作者“看到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亲。一个鸟儿飞过,或者什么东西响了一声,他立刻警戒起来,波动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有圆圆的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然后引出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还怎么敢讨厌母鸡呢,因为它伟大,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文章的行文到此结束。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文章是由一种现象或看到的一个镜头行文的,母鸡的一系列行为反映出一种与人类可共鸣的情——亲情、爱——母爱,文章的结构写法值得借鉴。像如写以“爱”为话题的文章,能不能从一种现象或一个镜头开始呢?如我们平时见到的猪、狗到动物世界里的狮、虎、豹爱子的天性,再引出伟大的母爱,或一种真情,以小见大,主题深刻。所以阅读时多注意这些写法,作文会一步一个台阶,相信同学们下笔会有“神”的。
4 赏析积累式
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感到没什么可说的,或者说自己的语言太简练,甚至一句话可以概括个故事。这一方面在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注意观察、体会,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不注意积累所致。为了帮助学生不断的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品味、赏析一些优美的词、句。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的一句:“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问:“这一句哪些词用得好,好有哪里?”学生意见不一,最终达成协议:“偷偷的”、“钻”用得好,因为把小草拟人化了,“钻”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5 总结写作技巧式
不论是跟踪我们课本的练习册,还是从书店买的辅导资料,里面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之作,所以我特别注重“范文引路”,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赏语言、品技巧,然后学生有意识的借鉴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有仿入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阅读《记一场争论》时,我们顺便总结了文章开头的方式(景物描写开头法),细节描写表现法(如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结尾含蓄表达法(我正在慢慢长大,长大,而鸡蛋壳似的空间,又太小,太小。)
张中行先生說过:“凡是好文章,都是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的作品。”我们要培养写作能力,就要不断从这样的好文章和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不花心思的阅读,至多是把自己的脑袋当成了电脑的硬盘,多“下载”了几个故事而已,没有思想和表达上的收获,白白的图了个热闹罢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多”吸收“好”的表达方法,等待时机一来,让它自己跳出来应用。因此,阅读课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从好词、好句,到好段,需要时背一下,必要时仿写一下。经过训练,我发现同学们潜词造句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从古代的八股取士到今天的主体地位,无不反映了作文的重要。因此,如果想在阅读中提高作文水平,不妨尝试一下。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赵集镇初级中学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