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拥有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经济特区的广东省誓做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弘扬“敢试敢闯”的特区精神的过程中,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广东在践行小平同志提出的有关“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理念的过程中,在外宣事业方而积极探路,外宣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找准定位坚持特色
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定位不同,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下和文化底蕴也不尽相同。因此,三个特区的外宣工作在凸显“经济发展”这一共同主题的同时,各有侧重。深圳与香港相接,经济发达,因此,其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型、产业升级、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以及深港合作与发展上。珠海与澳门相接,地处珠三角腹地,因此,其重点放在打造珠江口两岸核心城市以及珠澳合作与发展上。汕头毗邻台湾,是我国的著名侨乡,因此,汕头明显以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主流社会为外宣重点,推介潮汕文化,突出做好“台”字文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特区利用深圳高交会、文博会、珠海航展、粤东侨博会等大型招商招展活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围际性活动以及特区成立30剧年等重要节日庆典的契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途径,在外宣工作上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加大力度构建体系
继上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创办了英文报“Shenzhen Daily”以及深圳报业集团入股《香港商报》以来,广东明显加大了对外传播体系建设的力度,构建了多维的现代对外传播体系,包括英文报纸(“Shenzhen Daily”、“Guangzhou Morning Post”),英文广播(广东电台对外广播),英文电视频道(广东国际频道、广州电视英语频道)、英文网络(南方英文网、广州生活英文网),以及针对海外华人的中文电视、广播栏目和报纸,极大地提升了对外传播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海外的媒体资源,广东的对外传播体系还向海外延伸,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传播的影响范围。例如,广东国际频道借助中国K城下台和美国麒麟电视(KyLin TV)在美国落了地,并通过与英国普罗派乐频道(Propeller TV)合作,进入欧洲过千万的订户家庭;报纸《今日广东》借助欧美、东南亚等地华文媒体的发行网络,进入了海外华人华侨家庭。
此外,广东还注意通过侨务、文化、国际友城等渠道“走出去”,宣传和推介广东文化、投资环境以及各种合作的商机。
创新思路争取主动
多维的传播体系、丰富的传播手段和渠道使广东的外宣工作不断进步,赢得一定的主动。近年来,广东还积极探索“请进来”的外宣战略。由于文化和意识形念的不同,很多海外受众对我国社会体制和意识形念抱有抵触情绪,对我国媒体的外宣报道存有怀疑和偏见。“请进来”的作法,即主动邀请海外的媒体到广东参观采访,通过他们的报道来展现广东的面貌,则有利于突破这种僵局,提高对外宣传的效度和力度。
2009年广东举办了首届“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采访团由19家国际媒体代表组成,他们对广东省多级领导进行了采访,其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群访可以说足广东省有史以来最为开放的一次。这些记者没有事先提交问题,而是现场向汪洋同志抛出各种敏感、尖锐的问题,包括当时外界盛传的他与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立场不一的问题,有关“广东省前政协主席陈绍基和深圳前市长许宗衡”的所谓广东政坛地震事件,韶关新疆工人群殴事件等等,对此,汪洋同志从容不迫,一一回应,给国际媒体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活动结束时,有外国记者表示,广东各级领导的自信以及他们应对媒体技巧之纯熟令人折服。
2011年11月广东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来自36家国际主流媒体的近60名记者走访了广州、珠海特区、中山三地,实地参观企业、产业基地和创业园区等,并就“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幸福广东建设”等问题与各市领导展开对话。英国《经济学人》一名驻香港分社的记者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深入到广东经济腹地,此行让他感触很深。他说:“有必要改变外界对广东企业热衷于贴牌生产的印象。广东企业文化已有一种新转向——关注创新。”《日本经济新闻》的一名女记者则对广东的船舶和通用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意外的发现。她惊叹:“我完全没想到广东的船舶和通用飞机制造业的自有技术比例有八成以上。”
如果说“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活动的邀请对象还是以海外外文媒体驻国内和香港的记者为主,那么2010年10月举办的“亚洲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则直接将亚洲的主流媒体从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请到广东来。
2010年恰逢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利用亚洲各国关注亚运会的契机,广东省外宣办委托中国日报社在亚运会召开之前组织了“亚洲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亚运会筹备、广东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等话题进行,采访路线涵盖亚运会设施、珠三角产业基地与知名民营企业以及李小龙纪念公园及故居等。来自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媒体参加了采访团,其中多数记者是第一次来到广东,对这次活动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印尼《雅加达邮报》的记者说:“我对广东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很感兴趣,对当地政府和人民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印象深刻。”不少记者还表示,参访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他们希望中国有更多地区举办类似的活动,他们也愿意到那些地区去参观并作报道。
直面问题不懈努力
在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当中,广东以及这些经济特区的外宣工作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仍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可进步的空间。例如,在注重传统媒体的同时,应更好地掌握微博、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并加大相关投入,以充分利用这些新的传播途径。在“请进来”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上,应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如深入了解海外舆情的动向及世界各主流媒体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华报道的基调,更好地设置活动主题及选择有关的媒体;根据不同媒体的倾向性选题,有的放矢地准备新闻素材;在活动的过程中采用集体采访和分组参观采访相结合的办法,更有效地提高媒体的积极性和配合度等。
经济特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创新”精神,敢试敢闯,才能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外宣格局和舆论宣传力量。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外宣工作的根本问题主要还是如何坚持和发扬“敢试敢闯”的创新精神,包括积极主动地了解新的形势,开拓新的思路,主动应对新的问题等。有部分领导同志观念保守,习惯用内宣的思路来指导外宣工作,惯于“以我为主”、突出成就、回避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他们惯于“以领导为中心”,忽略海外受众更感兴趣的民生问题,因此可能造成外宣工作意识形态色彩过重,最终导致要传播的信息不被海外受众接受和相信,甚至引起反感和抵触。还有,部分地方的领导同志对外宣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在外宣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对引进、培养或留住专业人才工作不重视。他们注重国内的舆论导向,但视对外报道可有可无,所以常常在新闻发布或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与外宣媒体作充分的沟通,从而失去引导境外舆论的先机,让某些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外国媒体大肆炒作。2011年6月发生在广州增城大敦村、潮州古巷以及年底发生在汕尾乌坎的群体性事件,都无一例外引起了海外媒体的疯狂炒作,在海外受众中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效果。倘若这些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能第一时间跟主要外宣媒体沟通,及时通报,相信海外的舆论导向不至于那么负面。
找准定位坚持特色
广东的三个经济特区定位不同,其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下和文化底蕴也不尽相同。因此,三个特区的外宣工作在凸显“经济发展”这一共同主题的同时,各有侧重。深圳与香港相接,经济发达,因此,其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型、产业升级、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以及深港合作与发展上。珠海与澳门相接,地处珠三角腹地,因此,其重点放在打造珠江口两岸核心城市以及珠澳合作与发展上。汕头毗邻台湾,是我国的著名侨乡,因此,汕头明显以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主流社会为外宣重点,推介潮汕文化,突出做好“台”字文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特区利用深圳高交会、文博会、珠海航展、粤东侨博会等大型招商招展活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围际性活动以及特区成立30剧年等重要节日庆典的契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不同途径,在外宣工作上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加大力度构建体系
继上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创办了英文报“Shenzhen Daily”以及深圳报业集团入股《香港商报》以来,广东明显加大了对外传播体系建设的力度,构建了多维的现代对外传播体系,包括英文报纸(“Shenzhen Daily”、“Guangzhou Morning Post”),英文广播(广东电台对外广播),英文电视频道(广东国际频道、广州电视英语频道)、英文网络(南方英文网、广州生活英文网),以及针对海外华人的中文电视、广播栏目和报纸,极大地提升了对外传播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借助海外的媒体资源,广东的对外传播体系还向海外延伸,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传播的影响范围。例如,广东国际频道借助中国K城下台和美国麒麟电视(KyLin TV)在美国落了地,并通过与英国普罗派乐频道(Propeller TV)合作,进入欧洲过千万的订户家庭;报纸《今日广东》借助欧美、东南亚等地华文媒体的发行网络,进入了海外华人华侨家庭。
此外,广东还注意通过侨务、文化、国际友城等渠道“走出去”,宣传和推介广东文化、投资环境以及各种合作的商机。
创新思路争取主动
多维的传播体系、丰富的传播手段和渠道使广东的外宣工作不断进步,赢得一定的主动。近年来,广东还积极探索“请进来”的外宣战略。由于文化和意识形念的不同,很多海外受众对我国社会体制和意识形念抱有抵触情绪,对我国媒体的外宣报道存有怀疑和偏见。“请进来”的作法,即主动邀请海外的媒体到广东参观采访,通过他们的报道来展现广东的面貌,则有利于突破这种僵局,提高对外宣传的效度和力度。
2009年广东举办了首届“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采访团由19家国际媒体代表组成,他们对广东省多级领导进行了采访,其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群访可以说足广东省有史以来最为开放的一次。这些记者没有事先提交问题,而是现场向汪洋同志抛出各种敏感、尖锐的问题,包括当时外界盛传的他与时任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立场不一的问题,有关“广东省前政协主席陈绍基和深圳前市长许宗衡”的所谓广东政坛地震事件,韶关新疆工人群殴事件等等,对此,汪洋同志从容不迫,一一回应,给国际媒体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活动结束时,有外国记者表示,广东各级领导的自信以及他们应对媒体技巧之纯熟令人折服。
2011年11月广东举办了第二届“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来自36家国际主流媒体的近60名记者走访了广州、珠海特区、中山三地,实地参观企业、产业基地和创业园区等,并就“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幸福广东建设”等问题与各市领导展开对话。英国《经济学人》一名驻香港分社的记者表示,这是他第一次深入到广东经济腹地,此行让他感触很深。他说:“有必要改变外界对广东企业热衷于贴牌生产的印象。广东企业文化已有一种新转向——关注创新。”《日本经济新闻》的一名女记者则对广东的船舶和通用飞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意外的发现。她惊叹:“我完全没想到广东的船舶和通用飞机制造业的自有技术比例有八成以上。”
如果说“世界主流媒体看广东”活动的邀请对象还是以海外外文媒体驻国内和香港的记者为主,那么2010年10月举办的“亚洲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则直接将亚洲的主流媒体从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请到广东来。
2010年恰逢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利用亚洲各国关注亚运会的契机,广东省外宣办委托中国日报社在亚运会召开之前组织了“亚洲主流媒体看广东”的活动。这次活动主要围绕亚运会筹备、广东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等话题进行,采访路线涵盖亚运会设施、珠三角产业基地与知名民营企业以及李小龙纪念公园及故居等。来自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30多家媒体参加了采访团,其中多数记者是第一次来到广东,对这次活动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印尼《雅加达邮报》的记者说:“我对广东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很感兴趣,对当地政府和人民努力提高生活水平印象深刻。”不少记者还表示,参访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他们希望中国有更多地区举办类似的活动,他们也愿意到那些地区去参观并作报道。
直面问题不懈努力
在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当中,广东以及这些经济特区的外宣工作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仍有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可进步的空间。例如,在注重传统媒体的同时,应更好地掌握微博、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发展动向,并加大相关投入,以充分利用这些新的传播途径。在“请进来”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上,应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如深入了解海外舆情的动向及世界各主流媒体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华报道的基调,更好地设置活动主题及选择有关的媒体;根据不同媒体的倾向性选题,有的放矢地准备新闻素材;在活动的过程中采用集体采访和分组参观采访相结合的办法,更有效地提高媒体的积极性和配合度等。
经济特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创新”精神,敢试敢闯,才能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外宣格局和舆论宣传力量。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当前外宣工作的根本问题主要还是如何坚持和发扬“敢试敢闯”的创新精神,包括积极主动地了解新的形势,开拓新的思路,主动应对新的问题等。有部分领导同志观念保守,习惯用内宣的思路来指导外宣工作,惯于“以我为主”、突出成就、回避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他们惯于“以领导为中心”,忽略海外受众更感兴趣的民生问题,因此可能造成外宣工作意识形态色彩过重,最终导致要传播的信息不被海外受众接受和相信,甚至引起反感和抵触。还有,部分地方的领导同志对外宣工作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在外宣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对引进、培养或留住专业人才工作不重视。他们注重国内的舆论导向,但视对外报道可有可无,所以常常在新闻发布或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与外宣媒体作充分的沟通,从而失去引导境外舆论的先机,让某些不负责任或别有用心的外国媒体大肆炒作。2011年6月发生在广州增城大敦村、潮州古巷以及年底发生在汕尾乌坎的群体性事件,都无一例外引起了海外媒体的疯狂炒作,在海外受众中造成先入为主的负面效果。倘若这些事件发生后,当地有关部门能第一时间跟主要外宣媒体沟通,及时通报,相信海外的舆论导向不至于那么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