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存在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态存在句表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或者状态存在于某空间位置,其结构特点如下:包括三个部分,句首是表示空间处所的词语;句中是表示存在方式或状态的动词或者动词性短语;句末是表示存在主体的名词语。句子的格式为“NPL+V+着+NP”。
  过去,语法学界对存在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结构和句型特点上。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存在句的分类以及每一类的特点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宋玉柱(1982)和聂文龙(1989)都把存在句分成了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类。本文在他们分类的基础之上,以“NPL+V+着+NP”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分析静态存在句的特点。
  
  一、语义分析
  
  (一)“静态存在句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先看一组格式为“NPL+V+着+NP”的存在句:
  (1)台上坐着主席团。(2)地上蹲着一个人。
  (3)床上躺着病人。(4)门上贴着对联。
  (5)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6)天上飞着一只鸟。
  这些句子外在形式是相同的,但是在说明存在主体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句式变换来观察,将上面的例句都变成“NP+V+在+ NPL”格式。如:
  (1’)主席团坐在台上。 (2’)一个人蹲在地上。
  (3’)病人躺在床上。(4’)对联贴在门上。
  *(5’)煤油灯点在桌上。*(6’)一只鸟飞在天上。
  同样是“NPL+V+着+NP”句式,内部差异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其原因是:变换关系往往取决于句式里动词的语义特征。上述例句里的动词可以概括为两个对立的语义特征:[+附着]和[-附着]。具有[+附着]特征的动词能构成静态存在句,它在存在句中表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具有[-附着]特征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能构成静态存在句。
  另外,我们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上述例中动词的释义也很有特点:
  坐: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
  蹲:两腿尽量弯曲,象坐的样子,但是臀部不着地。
  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贴: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
  点:引着火。*
  飞: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
  例(1)~例(4)中的动词具有某种共同的语义内涵,那就是“使(某一物体)附着(于某处)”,简称[+附着],象“坐”就是“使臀部附着于椅子之类的坐具上”。而例(5)、例(6)的动词语义特征[-附着],表示句中的存在主体留存于空间跟动作无关。因此,[+附着]是静态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静态存在句中的动词具有[+附着]的语义特征,实际上也就表示存在主体以某种方式或状态存在某空间,而不是叙述动作过程,因此[-动作][+状态]也是静态存在句动词的语义特征。由于动词表示的是存在主体静止的状态,它的前面是不能出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正在、在”之类的副词,而动态存在句就可以。我们把上面的例句变成“NPL+正+V+着+NP”的格式:
  *(1”)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
  *(2”)地上正在蹲着一个人。
  *(3”)床上正在躺着病人。
  *(4”)门上正在贴着对联。
  (5”)桌上正在点着一盏煤油灯。
  (6”)街上正在跑着一辆奔驰。
  动态存在句的动词表示动作,因此可以在它前面加上“正在、在”等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有时在静态句动词前面可以出现“正”,但它不表示进行,而表示“恰巧、刚好、正好”的意思,例如:
  (7)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墙上正贴着一张破报纸。
  (8)房间很挤,桌子旁边正放着两条板凳。
  这里的“正”并不是表示进行,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它们都不能改用“在”。
  综上所述,静态句的动词的语义特征是[+附着]、[-动作]、[+状态]。
  (二)“着”的语法意义
  一般人认为,存在句中“着”字表示两种语法意义: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据此有人将“着”二分,一个是“着1”,另一个是“着2”(宋玉柱1982),还有三分的(郭锐1993)。对此,我们认为不必二分、三分,“着”在不同的情状下都表示一个语法意义“持续”。
  Comrie(1976)指出:“在一般情况下,静态情状无需外力作用,本身便能够将现状维持下去,而动态情状只有在外力的持续作用下才能保持现状”(转引自吴卸耀2006)。根据这一观点,静态持续和动态持续在保持现状上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外力作用。
  在保持现状这一点上静态持续和动态持续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者都具有持续性,它们在汉语中的标记形式都是“着”。比较:
  (9)路边坐着一个人。
  (10)路上走着一个人。
  这两句中,前句反映了静态持续,后句反映了动态的持续。两者的共同点是“持续”,动词后的标记都是“着”;区别点主要在动词上,前句的动词“坐”表示状态,后句的动词“走”表示动作。“着”的作用范围是动词,表示状态或动作的持续。方梅(2000)曾指出:“‘着’是一个具有‘持续’语法意义的时体标记,它的作用就是把一个内部时间结构具有异质性的情状,变为一个内部时间结构为均质性的情状,把一个具有内部终结点的行为过程,变为一个不具备内部终结点的持续状态。”方梅接着证明动词后带“着”的结构具有依存性特征,并且在语境中起背景作用。再比较:
  (9’)A.路边坐了一个人。B.路边坐着一个人。
  (10’)A?路上走了一个人。 B.路上走着一个人。
  (9’)A、B句之间具有行为过程实现和状态保持的关系,其中的A句表示行为过程实现,B句表示行为过程结束后状态的保持。任鹰(2000)根据动词所表示的不同阶段,用“坐1”来标示“坐了”,用“坐2”标示“坐着”,其中“坐1”具有动态义,“坐2”具有静态义。
  (10’)A句和B句之间没有行为过程实现和行为过程结束后状态保持的关系,要保证动作“走着”持续,就必须不间断地得到力的支持。因此,Comrie的话准确地解释了静态持续和动态持续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
  基于上述分析,用在静态存在句中的“着”是表示动作实现完成之后状态的持续,而动态存在句中的“着”表示动态的持续,“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那就是“持续”。
  (三)静态存在句的语义分类
  从语义的层面来分析静态存在句,它也可以是一种动核结构。其中表示存在状态的V就是动核,另一个和动核所联系的语义成分就是NP──动元。根据动核和动元之间的语义关系,以及动词本身的特征,我们可以将静态存在句分成不同的小类。
  先看一组静态存在句:
  (11)门口坐着一个人。
  (12)地面落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13)墙上挂着一幅画儿。
  (14)梁上刻着一幅画儿。
  这四个例句的共同点是:都蕴涵着一个行为实现过程。“着”被替换为“了”,而意思基本不变。不同点是:动词不同,“坐”和“落”是不及物动词,“挂”和“刻”是及物动词;动核和动元的关系不同。具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句式变换来观察,把上述例句变为“把NP+V+到+NPL”的格式。
  (11’)把一个人坐到台上了。
  (12’)把一层厚厚的灰尘落到地面。
  (13’)把一幅画儿挂到墙上。
  (14’)把一幅画儿刻到梁上。
  从变换来看,后两例可以进行同等转换,而格式“把NP+V+到+NPL”本身具有处置义。因此,例(13)、(14)就是表示存在主体NP是由于受到动作V处置而遗留在空间NPL,动核与动元之间是动作与受事、成事的关系,并且动核结构中还有一个没有出现的施事。不管是受事还是成事,在动核结构中都是动词联系的客体动元,所以我们称这类句子为“客体静态存在句”。例(11)、(12)不能转换为处置式,动核和动元之间是施事、当事和动作的关系,施事和当事在动核结构中都是动核支配着的动作主体和参与体,所以我们称这类句子为“主体静态存在句”。
  主体静态存在句内部还有差异。例(11)动核和动元之间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句子表示:存在主体“人”在“门口”发出“坐”的动作后仍然保持“坐”的状态。与此相似的句子有:
  右边横路旁伏着一只大狗。(周作人《雨天的书》)
  大禹庙外,跪着一群越国百姓。(田汉《胆剑篇》)
  老远就看见码头上站着一个军人。(北大语料库)
  这些句子的动词与“坐”相似,都是可控动词,与此相联系的实体动元生命度较高,与后面的宾语是动作和施事的关系。汉语中这类动词还有:蹲、趴、躺、卧、站等。我们把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归纳为[+可控][+生命][-及物],把这类句子称为“可控类”。
  例(12)动核和动元之间是动作和当事的关系,无法判断出动作的发出者(往往是自然力)。句子表示:存在主体“灰尘”附着于“地面”的状态。与此相似的句子有:
  地上堆着一堆积雪。
  棚顶上覆盖着一层薄霜。
  老北边的天上悬着几颗星星。(何大草《李将军》)
  “落”与“堆”“覆盖”“悬”相似,都是不可控动词,与此相联系的动元的生命度较低,句子的施事不明。汉语中这种动词还有“倒、积、结、长”等。据此,我们把这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归为[-可控][-生命][-及物],把这类句子称为“不可控类”。
  客体静态存在句内部也有差异。例(13)在客体静态存在句中处置意味最强,句中的存在主体“一幅画”原先不在“墙上”,由于施事施加动作而使之构成存在关系。与此相似的句子有:
  瓶里插着松柏枝(《曹禺选集》《家》)
  帷幕的后边还挂着帷幕。(何大草《李将军》)
  竹篓里装着一卷大红色的纸。(贾平凹《库麦荣》)
  这些句子具有强烈的处置意味,动核和动元之间是动作和受事关系。我们称之为“受事类”。出现在这类句子中的动词还有:安、摆、贴、别、粘、堆、穿、戴、放、搁、系、扣、拉、埋、铺、盖等。
  例(14)类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成事类”。出现在其中的动词还有“写、画、印、绣、搭、织、记、雕”等。这类句子表示存在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存在是动作完成后的结果。成事句的存在体在动作之前并不存在,因为动词的施行并完成才存在于空间位置。类似的句子:
  衣服上绣着花。
  那昆仑山石上刻着几个大字。(金娜《可可西里》)
  每个名字后面写着一串阿拉伯数字。(杨少衡《黑名单》)
  对静态存在句的分类,我们列表如下:
  


  二、语用分析
  
  (一)主题
  根据话语传递连续信息的功能布局,大部分句子可以在语用平面划分为“主题”和“述题”两个部分,主题一般位于述题之前,是句子述说的话题或对象,代表旧信息。述题一般在主题之后,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部分,即对主题作出说明或评论,代表新信息。“着”字句和它的变换句式都有自己的主题,例如:
  (15)衣架上∥挂着一件大衣。
  (16)一件大衣∥在衣架上挂着。
  (17)一件大衣∥挂在衣架上。
  符号“∥”左边部分是主题,右边部分是述题。
  句子内部不同的词语充当主题、述题会对应不同的语用功能。从语用意义上看,主题是句子被陈述的对象,主题的功能是确定句子的旧信息。述题是句子陈述主题的部分,述题的功能是主题所确定的旧信息的引导下,展开新信息,并对主题进行述说。从形式上看,主述结构一般是主题在前,述题在后,如“衣架上挂着一件大衣”中的“衣架上”是句子的主题。“一件大衣在衣架上挂着”、“一件大衣挂在衣架上”中的主题是“一件大衣”,这个主题确定了句子的述题,此句的后续信息必须围绕“一件大衣”展开。
  虽然这三个句子的词语相同,语义成分相同,但由于各自的视点不同、新旧信息不同,表达的侧重点、语用目的、语用效果都相应不同。
  (二)静态存在句中名词性成分的指称特征
  指称特征是句子中名词性成分的特征,在存在句中空间主语和存在宾语就是名词性成分。静态存在句中,空间主语的指称对象是某(些)空间,存在宾语的指称对象是某(些)实体。按照王红旗(2004)的系统,它们处在主宾语位置上,其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以此,应该是显指成分。说话人通过空间主语来给存现宾语定位或定向,空间主语所指的空间是说话人估计受话人能识别的,因此,应该是定指成分;存在宾语所指的实体是说话人估计受话人不能识别的,因此,应该是不定指成分。
  空间主语的定指性特征,在篇章中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
  (18)我抽出长刀,刀身光泽黯淡,镂刻着花卉和浅槽,刀刃并不锋利。(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镂刻着花卉和浅槽”前面没有出现空间主语,但是从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所陈述的话题恰恰是前面句子的“刀身”,这种现象吴卸耀(2006)称为“零形式回指”。存在句处在下文中,说话人采用零形式空间主语回指临近的上文中出现的地点。又如:
  (19)“怎么啦?”回到原桌,董延平面前摆着吃得光光的碗盘,腆着肚子抽着烟问我。(王朔《橡皮人》)
  空间主语“董延平面前”中出现了人名。通过上文的介绍,这应该已经成了听话人或读者的背景信息。因此,这个空间主语同样有很强的定指倾向。
  赵元任(1968)指出“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存在宾语具有强烈的不定指倾向,这一看法得到了语法学家的广泛认同,同时也符合汉语句子中宾语指称的普遍特征。
  从外在形式来看,能够出现在静态存在句宾语位置的名词性成分有很多,例如:
  (20)黑地里停着两列敞车。
  (21)车旁边蹲着许多战士。
  (22)台上坐着主席团。
  (23)头里横着一张很长很长的桌案。
  (24)绿油油的麦苗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
  (25)一条石板道伸进在河里,旁边就泊着阿李的船。
  (26)右边的木板上躺着肥胖的女佣张嫂。
  这种名词性成分除了“主席团”之外,前面一般都会带有各种形式的定语,象数量定语“两列”“许多”;描写性定语“很长很长的”“亮晶晶的”“肥胖的”;领属性定语“阿李的”。这也使得“着”字句中的宾语的不定指性受到了影响。按照陈平的看法,带指量定语的、领属定语的名词性成分是定指形式;带描写性定语的,定指性有强弱的区分;带数量定语的和光杆形式则是不定指的。
  从我们接触的语料来看,这类存在宾语前面的定语以数量短语居多。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借用一个相关的统计,吴卸耀曾对王朔的小说,总共143.7万字进行了统计,共发现动词谓语句的存现句1649条,各类宾语的分布情况如下:
  


  从统计频率来看,带数量定语的频率最高,约占总数的45%,带领属性定语和带指量定语的用例很少,各约占6%和3%。这虽然不是针对静态存在句的统计,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这种宾语有很强的不定指倾向。
  (三)静态存在句中的预设和焦点
  在汉语中,自然焦点一般位于句子末尾的词语上,人们常称为尾焦原则。也就是说,句子尾部是被强调和凸显的成分,是焦点。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考察,一般说来,发话人传递信息倾向于由近及远,由已知、稳定的旧信息到未知、多变的新信息,表现在语言的线性序列上就是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信息内容越新就越容易引起注意,也就越容易成为句子的焦点。这在“着”字句与它的变换句式对比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
  (27)墙上挂着一幅画
  (28)一幅画挂在墙上
  (29)一幅画在墙上挂着
  三句的真值意义相同,但由于发话人的主观态度不同,信息的安排策略也就不一样,发话人把要突出的部分放在句末,使之占据焦点的位置,以此来突出强调的新信息,例(27)突出“一幅画”、例(28)突出“在墙上”、例(29)突出“挂着”。
  根据尾焦原则,“着”字句的宾语作为自然焦点,实际上是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由这个存在宾语引出信息以后,下文就可以以此为对象进一步进行描写和叙述。例如:
  (30)楼下树旁停着一辆后开门的北京吉普,这辆车在这儿停了很久了,车里有人吸烟,时而亮起一颗红红的烟头。尽管这辆车没有标志,明眼人也能认出这是辆警车。(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例(30)开头通过存在句将一个新对象“北京吉普”引进了篇章,而后,就对这辆车的状态、车里的人以及车的性质进行了描写和叙述。
  焦点的不同将带来预设的不同,我们把“着”字句与它的两种变换式作一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6.
  [2]陈庭珍.汉语中处所词做主语的存在句[J].中国语文,
  1957,(8).
  [3]范方莲.存在句[J].中国语文,1963,(5).
  [4]宋玉柱.动态存在句[J].汉语学习,1982,(6).
  [5]聂文龙.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J].中国语文,1989,
  (2).
  [6]吕建军.静态存在句的语义辨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
  报,2005,(5).
  [7]王红旗.功能语法指称分类之我见[J].世界汉语教学,
  2004,(2).
  [8]任鹰.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
  世界汉语教学,2000,(1).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淑湘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 ,1979.
  (李建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用高分辨电镜可以看到强束流钇注入铝、铁注入银样品中析出的纳晶与基体之间相界清楚,界面附近原子排列连贯,没有过渡相,由于银和铁的结构特点,铁沉淀在单晶银中呈球形或棒形,并有
在碳酸氢钠催化条件下,用一步法以苯并三唑,甲醛,盐酸羟胺为原料,合成了N,N-双-(苯并三唑基甲基)羟胺(A),(A)或N,N-双-(苯并咪唑基甲基)羟胺(B)与苯乙酮,对位取代苯乙酮在氯化氢无乙醇溶液中发生酮交换发生
以4-氟-7-硝基-2,1,3-苯并氧杂恶二唑(NBD-F)为衍生化试剂,建立了食品中5种痕量生物胺(色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精胺)的毛细管电色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CEC-LIF)分析方法.采用50
摘要 目的:观察养心氏片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养心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养心氏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氏片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的心电图、心功能分级及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养心氏组较对照组的心电图ST段回升明显( P <0.05),心功能分级提高( P <0.05),睡眠时间延长( P <0.05),提示有意义
精准医疗急需更加精确、灵敏、方便快捷的核酸定量方法.设计开发了一种结合双荧光等温扩增的高密度皮升级核酸定量微流控芯片.芯片采用多层软光刻技术制成,有3个反应通道,每
目的:调查北京市丰台区部分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血脂控制达标情况及用药现状,探讨分析血脂达标人群与不达标人群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法新社巴黎10月10日电】科学家发现了可以称之为语言进化规律的东西:一个词使用得越多,它随着时间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他们的研究表明,就像基因一样,词语也经受着适者生存的残酷压力,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重要的词会发生变化。  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适用于四种相去甚远的印欧语言。如果它也适用于其它语言的话,那么在我们认识人类特有属性之一的道路上,它就将成为一块里程碑。  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像,这一新
自2017年起,《色谱》被Clarivate Analytics(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可检索《色谱
摘要 目的:探讨健脾生血顆粒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到我院儿保门诊就诊的根据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诊断为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患儿219例,随机分为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11例,使用健脾生血颗粒治疗,对照组108例,使用多维铁口服液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76,P<0.05),胃肠道不良反应小
目的:分析加减小青龙汤对老年外寒内饮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海南省中医院收治的老年外寒内饮型支气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