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的需求,就必须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而从有数据可查的历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2003年83%,2005年72.6%,2007年87.5%,2008年86%,2009年87%。2010年高校630万人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就业状况值得关注。
1 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受制于经济环境、体制转型、学科结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高校教育结构趋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学科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占有一定比例。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教学改革,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适量地开设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课程;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满足知识增长、学科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新要求,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5]
“以教改促就业,以就业促教改”,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工作则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做好统计并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改革,进行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
2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以往相比从服务理念、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服务内容的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作用于高校教学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协调机制还未建立
在大多数高校都成立有专门就业部门,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主抓,隶属学生工作处管理,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院系部成立就业工作组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分管,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学生就业工作。行政性强,与教学部门联合比较少,工作中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性。
2.2 过分重视“就业率”
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偏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这一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内容单一,“就业率、待就业率”仅能反映大学生就业、待就业的数量,无法反应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过分注重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追求高就业率,助长高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缺乏有效跟踪反馈服务
各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三方满意度”调查即毕业生自己就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基本上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问卷调查回收的时间非常短,回收率非常低,而这一段时间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不一定完成就业,而且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见习一段时间,属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考察、了解期,另外大部分家长特别是外地家长对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可见,目前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不了大学生就业状况,很难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起到决策依据作用。
3 探索有效促进教改途径
3.1 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创新,由学校领导建立协调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分管教学主任联合起来,齐抓共管,建立一个合理的协调机制。
3.2 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
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的需求,就必须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闫海宗】。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多纬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显得十分紧迫。
大学生就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而且为各学校在政府和社会评价下合理定位就业面向、调整学科专业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本校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依据。建立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评价工作的核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建立相应模型,提高评价效果和水平,而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为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设置提供依据。
3.3 注重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进反馈服务
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踪调查,避免就业评价的“时间局限性”。将后续毕业生就业状况工作确定为毕业后若干时间,比如毕业当年的9月份、12月底,次年的7月、12月等。为了提高毕业生跟踪调查效果,必须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进行改革,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专门调查,反映多元化的调查价值取向。收集并整理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一方面减少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更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工作稳定或变更,从而促进学校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变化。
3.4 在教学中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
高校在教学中重视企业需求,邀请行业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毕业生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毕业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同时高校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并实时进行就业指导。
社会不但需要高层次的学术人才,而且还需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高校必需切实加快教学改革,使广大的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职业的技能,形成就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闫海波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J],2009(12).
[2] 沈延兵等.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5(1).
[3] 龚跃华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需求及培养调查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9(12).
[4] 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高教探索[J],2008(6).
[5] 杜海玲.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2008(14).
[6] 孔波.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理的思考.科技创业[J],,2009(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2004年增加到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2009年611万,而从有数据可查的历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2003年83%,2005年72.6%,2007年87.5%,2008年86%,2009年87%。2010年高校630万人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重大挑战,就业状况值得关注。
1 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受制于经济环境、体制转型、学科结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高校教育结构趋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学科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无法满足岗位要求占有一定比例。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有效地教学改革,面对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适度、适量地开设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课程;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聘请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大学课堂,满足知识增长、学科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新要求,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5]
“以教改促就业,以就业促教改”,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就业工作则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做好统计并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改革,进行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
2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以往相比从服务理念、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服务内容的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作用于高校教学改革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协调机制还未建立
在大多数高校都成立有专门就业部门,一般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主抓,隶属学生工作处管理,负责全校学生的就业工作;院系部成立就业工作组由党支部书记、辅导员分管,具体负责本院系的学生就业工作。行政性强,与教学部门联合比较少,工作中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高校教学改革取得实效性。
2.2 过分重视“就业率”
大多数高校就业工作偏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这一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内容单一,“就业率、待就业率”仅能反映大学生就业、待就业的数量,无法反应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不出大学生就业质量。过分注重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追求高就业率,助长高校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2.3 缺乏有效跟踪反馈服务
各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三方满意度”调查即毕业生自己就业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基本上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问卷调查回收的时间非常短,回收率非常低,而这一段时间大学生刚走出校门不一定完成就业,而且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见习一段时间,属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相互考察、了解期,另外大部分家长特别是外地家长对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可见,目前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不了大学生就业状况,很难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起到决策依据作用。
3 探索有效促进教改途径
3.1 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制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创新,由学校领导建立协调小组,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分管教学主任联合起来,齐抓共管,建立一个合理的协调机制。
3.2 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
高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企业的需求,就必须掌握大经济环境下的就业动态,包括各个行业发展、各种专业岗位、各个年龄层次、各种学历层次等供需情况,并能预测出某一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大学生提供具体的信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实用而且完善的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体系【闫海宗】。因此高校就业工作建立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体系,多纬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显得十分紧迫。
大学生就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而且为各学校在政府和社会评价下合理定位就业面向、调整学科专业机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本校高等教育创新提供依据。建立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就业评价工作的核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建立相应模型,提高评价效果和水平,而且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水平,为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设置提供依据。
3.3 注重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进反馈服务
定期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续跟踪调查,避免就业评价的“时间局限性”。将后续毕业生就业状况工作确定为毕业后若干时间,比如毕业当年的9月份、12月底,次年的7月、12月等。为了提高毕业生跟踪调查效果,必须对毕业生跟踪调查进行改革,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专门调查,反映多元化的调查价值取向。收集并整理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教育方式和学生能力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核查工作一方面减少统计初次就业率产生的误差,更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考察工作稳定或变更,从而促进学校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变化。
3.4 在教学中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
高校在教学中重视企业需求,邀请行业知名人士参与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毕业生培育计划,由学校出资,或者由企业出资,派毕业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同时高校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编写新教材或讲义,并按照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就业素质要求、学历层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并实时进行就业指导。
社会不但需要高层次的学术人才,而且还需要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高校必需切实加快教学改革,使广大的毕业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职业的技能,形成就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闫海波等.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江苏工业学院学报[J],2009(12).
[2] 沈延兵等.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5(1).
[3] 龚跃华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需求及培养调查与分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9(12).
[4] 谢维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高教探索[J],2008(6).
[5] 杜海玲.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2008(14).
[6] 孔波.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理的思考.科技创业[J],,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