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悲伤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l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月前,年仅17岁的少女AnnaSvidersky倒在她打工的麦当劳店里。确切地说,她还有6天就过18岁生日;她是“来自俄罗斯的外国人”;她被一个精神病人用刀刺死。
  在Anna的myspace上,人们可以看到她的生活,一个典型的美国女孩的生活。但是,她的myspace不会写下4月20日的那一幕悲剧。记录她喜怒哀乐的博客,在4月20日这一天戛然而止。
  花季少女的枉死,让她的朋友和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她的朋友在网上发起了纪念活动,发布图片、音像、文章等。互联网再次显示了巨大的威力,Anna之死在网上的受关注程度超乎想象。一首献给她的歌,被点击已经超过百万次。
  在网上,陌生人知道Anna上班前对妈妈说:“我坐公共汽车去,不用替我担心”;知道她躺在血泊中,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我的家人,我爱他们,一切都会没事的。”大家知道她妈妈已经为她买好了生日礼物,还知道,她在剪发之后,会确保头发捐给慈善机构,给那些因为治疗而失去头发的癌症患者做假发,而在去年,她还通过天主教儿童基金给一个越南女孩每月捐24美元。
  我是因为《卫报》的文章知道Anna的事的,显然她的死正从互联网向平面媒体扩散,这会使更多的人加入网上纪念活动。
  但是,正如《卫报》文章所说,我们会真的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悲剧而感到悲伤吗?实际上,Anna之死与诸多悲剧有什么不同呢?不说非洲因为饥饿而早夭的孩子,不说伊拉克在爆炸声中尸首异处的平民,也不说我老家那些因为没钱而放弃生命的农民,哪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不是让其亲人和朋友伤心落泪呢?
  一个参与纪念的人写到,“尽管我们每天都听到谋杀,当通过myspace了解后,似乎显得严重些”。也有是真的触动了,“看到所有她的事情,我真觉得伤心,我和朋友们都哭了”。
  专家的研究说,为陌生人而感到悲伤时,我们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并且我们会把这种情绪与一些知名的面孔或事件联系起来,比如黛安娜王妃之死,比如Anna之死——她已经通过互联网被“知名”了。
  不过,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涌入,让Anna的朋友感到愤怒。她的朋友Shona说:“我不需要更多的同情,我需要你回来。”另一个朋友sage则因为太多留言的第一句话是“我不认识你,但……”而感到愤怒。
  但是,一切已经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了。加入这一互联网“狂悲”的,已经有了诸如赌博公司之类的企业;而那些献给Anna的网页、歌曲等,某种程度上变异成一场竞赛——比谁的献辞更动人,比谁的情绪更忧伤,比谁的点击率更高。
  《卫报》的文章说,悲伤、同情、窥阴癖的混合物正以疯狂速度滚雪球。
  的确,每个人都只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而喜与悲,可怜的Anna以她的死成为新的“药引子”,她的故事成为最流行的消费品。
  当然,写完这个博客,我完成了自己的消费。
其他文献
软件定义网络将传统封闭的网络体系解耦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实现网络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其突出特点是开放性和可编程性。本文重点研究SDN网络的安全特性,首先讨论
编程中会遇到大量为常量、变量、对象命名的工作,命名称为标识符,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编程教材在介绍标识符命名时一律默认用的是英文,网上很多人说标识符只能使用英文字符。虽
摘 要: 当今社会对农科人才的要求愈加严格,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农科大学生由于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不足导致综合素质偏低,在就业过程中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出现较严重的供需矛盾。高校在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开展有内涵有特色的专业文化活动,能够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塑造学生的专业理想,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  关键词: 专业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