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世界总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中得以前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创新,创新的核心在思维,思维的核心在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宏伟目标,这必然引发教育教学的创新行动,这种行动与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紧密相关。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有问”
教师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有"问"的可能。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首先是看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学生课堂活动时间必须保证不少于总时间的二分之一,或多达三分之二,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质疑、释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建质疑释疑的空间。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内都有阐述自己观点和看法、表达疑难和困惑的机会,通过相互间质疑、解疑,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更大范围的小组间的质疑、解疑,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同时也使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再次,还必须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对象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找准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生产、生活的政治学习中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不断地从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大的课堂教学观,拓宽学生提问的空间。首先,对学生实行“四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让学生尽情地想、大胆地看、自由地说、好奇地问。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其次,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课前,可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中,让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在倾听中质疑,在感悟中质疑。课后,让学生在练习中质疑,在总结中质疑。
二、要培养学生“敢问”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才能使学生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才能使学生解放思想、无所顾忌地去想、去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问题,应采取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提问题或出现错误,教师不能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闪光点;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或复杂、重要或次要,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一旦体会到学习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的问题追求。久而久之,有疑则问就成为学生一种自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想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政治教师要注意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形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以引起新的问题与原有自身认知基础之间激烈的矛盾。有了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即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进行反省性的探索。在这一状况下,学生的智力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并促使他们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思考,兴致勃勃的钻研,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要培养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可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问,也就是说缺少发现问题的方法。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其次,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爱因斯坦),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质疑,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第三,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往往不得要领,有时片言只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勤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五、要督促学生“勤问”
一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喜欢问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布置作业的形式,逼学生问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预习中问问题,在这一环节里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本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写到作业本上,问题的数量没有上限,但不能少于三个。然后交给我。我对于学生问的问题,不予解答,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仅仅起到一个外力逼迫的作用。(2)课后问问题,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听完一节课后,把自己在听课中产生的问题与自己在预习中感到疑惑的问题相比照,要求学生对课前所提问题自行解决,而且,我要求学生必须产生新问题,数量不少于三个。这样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解答的过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基本过程。还是没有上限,但不得少于三个。(3)周末汇集问题。一个周的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把本周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对问题进行反思。我通过逼的方法,克服学生懒于问问题的惰性,以此促使学生去“问”,慢慢地“会问”“善问”而养成喜欢“问”的习惯。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在思考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准备一本问题本,自己设计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健全,使每个学生得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
一、要培养学生“有问”
教师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有"问"的可能。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首先是看学生课堂自主活动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维的时间,学生课堂活动时间必须保证不少于总时间的二分之一,或多达三分之二,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辩论、质疑、释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白”,让学生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考。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全方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创建质疑释疑的空间。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内都有阐述自己观点和看法、表达疑难和困惑的机会,通过相互间质疑、解疑,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更大范围的小组间的质疑、解疑,真正使“不同的人在政治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同时也使问题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再次,还必须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问题可想,有对象可说。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找准问题的“原型”,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从生产、生活的政治学习中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不断地从新的问题情境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规律。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师应该树立一种大的课堂教学观,拓宽学生提问的空间。首先,对学生实行“四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时间、解放空间。让学生尽情地想、大胆地看、自由地说、好奇地问。教师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其次,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随时都可以提问。课前,可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课中,让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在倾听中质疑,在感悟中质疑。课后,让学生在练习中质疑,在总结中质疑。
二、要培养学生“敢问”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与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师生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关系,才能使学生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才能使学生解放思想、无所顾忌地去想、去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问题,应采取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提问题或出现错误,教师不能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闪光点;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或复杂、重要或次要,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一旦体会到学习的甜头和成功的喜悦,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的问题追求。久而久之,有疑则问就成为学生一种自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要培养学生“想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政治教师要注意通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形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以引起新的问题与原有自身认知基础之间激烈的矛盾。有了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即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进行反省性的探索。在这一状况下,学生的智力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追求真理的愿望,并促使他们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思考,兴致勃勃的钻研,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要培养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可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实中,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问,也就是说缺少发现问题的方法。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其次,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爱因斯坦),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质疑,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第三,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往往不得要领,有时片言只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勤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五、要督促学生“勤问”
一些学生比较懒惰,不喜欢问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布置作业的形式,逼学生问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预习中问问题,在这一环节里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本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写到作业本上,问题的数量没有上限,但不能少于三个。然后交给我。我对于学生问的问题,不予解答,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仅仅起到一个外力逼迫的作用。(2)课后问问题,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在听完一节课后,把自己在听课中产生的问题与自己在预习中感到疑惑的问题相比照,要求学生对课前所提问题自行解决,而且,我要求学生必须产生新问题,数量不少于三个。这样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解答的过程,完成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基本过程。还是没有上限,但不得少于三个。(3)周末汇集问题。一个周的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把本周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对问题进行反思。我通过逼的方法,克服学生懒于问问题的惰性,以此促使学生去“问”,慢慢地“会问”“善问”而养成喜欢“问”的习惯。这样的做法,使学生在思考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和难点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问题。一段时间的实践下来,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准备一本问题本,自己设计问题,上课时带着问题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总之,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健全,使每个学生得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