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好多教育刊物上刊登了专家名流撰写的关于语文课要倡简的文章,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拜读类文,我怦然心动,感到课改的劲风带来了丝丝清爽,让多彩的语文、迷茫的课堂回归了本位,找回了自我。是的,一如当年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一样,“质疑探究”、“生成预设”、“对话感悟”等时尚而又经典的字眼相继挂过嘴边,践行于课堂。一时间,语文课要承载太多的使命,变得头绪多了,复杂难上了,现在看来,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我想 ,语文课的倡简就像政府的倡廉一样,一定会顺“师”心,合“生”意,因为语文的真,说到底,就是“简简单单”四个字。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仅从三个方面浅谈语文课的倡简、归真,与同行们共飨。
一、语文味浓一些,“杂质”少一点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就应该简简单单。但近年来,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为追求那些时尚字眼,体现课改新理念,误把语文课上成了虚化的“感悟课”、热闹的“读书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语文课有偏离自己轨道的倾向,语文味被冲淡了,眼下的语文课似乎变得越来越繁复了,繁复到已经有些不像语文课了,特别是一些教学公开课,已经演变成师生共同演戏的表演课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语文课正本清源,变得简单一些了!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三味”语文,可以说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有“语文味”。是的,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味,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课更要上出“语文味”来。
1.读书应占据课堂的主角
阅读课的基调应该是读。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可读性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潜心地品一品,不是遗憾,而是造罪。因为读书能让学生识字说话,读书能让学生受启悟理,读书能让学生高兴快乐。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就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课,我扎扎实实引导学生读了两节课的书。
2.识字写字必须在课堂上落实
提到识字与写字,有两个问题一直想探个究竟。一是阅读课上为什么很少有老师指导学生写字?二是为什么公开课上很少看到默字教字的教学过程?与同行们交流这些问题时,有的认为识字还可以,课上指导写字太费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只能“突”一下就过去。
3.让学生养成圈点批注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二、练笔多一些,品析少一点
这里的练笔指的是课堂上进行的写话随笔。好多语文教师在课上是舍不得这个时间的,原因是占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进度。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很赋实效的方法。既可以有写在课始的预习收获,也可以有写在课尾的感言仿作。在语文课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良好实践和综合体现。窦桂梅老师的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的语文课也会让学生进行十分钟左右的写话练笔。有人说学生怕写作,但我说并不怕练笔。因为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优美恬静的散文、古诗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意境,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下自己的感言和体验;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改写,或扩写;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引导学生仿段创作。会写的多写几句,在课上读一读,不会写的就少写几句,在课上听一听。几段话,几句话,既不感到累,又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词句段篇得到了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兴趣大有帮助。
三、感悟实一些,放纵少一点
1.尴尬在感悟的课堂上
来看2个教例
⑴2007年2月,我在上《二泉映月》一课(备课组有4位老师在听我课),当读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理解“对命运的抗争”,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一片茫然。我又问:“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学生又读了一遍,我又问:“读出什么了?”还是没人举手。我只好点名问班上公认的小才子——花旺旺同学:“你也感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吗?”孩子挠挠头,红着脸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没读出什么,就知道乐曲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充满了无限向往。”“对,还有吗?”但回答我的是面面相觑。
⑵《辽宁教育》2008年第五期:一位教师执教《云房子》,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云房子的各种形状,引发学生想象:“云房子里还有什么样的呀?”一个把手举到老师鼻子底下的小朋友抢着说:“有的云房子像我们的大教室。”老师高兴地摸着他的头:“你真聪明,小朋友向他学习呦!”“有的像我们的大课桌”立即有小朋友“向他学习”。老师点点头说:“好,还有吗?”孩子们的小眼睛在教室内四处搜寻,不时有新的发现 :“有的像大黑板,”“有的像电视机。”……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现什么,老师只好赶紧刹车:“你们说,云房子的形状多不多?”“多!”学生齐唰刷地回答。
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区别于其他学科,“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注重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以上两例,我认为所谓的“感悟”很虚,例1是老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不论语句特点,把“读出了什么”当成了感悟文本的“万能钥匙”;例2是学生想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不敢否定不敢讲,一律报以笑容和掌声(其实心里也是苦不堪言)。说到底,是为了感悟而感悟,为了“多元”而“撒手”,感悟是在跟着感觉走。这些肤浅虚假的感悟该简略了。
作者单位: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仅从三个方面浅谈语文课的倡简、归真,与同行们共飨。
一、语文味浓一些,“杂质”少一点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就应该简简单单。但近年来,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的正确认识,为追求那些时尚字眼,体现课改新理念,误把语文课上成了虚化的“感悟课”、热闹的“读书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语文课有偏离自己轨道的倾向,语文味被冲淡了,眼下的语文课似乎变得越来越繁复了,繁复到已经有些不像语文课了,特别是一些教学公开课,已经演变成师生共同演戏的表演课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让语文课正本清源,变得简单一些了!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的“三味”语文,可以说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有“语文味”。是的,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本味,尤其是小学阶段,语文课更要上出“语文味”来。
1.读书应占据课堂的主角
阅读课的基调应该是读。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可读性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一读,潜心地品一品,不是遗憾,而是造罪。因为读书能让学生识字说话,读书能让学生受启悟理,读书能让学生高兴快乐。我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就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一课,我扎扎实实引导学生读了两节课的书。
2.识字写字必须在课堂上落实
提到识字与写字,有两个问题一直想探个究竟。一是阅读课上为什么很少有老师指导学生写字?二是为什么公开课上很少看到默字教字的教学过程?与同行们交流这些问题时,有的认为识字还可以,课上指导写字太费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只能“突”一下就过去。
3.让学生养成圈点批注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二、练笔多一些,品析少一点
这里的练笔指的是课堂上进行的写话随笔。好多语文教师在课上是舍不得这个时间的,原因是占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进度。读写结合、随文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很赋实效的方法。既可以有写在课始的预习收获,也可以有写在课尾的感言仿作。在语文课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良好实践和综合体现。窦桂梅老师的课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的语文课也会让学生进行十分钟左右的写话练笔。有人说学生怕写作,但我说并不怕练笔。因为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情动而辞发:优美恬静的散文、古诗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意境,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下自己的感言和体验;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改写,或扩写;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引导学生仿段创作。会写的多写几句,在课上读一读,不会写的就少写几句,在课上听一听。几段话,几句话,既不感到累,又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词句段篇得到了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兴趣大有帮助。
三、感悟实一些,放纵少一点
1.尴尬在感悟的课堂上
来看2个教例
⑴2007年2月,我在上《二泉映月》一课(备课组有4位老师在听我课),当读到“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这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理解“对命运的抗争”,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一片茫然。我又问:“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学生又读了一遍,我又问:“读出什么了?”还是没人举手。我只好点名问班上公认的小才子——花旺旺同学:“你也感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吗?”孩子挠挠头,红着脸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没读出什么,就知道乐曲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充满了无限向往。”“对,还有吗?”但回答我的是面面相觑。
⑵《辽宁教育》2008年第五期:一位教师执教《云房子》,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云房子的各种形状,引发学生想象:“云房子里还有什么样的呀?”一个把手举到老师鼻子底下的小朋友抢着说:“有的云房子像我们的大教室。”老师高兴地摸着他的头:“你真聪明,小朋友向他学习呦!”“有的像我们的大课桌”立即有小朋友“向他学习”。老师点点头说:“好,还有吗?”孩子们的小眼睛在教室内四处搜寻,不时有新的发现 :“有的像大黑板,”“有的像电视机。”……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现什么,老师只好赶紧刹车:“你们说,云房子的形状多不多?”“多!”学生齐唰刷地回答。
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区别于其他学科,“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该注重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以上两例,我认为所谓的“感悟”很虚,例1是老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不论语句特点,把“读出了什么”当成了感悟文本的“万能钥匙”;例2是学生想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不敢否定不敢讲,一律报以笑容和掌声(其实心里也是苦不堪言)。说到底,是为了感悟而感悟,为了“多元”而“撒手”,感悟是在跟着感觉走。这些肤浅虚假的感悟该简略了。
作者单位:泗阳双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