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之一,多年来久唱不衰,一度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革命伟人毛泽东就曾两次领唱这首歌。近年来,随着一些档案的陆续解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创作过程已渐为人知。然而,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的诞生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34年,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下,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受到严重摧残,民穷财尽,孤军奋战的红二十五军生存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严峻形势下,程子华送来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立即准备进行战略转移;寻求在具备相关条件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以减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同时也使主力红军得到发展,留下的部分武装能够长期坚持,也能够保存老根据地;程子华留红二十五军工作。
著名党史学者卢振国在《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中写道:程子华由中央苏区来到鄂东北道委驻地后,就跟郑位三以及程坦、刘华清等人住在一起,先后约有四五十天。“当时他们都在一口锅里搅稀稠,把南瓜叶子当饭吃,生活十分艰苦。苦是很苦,但他们却严守群众纪律。”在程子华谆谆教诲下,程坦已经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课题。有一次,在给独立团指战员讲政治课时,程坦就讲到不但不能拿工农的一点吃的,还必须勒紧裤带喝稀的,“好节省一把粮食,拿去优待红军家属”。
程坦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红军才子,他原名程宗寿,190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箭场河乡红显边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曾参加了著名的黄(安)麻(城)武装起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程坦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时,因为身患重病半路上掉了队,但又很快返回苏区,后到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工作。是年11月底,游击总司令吴焕先就任红二十五军军长,遂由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兼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程坦转任中共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继续写道: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里,程坦出于秘书长的政治责任感,他在跟程子华作过几次交谈后,渐渐萌生了将“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创作成歌曲的想法。
之后,在刘华清等人的帮助下,程坦即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仿照《土地革命歌》的歌词写法,以9个字排列成句,编成通俗而又押韵的歌词,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之后拿到独立团教唱。对于这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歌曲最初的歌词内容,刘华清还记得开头的两句:“红色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只可惜的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鄂东北道委机关和独立团,全部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团的建制也被编散”。因此,最早从该团唱起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没有能够广泛传唱开来。
1934年11月16日,遵照周恩来指示,红二十五军近三千名指战员,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目标是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和豫西的伏牛山区。12月4日,红军从栾川叫河进入卢氏县境汤河一带,准备取道五里川进入陕南。
卢氏位于豫西边陲,地处河南、陕西两省交界,据史料记载,1923年8月至1924年4月的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卢氏农民就曾先后三次围城,并最终驱走残暴的陕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红二十五军到达这一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地区后,经过先头部队的侦察,于横涧山区找到了一个去青山街赶集的货郎陈廷贤。在陈廷贤带领下,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掉头北上,于12月8日凌晨出发,经姬家岭到达香子坪、大石河,然后转向西北方向,沿着深山峡谷的隐蔽小道行进在官坡稍作休整,便直奔“铁锁关”下的重镇兰草。此后,红军主力在兰草一带宿营,军部驻扎在兰草学校院内。
据《三门峡日报》所刊之《兰草小镇》一文记载,当时红二十五军经过千余里的转战,虽然走时整齐划一,但由于多次战斗和沿途行军,部队纪律涣散,尤其是沿途征招的新兵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其中有靠“吃粮”混日子的无业游民,还有个别吸食大烟的“刀会”丁勇和那些“反动习气”浓厚的原国民党士兵,违反群众纪律和战场纪律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抢夺老百姓物品的情况。一次,有位战士就因为抢夺群众物品被告到军首长那儿,部队决定按照纪律将其处决。这件事在部队引起了震动,也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震动。正是基于此,红军在兰草驻军休整期间,还开展了“三整”、“三查”运动。三整是: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三查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
在此期间,政治部秘书长程坦与宣传科长刘华清商量后认为,强调纪律是当前首要任务。为配合纪律教育,程坦还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书写了一遍,要求下边贯彻执行。但程坦意识到,光让大家背诵效果不见得很好,尤其是部队中大多数战士不识字,记起来也困难。经过仔细斟酌,程坦将他在鄂东北道委独立团教唱过的那支《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又一次进行了改写,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进行哼唱。刘华清看着这首歌,先和程坦合拍并唱,并对个别调子做出修改,便拿到部队中教唱。歌曲诞生后,刘华清还“刻过蜡板,印过歌片,也教部队唱过。”就这样,豫西县城卢氏,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了《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的诞生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程坦选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是一个较早的文本。有学者曾撰文记述,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不久,为了贯彻“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毛泽东即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一切行动听指挥;六项注意为:上门板,捆禾草,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0年5月后,毛泽东和朱德又增加“不得胡乱屙屎”、“不搜敌兵腰包”两项,将原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1年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逐渐成为全军和一切地方武装的纪律,但其措辞并未完全统一。如“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湘鄂赣地区已排在“三大纪律”之首,“八项注意”的第七项改为“不调戏妇女”;第八项“不搜敌兵腰包”在一些部队则换成了“洗澡避女人”。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0月1日、25日,红十五军团还先后于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取得俘敌3800余名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部队中也补充了一批东北军士兵。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红军纪律教育的问题,又一次提到了日程。《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当时为教育部队,程坦把郑位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在长征入陕之初写的《什么是红军》的油印传单,叫刘华清重新刻印出来,发至连队当作教材。“传单只有400来字,明确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纪律,只要当众念上几遍,即可记住,然后结合斗争实践加以领会”。与此同时,中央红军派贾拓夫等先遣人员还到达红十五军团驻地道佐铺,及时送来中央红军《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和《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
卢振国在《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中如此记述:这一内容完整、文字准确、条款分明的“布告”,对于程坦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就“布告”内容而言,都是他所熟悉的,但却别有一番感受。他最初在鄂东北编写歌词时,没有这样的“布告”为依据,程子华“传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只是根据记忆所及。现时看到了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布告”,当然是最准确最可靠最权威的依据,是“及时雨”也是“一把火”啊!“当天晚上,程坦激动得睡不着觉。睡下后又爬起来,就地围着一盆木炭火,摊开几页纸,伏在膝盖上重新编写起来”。最终,程坦严格按照“布告”的内容,“并结合原来所编写的歌词,逐条逐句地加以斟酌,最终修改成一首崭新而又完整的歌。他连夜重新编写出来,第二天早晨就送给军团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郭述申事后曾回忆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程坦同志编写的……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先遣队带来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他(程坦—编者注)为了用革命军队的纪律教育广大指战员,特别是对刚补入部队的一批新士兵,便依照布告内容,逐条编写成歌词。在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的协助下,把歌词填入原来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中。他们送给我看时,我让他们在军团政治部编印的《红旗报》上予以刊登。”
据学者李友唐在《继承革命传统 军歌代代相传——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诞生及发展历史》文中所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又发生较大变化。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22日致电各战区领导人,要求就现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刘伯承、邓小平在回电中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基本思想不应再改变,因为它与我军打仗、生产(或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是相适应的,只是文字上有些不同。”毛泽东遂吸取全军智慧,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了修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其“三大纪律”为:(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
也正因为如此,诞生于山城卢氏的《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与时俱进地不断得到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还于1950年和1957年两次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进行修改。197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重新刊登了《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报”评论员还发表了《唱好两首革命歌曲》的评论。同年第12期《红旗》杂志也刊登了这两首革命歌曲,并发表“短评”:《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重要教材》。
革命伟人毛泽东也曾两次领唱这首诞生于卢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据记载,在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期间,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期间,就曾反复强调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并且多次与南巡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时毛泽东说:“你们不光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还要讲解,还要按照它去做。”同时,他还逐句讲解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强调部队在整风中要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和军阀作风。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还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这是他一生中曾两次领唱的唯一的一首歌。
不得不说的是,创作这首歌曲的程坦,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回到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此后,程坦历任豫鄂边区特委书记、鄂豫区党委组织部长等职,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革命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监察部、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内务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等职,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12月26日逝世于北京。
1981年1月8日,程坦的追悼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李先念主持,程子华致悼词,悼词中说:“为了配合当时红军的政治纪律教育,程坦同志编作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首先刊登在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的小报上,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1989年六七月份,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每周一歌》节目中,连续播放一个星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每次播放结束时还都要介绍一遍程坦的生平及这支歌的历史。
而《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的诞生地、位于卢氏县西南部官坡镇兰草中学院内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现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三门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友唐:《继承革命传统,军歌代代相传——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诞生及发展历史》,中国档案报,2010-7-30。
[2]卢振国:《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党史博览,2004,(10)。
[3]金光:《兰草小镇》,三门峡日报,2010-6-24。
[4]刘以顺:《毛泽东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诞生和发展》,党史纵览,2007,(8)。
(本文作者:杨飞,西安工业大学教师;王成会,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级历史教师,卢氏县地方史志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作清
1934年,在国民党军队重兵围攻下,鄂豫皖苏区根据地的人力物力受到严重摧残,民穷财尽,孤军奋战的红二十五军生存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严峻形势下,程子华送来了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红二十五军立即准备进行战略转移;寻求在具备相关条件的地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以减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同时也使主力红军得到发展,留下的部分武装能够长期坚持,也能够保存老根据地;程子华留红二十五军工作。
著名党史学者卢振国在《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中写道:程子华由中央苏区来到鄂东北道委驻地后,就跟郑位三以及程坦、刘华清等人住在一起,先后约有四五十天。“当时他们都在一口锅里搅稀稠,把南瓜叶子当饭吃,生活十分艰苦。苦是很苦,但他们却严守群众纪律。”在程子华谆谆教诲下,程坦已经把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课题。有一次,在给独立团指战员讲政治课时,程坦就讲到不但不能拿工农的一点吃的,还必须勒紧裤带喝稀的,“好节省一把粮食,拿去优待红军家属”。
程坦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红军才子,他原名程宗寿,190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箭场河乡红显边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曾参加了著名的黄(安)麻(城)武装起义,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程坦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时,因为身患重病半路上掉了队,但又很快返回苏区,后到鄂东北游击总司令部工作。是年11月底,游击总司令吴焕先就任红二十五军军长,遂由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兼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程坦转任中共鄂东北道委秘书长。《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继续写道:就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里,程坦出于秘书长的政治责任感,他在跟程子华作过几次交谈后,渐渐萌生了将“三大注意八项纪律”创作成歌曲的想法。
之后,在刘华清等人的帮助下,程坦即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仿照《土地革命歌》的歌词写法,以9个字排列成句,编成通俗而又押韵的歌词,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之后拿到独立团教唱。对于这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歌曲最初的歌词内容,刘华清还记得开头的两句:“红色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的注意”。只可惜的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前,鄂东北道委机关和独立团,全部编入红二十五军,独立团的建制也被编散”。因此,最早从该团唱起的《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没有能够广泛传唱开来。
1934年11月16日,遵照周恩来指示,红二十五军近三千名指战员,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目标是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和豫西的伏牛山区。12月4日,红军从栾川叫河进入卢氏县境汤河一带,准备取道五里川进入陕南。
卢氏位于豫西边陲,地处河南、陕西两省交界,据史料记载,1923年8月至1924年4月的短短八个月时间里,卢氏农民就曾先后三次围城,并最终驱走残暴的陕军,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红二十五军到达这一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地区后,经过先头部队的侦察,于横涧山区找到了一个去青山街赶集的货郎陈廷贤。在陈廷贤带领下,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掉头北上,于12月8日凌晨出发,经姬家岭到达香子坪、大石河,然后转向西北方向,沿着深山峡谷的隐蔽小道行进在官坡稍作休整,便直奔“铁锁关”下的重镇兰草。此后,红军主力在兰草一带宿营,军部驻扎在兰草学校院内。
据《三门峡日报》所刊之《兰草小镇》一文记载,当时红二十五军经过千余里的转战,虽然走时整齐划一,但由于多次战斗和沿途行军,部队纪律涣散,尤其是沿途征招的新兵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其中有靠“吃粮”混日子的无业游民,还有个别吸食大烟的“刀会”丁勇和那些“反动习气”浓厚的原国民党士兵,违反群众纪律和战场纪律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抢夺老百姓物品的情况。一次,有位战士就因为抢夺群众物品被告到军首长那儿,部队决定按照纪律将其处决。这件事在部队引起了震动,也在当地百姓中引起了震动。正是基于此,红军在兰草驻军休整期间,还开展了“三整”、“三查”运动。三整是: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三查是: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
在此期间,政治部秘书长程坦与宣传科长刘华清商量后认为,强调纪律是当前首要任务。为配合纪律教育,程坦还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书写了一遍,要求下边贯彻执行。但程坦意识到,光让大家背诵效果不见得很好,尤其是部队中大多数战士不识字,记起来也困难。经过仔细斟酌,程坦将他在鄂东北道委独立团教唱过的那支《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又一次进行了改写,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调,进行哼唱。刘华清看着这首歌,先和程坦合拍并唱,并对个别调子做出修改,便拿到部队中教唱。歌曲诞生后,刘华清还“刻过蜡板,印过歌片,也教部队唱过。”就这样,豫西县城卢氏,因其特殊的历史机缘,成了《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的诞生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程坦选用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是一个较早的文本。有学者曾撰文记述,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不久,为了贯彻“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毛泽东即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为:不拿工人、农民、小商人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一切行动听指挥;六项注意为:上门板,捆禾草,讲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30年5月后,毛泽东和朱德又增加“不得胡乱屙屎”、“不搜敌兵腰包”两项,将原来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1年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逐渐成为全军和一切地方武装的纪律,但其措辞并未完全统一。如“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湘鄂赣地区已排在“三大纪律”之首,“八项注意”的第七项改为“不调戏妇女”;第八项“不搜敌兵腰包”在一些部队则换成了“洗澡避女人”。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为了统一指挥,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0月1日、25日,红十五军团还先后于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取得俘敌3800余名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部队中也补充了一批东北军士兵。因此,如何对部队进行红军纪律教育的问题,又一次提到了日程。《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当时为教育部队,程坦把郑位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在长征入陕之初写的《什么是红军》的油印传单,叫刘华清重新刻印出来,发至连队当作教材。“传单只有400来字,明确了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纪律,只要当众念上几遍,即可记住,然后结合斗争实践加以领会”。与此同时,中央红军派贾拓夫等先遣人员还到达红十五军团驻地道佐铺,及时送来中央红军《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和《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
卢振国在《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一文中如此记述:这一内容完整、文字准确、条款分明的“布告”,对于程坦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就“布告”内容而言,都是他所熟悉的,但却别有一番感受。他最初在鄂东北编写歌词时,没有这样的“布告”为依据,程子华“传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只是根据记忆所及。现时看到了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布告”,当然是最准确最可靠最权威的依据,是“及时雨”也是“一把火”啊!“当天晚上,程坦激动得睡不着觉。睡下后又爬起来,就地围着一盆木炭火,摊开几页纸,伏在膝盖上重新编写起来”。最终,程坦严格按照“布告”的内容,“并结合原来所编写的歌词,逐条逐句地加以斟酌,最终修改成一首崭新而又完整的歌。他连夜重新编写出来,第二天早晨就送给军团政治部主任郭述申……”
郭述申事后曾回忆说:“这首歌的歌词,是程坦同志编写的……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先遣队带来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他(程坦—编者注)为了用革命军队的纪律教育广大指战员,特别是对刚补入部队的一批新士兵,便依照布告内容,逐条编写成歌词。在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的协助下,把歌词填入原来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调中。他们送给我看时,我让他们在军团政治部编印的《红旗报》上予以刊登。”
据学者李友唐在《继承革命传统 军歌代代相传——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诞生及发展历史》文中所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又发生较大变化。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22日致电各战区领导人,要求就现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内容提出意见或建议。刘伯承、邓小平在回电中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基本思想不应再改变,因为它与我军打仗、生产(或筹款)、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是相适应的,只是文字上有些不同。”毛泽东遂吸取全军智慧,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进行了修改。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颁发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其“三大纪律”为:(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
也正因为如此,诞生于山城卢氏的《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与时俱进地不断得到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还于1950年和1957年两次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进行修改。197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重新刊登了《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两报”评论员还发表了《唱好两首革命歌曲》的评论。同年第12期《红旗》杂志也刊登了这两首革命歌曲,并发表“短评”:《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重要教材》。
革命伟人毛泽东也曾两次领唱这首诞生于卢氏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据记载,在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期间,毛泽东到南方巡视期间,就曾反复强调要增强团结,遵守纪律,并且多次与南巡随行人员和参加座谈的同志一起唱《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时毛泽东说:“你们不光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们还要讲解,还要按照它去做。”同时,他还逐句讲解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内容,强调部队在整风中要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和军阀作风。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时,还建议与会者共同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由他来亲自领唱。这是他一生中曾两次领唱的唯一的一首歌。
不得不说的是,创作这首歌曲的程坦,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延安回到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此后,程坦历任豫鄂边区特委书记、鄂豫区党委组织部长等职,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出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湖北革命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副校长,监察部、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内务部副部长,民政部顾问等职,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12月26日逝世于北京。
1981年1月8日,程坦的追悼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李先念主持,程子华致悼词,悼词中说:“为了配合当时红军的政治纪律教育,程坦同志编作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首先刊登在红十五军团政治部的小报上,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1989年六七月份,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每周一歌》节目中,连续播放一个星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每次播放结束时还都要介绍一遍程坦的生平及这支歌的历史。
而《三大注意八项纪律》歌的诞生地、位于卢氏县西南部官坡镇兰草中学院内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现已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三门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友唐:《继承革命传统,军歌代代相传——讲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歌诞生及发展历史》,中国档案报,2010-7-30。
[2]卢振国:《红二十五军率先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党史博览,2004,(10)。
[3]金光:《兰草小镇》,三门峡日报,2010-6-24。
[4]刘以顺:《毛泽东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的诞生和发展》,党史纵览,2007,(8)。
(本文作者:杨飞,西安工业大学教师;王成会,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高级历史教师,卢氏县地方史志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作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