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课堂“摆设”现象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县教育局坚持以“整治三类课堂,打造三效课堂”为目标,来规范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每学期,学校都会搞轰轰烈烈的教研活动,有新教师上合格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全体教师参与的赛课活动,还有坚持教师之间听随堂课,片区组织的下乡视导,推门听课等活动。从中我觉得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离我们的“三效课堂”还有一段距离,课堂中反射出很多无效的教学环节。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莫让数学课堂教学环节“变成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据平时听课过程了解的信息,谈以下看法。
  一、课前准备随意大,教案成摆设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想上好课,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很难奏效的。但目前在农村小学有极个别教师教案靠照抄,照搬目的是应付检查。因而少有顾及本班学生实际,以至练习题多是临时书写,有时全班学生在课堂上干等老师在黑板上抄写例题和习题,致使课堂内容量少,时间流失多,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的教师课堂提问因课前缺乏设计、推敲,课堂上临时想到哪里,讲到哪里,问到哪里,不少设计的问题指向不明。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问学生“长加宽是什么?”学生不明白老师目的是要导出周长的一半,而摸不着头脑,所以答不对路。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重视课前准备,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
  二、情境创设随意大,目的不明成摆设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往往能够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数学的价值。但有时情境创设不当则会起相反的效果。
  如有位新教師在上汇报课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精心制作了课件。这是他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情境:课件播放我市某公园优美的风景(用时3分钟)。师:这里的风景美吗?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学生纷纷自豪地赞美公园的风景,用时2.5分钟)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公园游玩,好吗?生:太好了。
  (课件出示)我市东城区→火车站:乘公交车要2/3小时;火车站→公园入口:坐公交车要1/2小时。师:我们从东城区到公园的路上需要多少小时呢?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在本节课中,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兴趣,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而教师却偏离了它,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致使这优美的情境也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导致了情境创设目的不明成了摆设,没有达到情境创设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随意大,“活力四射”成摆设
  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
  但我们的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活力四射”,整节课频繁提问,随意提问,而且提问过于简单或欠科学,从而出现“满堂问”的现象:“什么是不是啊?对不对?你同意吗?……”这样的问法,一节课多达几十次。这种“满堂问”的现象,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课堂展现出的是“活力四射”的课堂提问成摆设的现象。
  我们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四、探究学习随意大,无效成摆设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一些老师认为,看一节课好与不好,就看他是否有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这一效果,教师往往忽略了该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探究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富有挑战性,从而导致了探究学习成摆设、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是这样引导的:我们已经学过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呢?指名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那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接下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提示,可以用动手画,用笔描边等方法。最后学生“探究”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对于这种概念性的知识,探究是没什么意义的,是浪费教学时间的无效摆设行为。
  五、练习设计随意大,有量无质,“多练”成摆设
  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学生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但部分教师练习设计,只考虑练习数量多,练习题的选择缺乏代表性,不能保证练在关键处,针对重点处,突破难点处。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百分率的应用”时:教学完新课所剩时间无几,还设计了大量的练习:同一类的填空说百分率的意义就有5道题,还有判断题,写公式、再是解决问题同一类的也有好多道,这样练习完成,下一节都上课了。这样严重地造成了拖堂,练习机械重复的现象,学生怨声载道,当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差。这些教师忽略了“多练”不是多多的设计重复的练习,而是让学生参与练习的机会多,从而导致“多练”成摆设的现象。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正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彻底根除课堂教学环节中,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一现象,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实效、高效”的三效课堂。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
其他文献
一、自愿原则,分好小组  每个小组的人数要视本班具体人数而定,以我班为例,45人,可以分为15个小组,每个小组刚好三人,人数不宜太多,不超过五人最好,这样组长会更清楚本周轮到哪位同学交周记,不用老师亲力亲为去催交周记(周一下午交接力周记,周三或周四评讲后发下去)。学生自由组合,那小组的成员肯定都是彼此关系较好的,写作水平也大致差不多,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氛围,写作水平悬殊太大,写作水平高的孩子容易骄
期刊
一、元江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元江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距较大  少数民族学生常借助自己的民族语进行思维,思维方式具体形象。在山区居住的学生,由于交通闭塞,生活和学习环境非常艰苦,缺少五彩缤纷的现代化大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没有进过幼儿园或学前班,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都市生活的影响,学生思想单纯。因为和外面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均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目前,已由最初只重视宏观方面的研究,即简单地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来进行论述,转变到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微观的全方位分析,即从成人教育的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价等层面进行细致阐述。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衡量教育机会均等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标准:起点上的均等;教育过程上的均等;教育结果上的均等
期刊
一、课程领导诞生的背景及其涵义  20世纪至今的教育研究领域中,处处充满了教育改革的痕迹。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发展变化中,教育随时、随处发生着改变。这与在二十世纪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年代初,西方学者在学校效能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密切相关,国外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主要的启迪作用,国内课程领导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2001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办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重视靠记忆技巧获取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
期刊
一、研究背景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材料运用”“角色扮演”“同伴交往”等,教师都能从这些内容中了解幼儿的交往能力、创造能力……这无疑对教师解读幼儿有着莫大协助作用。而“观察”则是教师解读幼儿的一种最常见、简易的媒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观察对于幼儿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期刊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与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推动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而推动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接收信息、传输信息、
期刊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自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积累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日积月累好词佳句,并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使好词佳句成为学生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词典”。“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
期刊
天才是通过早期教育培养出来的,而非天生的。也许很多人会质疑此类观点。笔者此前也是竭力反对的,認为天才的造就必以一定的天赋为基础。直到近期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才彻底改变了看法,并被作者的教育观点深深折服。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早期教育培养的结果吧!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
期刊
一、统一认识,强化写字教学意识  “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活字帖”。对学生写字影响最大的是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的字。作为人师,我们要不断学习书法知识,苦练好“三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基本功。认真做到三个字。  1.学:可订些书法报刊加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努力做到写字教学时“不讲错一个字,不说一句外行话”。还应经常向身边的“书法大师”学习,请其传授书写技艺,指出自己书写中的不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