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给语文教师的启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er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在旧书店以半价淘得一本<齐白石闲章精选),置于案头,课间清闲的时候翻看数页,每一方印拓虽片言只语,却值得细细玩味。巧得很,前几曰逛书店得到一本新书——《白石老人自述》,于是那一方方印章的背景故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从“芝木匠”(齐白石原名齐纯芝,木工出身)”木人一”“木居士”,到进了“大匠之门”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我们也许可以从白石老人的自述中寻得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路数……
  
  “游于艺”: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齐白石34岁开始接触篆刻,经朋友指点发愤学刻印章,从“多磨多刻”这句话上受到启发。老人讲述客居朋友家时的境况:“我刻着印章,刻了再磨,磨了又刻,弄得我住的他家客室,四面八方,满都是泥浆。”但由于拓片不多,摸不到门径。后来朋友给了他丁龙泓、黄小松两位名家的印谱,于是对于丁黄两家的刀法,有了途轨可循。在篆刻道路上,白石老人广路走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直到70多岁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找到了自己治印的方式,乐此不疲,渐入佳境。许多名师也是在自己专业的发展道路上“为伊消得人憔悴”,爱学、会学、乐学,才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审视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不少教师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发展”的状态,校本教研、各类培训等被动应付,敷衍了事。要从这种”被发展”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锐意进取,自主发展。
  “视道如花”:从自以为“非”到自以为是
  齐白石刻印最初临摹丁黄两家,43岁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从此模仿赵之谦一体,其一变;48岁刻印的刀法又有了变化,把汉印的格局,融汇到赵之谦一体之内,印风古朴耐人寻味,其二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又为主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这“四变”体现了他的自以为“非”的品格,善于学习,从善如流,不断创新。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水平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即为教学技术的掌握,发展等级即为教学艺术的追求。由“技术”升级为“艺术”,即是教学之“道”的探寻过程,需要硬件的扩充增容,也需要软件的升级换代,这个过程需要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否定自我,善于吸收不同信息,乐于倾听不和谐的声音,这样才能弥补缺漏,增加“内存”,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也要有“自以为是”的定力,即自信力。在种种主张、种种潮流面前,能够有“我主张”“我坚持”的专业自信,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曾经灞桥风雪”:从定点钻探到厚积薄发
  
  读白石老人的印谱,即使是外行,只要你有一定的定力静观片刻,印拓与释文对照着揣摩,你就会领悟到人情物理、天机禅意——印拓红自之间透露的玄机无限。“家在清风雅雨间”,“雨”到了白石老人的刻刀下竟然“雅”起来;“一年容易入秋风”,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全然交给了“秋风”;“往事思量着”“患难见交情”“麓山红叶相思”“曾经灞桥风雪”……其间存储了老人曾经沧海的记忆信息,也让娱乐时代的我们偷得浮生片刻闲,静思默想其间的人情故事。
  白石老人的闲章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你可以当做诗句生发联想,也可以细察以刀为笔书写的雄劲浑朴。每一方印拓,都体现出国画布局的匠心独运,疏与密的对比、笔画映带与穿插,让你觉得是一幅简笔画。
  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留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固化的书本或是抽象的分数,而是潇洒灵动或缜密美观的板书,激情洋溢或充满思辨的演讲;有时候也许是一次富有情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几句慰藉的话语,或是博客空间里的’次跟帖……
  
  “有精神有事业”:做一个倾听内心的语文教师
  
  当我们的职业倦怠感日渐增强的时候,不妨看看已过古稀的老画家的内心景观——
  白石老人治印崇尚“纵横平直”,做人亦正直耿介。抗战时期,书《画不卖管家》告白,以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新中国成立后,90高龄仍然为了世界和平,作《百花与和平鸽》《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等巨幅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印文中寻找老人的精神谱系和为人之道。“寂寞之道”“淡泊宁静”“恬淡自适”,这是旧式文人的一贯风范;“何要浮名’“浮名过实“ ”谦则吉恭则寿”,这种谦恭。淡泊名利的态度今天很难见到了;“一息尚存书要读”“行之苟有恒,,自强不息”,这是一位老人的人生箴言,但认真践行又是多么的艰难。
  在如今信息芜杂、人腳躁的时代,做一个倾听内心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在繁琐的工作事务中理清头绪,腾出一些静心反思的时间;在应酬交际成为时尚的时候,能够守得住寂寞,聆听内心的声音,与书卷做伴,与写作为友。
  ’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曰提箩阿母催,学得人间夫婿步,出如茧足反如飞。”这是齐白石68岁时作<送学图)的题画诗,画中儿童一手提饭箩,一手抱书,面露困色上学去。想不到当初视读书为,苦事”的孩子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一代艺术宗师。我们在欷獻感叹的同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总会牵动全社会的神经,高考作文尤其如此。今年全国一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共出了18道作文题。命题形式灵活多样,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看国作文,不一而足,题目本身也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命题思路。本刊把目光聚焦在高考作文上,向长期关注高考、关注语文、关注作文的学者约稿,纵论高考作文命题原则和思路,有对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纵向分析,有18套题目之间的深度对比;有从高考的选拔功能立论,分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选用了24首诗歌,设计了37道题目。全面审视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命制完全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在检测考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的“初步”二字上设题。本文按考查内容分类胪列试题,每类选择一则典型题例,简要说明拟题情况,并下载题目答案,分析解答思路。因为试
2007年江苏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两篇高考作文初评分别得37分(满分60分)、20分(满分70分),终审分别得54分、64分,一时引起舆论关注。这两位考生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伯乐的青睐。据说。终审专家也是反复看了多遍(但普通阅卷者在阅卷过程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终于下定决心给了高分。  其实,说这两位考生幸运,是因为这样被终审专家发现的机会实在太少。差不多像中彩一样
编者按:目前的语文课有一个普遍毛病,就是假。往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的自我表演,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不着调的语言。往小的方面说,如让人眼花缭乱的PPT和各种声光设备,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老师堆起来的假笑。这样的语文课误国误教误人,因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呼唤“真语文课”“真语文人”“真学语文”“真爱语文”。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真语文课”?在今年5月语文出版社与《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的
朗读时除了要运用好停顿、重音、快慢、高低等基本技巧以外,还常常要用到一些特殊的发音技巧,以增强表现力。朗读中常用的特殊发音技巧有以下几种。  在朗读实践中,遇到特殊情况或表达特殊语气时,需要用类似耳语的声音。这种有意控制声门,压低声音,使声带放松,加大气流,发出气与声混、气大于声的虚音,就叫气音。气音分为纯气音和半气音,纯气音是指发音时声带完全放松,声带几乎不颤动,完全靠气流把声音托出,半气音是指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在构建“育·树”育人模式时,校园音乐剧成为实施“育美树人”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  一、校园音乐剧的多元性  音乐剧是以歌、舞、对白、舞美为重要表现手段,将文学、戏剧、诗歌、绘画等一系列元素有机结合,综合展开剧情、刻画人物、传播观念的表演艺术。  校园音乐剧属于音乐剧范畴,是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角色
加拿大教育家富兰在《教育变革新意义》一书中说:“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河北省沧州市紧紧抓住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核心主题,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以运河区为试点,立足时代特点和学校实际,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学校文化格局。如沧州市运河区新华小学的“儒雅”文
研读2009年语文版《语文》教材使用区的中考题,笔者认为,在试卷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各地命题人在新题、活题方面下了一番工夫。  一、尝试对学生的语文听说能力进行考查  例如广东省茂名市的考题。命题人在试卷Ⅰ第一题,设计了4道小题,赋分8分,在试卷Ⅱ设计了2道小题,赋分7分。  试卷Ⅰ的4道题如下:  1 听读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 星宿 神采奕奕  B 铿锵 参差 苦心孤诣
《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是爱因斯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这一年爱因斯坦57岁,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伟大物理学家。早在1921年,他就因在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爱因斯坦这一天的讲话主题与纯粹的物理学研究无关,他谈的是学校教育问题。尽管大学毕业后他曾因生存问题当过家庭教师,此后还分别
前段时间观摩了部分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中青年教师的系列“开门课”(主要指起始年级第一学月的语文课),明显地感觉到了新的教学诉求,从侧面看到了中青年骨干们教学探索的一些趋势。现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王君老师的“开门课”为例说明一下。    一、教材处理:走向筛选、整合、重组    这里的筛选、整合、重组,不仅针对同一版本、同一年级的教材,也包括不同版本、不同年级或是更为广义上的教材。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