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在旧书店以半价淘得一本<齐白石闲章精选),置于案头,课间清闲的时候翻看数页,每一方印拓虽片言只语,却值得细细玩味。巧得很,前几曰逛书店得到一本新书——《白石老人自述》,于是那一方方印章的背景故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从“芝木匠”(齐白石原名齐纯芝,木工出身)”木人一”“木居士”,到进了“大匠之门”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我们也许可以从白石老人的自述中寻得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路数……
“游于艺”: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齐白石34岁开始接触篆刻,经朋友指点发愤学刻印章,从“多磨多刻”这句话上受到启发。老人讲述客居朋友家时的境况:“我刻着印章,刻了再磨,磨了又刻,弄得我住的他家客室,四面八方,满都是泥浆。”但由于拓片不多,摸不到门径。后来朋友给了他丁龙泓、黄小松两位名家的印谱,于是对于丁黄两家的刀法,有了途轨可循。在篆刻道路上,白石老人广路走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直到70多岁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找到了自己治印的方式,乐此不疲,渐入佳境。许多名师也是在自己专业的发展道路上“为伊消得人憔悴”,爱学、会学、乐学,才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审视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不少教师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发展”的状态,校本教研、各类培训等被动应付,敷衍了事。要从这种”被发展”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锐意进取,自主发展。
“视道如花”:从自以为“非”到自以为是
齐白石刻印最初临摹丁黄两家,43岁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从此模仿赵之谦一体,其一变;48岁刻印的刀法又有了变化,把汉印的格局,融汇到赵之谦一体之内,印风古朴耐人寻味,其二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又为主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这“四变”体现了他的自以为“非”的品格,善于学习,从善如流,不断创新。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水平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即为教学技术的掌握,发展等级即为教学艺术的追求。由“技术”升级为“艺术”,即是教学之“道”的探寻过程,需要硬件的扩充增容,也需要软件的升级换代,这个过程需要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否定自我,善于吸收不同信息,乐于倾听不和谐的声音,这样才能弥补缺漏,增加“内存”,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也要有“自以为是”的定力,即自信力。在种种主张、种种潮流面前,能够有“我主张”“我坚持”的专业自信,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曾经灞桥风雪”:从定点钻探到厚积薄发
读白石老人的印谱,即使是外行,只要你有一定的定力静观片刻,印拓与释文对照着揣摩,你就会领悟到人情物理、天机禅意——印拓红自之间透露的玄机无限。“家在清风雅雨间”,“雨”到了白石老人的刻刀下竟然“雅”起来;“一年容易入秋风”,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全然交给了“秋风”;“往事思量着”“患难见交情”“麓山红叶相思”“曾经灞桥风雪”……其间存储了老人曾经沧海的记忆信息,也让娱乐时代的我们偷得浮生片刻闲,静思默想其间的人情故事。
白石老人的闲章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你可以当做诗句生发联想,也可以细察以刀为笔书写的雄劲浑朴。每一方印拓,都体现出国画布局的匠心独运,疏与密的对比、笔画映带与穿插,让你觉得是一幅简笔画。
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留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固化的书本或是抽象的分数,而是潇洒灵动或缜密美观的板书,激情洋溢或充满思辨的演讲;有时候也许是一次富有情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几句慰藉的话语,或是博客空间里的’次跟帖……
“有精神有事业”:做一个倾听内心的语文教师
当我们的职业倦怠感日渐增强的时候,不妨看看已过古稀的老画家的内心景观——
白石老人治印崇尚“纵横平直”,做人亦正直耿介。抗战时期,书《画不卖管家》告白,以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新中国成立后,90高龄仍然为了世界和平,作《百花与和平鸽》《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等巨幅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印文中寻找老人的精神谱系和为人之道。“寂寞之道”“淡泊宁静”“恬淡自适”,这是旧式文人的一贯风范;“何要浮名’“浮名过实“ ”谦则吉恭则寿”,这种谦恭。淡泊名利的态度今天很难见到了;“一息尚存书要读”“行之苟有恒,,自强不息”,这是一位老人的人生箴言,但认真践行又是多么的艰难。
在如今信息芜杂、人腳躁的时代,做一个倾听内心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在繁琐的工作事务中理清头绪,腾出一些静心反思的时间;在应酬交际成为时尚的时候,能够守得住寂寞,聆听内心的声音,与书卷做伴,与写作为友。
’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曰提箩阿母催,学得人间夫婿步,出如茧足反如飞。”这是齐白石68岁时作<送学图)的题画诗,画中儿童一手提饭箩,一手抱书,面露困色上学去。想不到当初视读书为,苦事”的孩子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一代艺术宗师。我们在欷獻感叹的同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从“芝木匠”(齐白石原名齐纯芝,木工出身)”木人一”“木居士”,到进了“大匠之门”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我们也许可以从白石老人的自述中寻得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路数……
“游于艺”: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齐白石34岁开始接触篆刻,经朋友指点发愤学刻印章,从“多磨多刻”这句话上受到启发。老人讲述客居朋友家时的境况:“我刻着印章,刻了再磨,磨了又刻,弄得我住的他家客室,四面八方,满都是泥浆。”但由于拓片不多,摸不到门径。后来朋友给了他丁龙泓、黄小松两位名家的印谱,于是对于丁黄两家的刀法,有了途轨可循。在篆刻道路上,白石老人广路走来,不断学习,不断反思,直到70多岁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齐白石找到了自己治印的方式,乐此不疲,渐入佳境。许多名师也是在自己专业的发展道路上“为伊消得人憔悴”,爱学、会学、乐学,才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审视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不少教师大多情况下处于”被发展”的状态,校本教研、各类培训等被动应付,敷衍了事。要从这种”被发展”状态中解放出来,必须锐意进取,自主发展。
“视道如花”:从自以为“非”到自以为是
齐白石刻印最初临摹丁黄两家,43岁见到赵之谦的《二金蝶堂印谱》,从此模仿赵之谦一体,其一变;48岁刻印的刀法又有了变化,把汉印的格局,融汇到赵之谦一体之内,印风古朴耐人寻味,其二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又为主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这“四变”体现了他的自以为“非”的品格,善于学习,从善如流,不断创新。
如果把教师的专业水平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即为教学技术的掌握,发展等级即为教学艺术的追求。由“技术”升级为“艺术”,即是教学之“道”的探寻过程,需要硬件的扩充增容,也需要软件的升级换代,这个过程需要自以为”非”的精神,勇于否定自我,善于吸收不同信息,乐于倾听不和谐的声音,这样才能弥补缺漏,增加“内存”,促进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同时,也要有“自以为是”的定力,即自信力。在种种主张、种种潮流面前,能够有“我主张”“我坚持”的专业自信,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曾经灞桥风雪”:从定点钻探到厚积薄发
读白石老人的印谱,即使是外行,只要你有一定的定力静观片刻,印拓与释文对照着揣摩,你就会领悟到人情物理、天机禅意——印拓红自之间透露的玄机无限。“家在清风雅雨间”,“雨”到了白石老人的刻刀下竟然“雅”起来;“一年容易入秋风”,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全然交给了“秋风”;“往事思量着”“患难见交情”“麓山红叶相思”“曾经灞桥风雪”……其间存储了老人曾经沧海的记忆信息,也让娱乐时代的我们偷得浮生片刻闲,静思默想其间的人情故事。
白石老人的闲章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你可以当做诗句生发联想,也可以细察以刀为笔书写的雄劲浑朴。每一方印拓,都体现出国画布局的匠心独运,疏与密的对比、笔画映带与穿插,让你觉得是一幅简笔画。
富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留给学生的往往不是固化的书本或是抽象的分数,而是潇洒灵动或缜密美观的板书,激情洋溢或充满思辨的演讲;有时候也许是一次富有情趣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几句慰藉的话语,或是博客空间里的’次跟帖……
“有精神有事业”:做一个倾听内心的语文教师
当我们的职业倦怠感日渐增强的时候,不妨看看已过古稀的老画家的内心景观——
白石老人治印崇尚“纵横平直”,做人亦正直耿介。抗战时期,书《画不卖管家》告白,以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新中国成立后,90高龄仍然为了世界和平,作《百花与和平鸽》《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等巨幅作品,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印文中寻找老人的精神谱系和为人之道。“寂寞之道”“淡泊宁静”“恬淡自适”,这是旧式文人的一贯风范;“何要浮名’“浮名过实“ ”谦则吉恭则寿”,这种谦恭。淡泊名利的态度今天很难见到了;“一息尚存书要读”“行之苟有恒,,自强不息”,这是一位老人的人生箴言,但认真践行又是多么的艰难。
在如今信息芜杂、人腳躁的时代,做一个倾听内心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在繁琐的工作事务中理清头绪,腾出一些静心反思的时间;在应酬交际成为时尚的时候,能够守得住寂寞,聆听内心的声音,与书卷做伴,与写作为友。
’当真苦事要儿为,日曰提箩阿母催,学得人间夫婿步,出如茧足反如飞。”这是齐白石68岁时作<送学图)的题画诗,画中儿童一手提饭箩,一手抱书,面露困色上学去。想不到当初视读书为,苦事”的孩子多年以后竟然成为一代艺术宗师。我们在欷獻感叹的同时,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