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观察紫花烧伤膏对大鼠皮瓣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72只,随机分为紫花组(外用紫花烧伤膏)、阳性对照组(外用海普林乳膏)、阴性对照组(未手术组)和模型组(外用凡士林),每组18只.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8 cm×2 cm的随意型皮瓣,2次/日涂药,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1、2、3和7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
【机 构】
:
037009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护理外科教研室,037009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护理外科教研室,037009大同,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护理外科教研室,山西大同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紫花烧伤膏对大鼠皮瓣存活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 大鼠72只,随机分为紫花组(外用紫花烧伤膏)、阳性对照组(外用海普林乳膏)、阴性对照组(未手术组)和模型组(外用凡士林),每组18只.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8 cm×2 cm的随意型皮瓣,2次/日涂药,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比较术后1、2、3和7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并行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紫花组(73.58±10.74)%,模型组(33.40±16.05)%,紫花组比模型组提高了54.61% (Q =10.63,P<0.01),与海普林组(71.65±1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花组血清SOD和NO含量高于模型组,MDA、TNF-α和IL-6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与海普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紫花组与海普林组皮瓣组织水肿、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较模型组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紫花组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形成,皮瓣血管所占面积明显高于模型和海普林组(P<0.01).结论 紫花烧伤膏可明显改善大鼠皮瓣血液循环,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害、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NO的含量、降低TNF-α和IL-6水平、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其他文献
手指末节位于手指最远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易受到损伤,其中一部分损伤为压砸或绞轧所致的末节毁损、离断伤,有时需通过截除末节并以各种皮瓣修复残端,但此类损伤中的甲床由于受指甲的保护而受伤的程度往往较轻,有再利用的价值.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们以残指背侧筋膜皮瓣结合游离甲床移植修复指残端缺损5例5指,皮瓣及甲床全部成活。
小儿若发生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因其有心理恐惧、不配合治疗及功能锻炼等特点,极易致残,因此早期修复手部创面对患儿来说至关重要.自2007年至2012年3月,我们对11例患儿采用吻合神经的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取得良好疗效.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4~13岁.致伤原因:鞭炮爆炸伤4例,雷管炸伤1例,拖拉机三角带挤压伤3例,车祸伤2例,机器割伤1例.皮肤缺损部位:虎口区5
目的 探讨游离超薄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的6侧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的皮穿支数目、分布、分支、外径等指标.结合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皮瓣,在切取穿支皮瓣后修剪掉多余的脂肪,保留皮瓣的营养血管系统,用来修复手背、腕背等创面.临床应用11例,皮瓣面积最大10 cm×14 cm,最小2 cm×5 cm.结果 在6侧标本中,观测到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术后镇痛对断指再植术再植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一定条件的拟行断指再植术者共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排列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43例)2组.术毕开启白控静脉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A组药物:芬太尼1.0mg+托烷司琼4.0 mg+地佐辛10 mg+右美托咪定200 μ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2013年5月在武汉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会议期间,举行了全国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组成立仪式及第五次学术交流会,并宣布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专业学组正式成立。
一、病例介绍患儿男,36周出生,体重2 890 g.出生后1d因"多发性畸形"转入我院NICU.检查发现外鼻缺如,中央部有一0.2 cm纵行嵴状突起,无鼻腔结构,鼻孔处略呈凹陷状改变(图1).患儿只能张嘴呼吸,口唇合拢时有紫绀.进一步探查发现:未触及明显眼内容物、右侧小耳畸形、眼距增宽、右侧隐睾、阴茎短小;头颅CT示:鼻骨扁平,鼻孔、鼻道、鼻甲结构未发育,高腭弓,双侧上颌窦、筛窦未发育(图2);颅
手外伤中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常见,邻指皮瓣转移术仍是大部分手外伤创面修复的常用术式[1-2].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我们对25例28指指腹缺损患者,采用指动脉背侧支供血的改良邻指皮瓣修复,并缝接指腹创面指固有神经残端与指固有神经背侧支重建指腹感觉,取得较满意效果。
小腿胫前中下段、内外踝、足跟及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常见,其修复也比较棘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但腓肠神经的离断使足外侧皮肤感觉缺失,给患者带来了永久性的局部损害.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们采用保留腓肠神经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修复小腿和足部软组织缺损4例,获得满意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4例,男2例,女2例.年龄47 ~ 72
指端缺损是手外伤中常见的损伤,治疗上以术后能达到恢复指端外形,有良好的感觉和关节伸屈功能,并尽可能地保留手指的长度为理想.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V-Y推进皮瓣,指侧局部舌形皮瓣,指动脉岛状皮瓣,以及各种邻指、鱼际、腹部带蒂皮瓣[1-5],各有相应的指征及优缺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我们利用两侧Z成形皮瓣修复指端缺损28例,效果满意。
天然来源的生物材料,尤其是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构成的生物支架,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1].移植物引起的宿主反应决定着其移植后的最终功能和成功与否,而脱细胞支架材料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明显低于传统移植物[2].以往的研究目标大多在于寻求可抑制宿主免疫反应激活的方法.但近年来,巨噬细胞因其明显的可塑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既可介导促炎性的排斥反应,又可介导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