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规定,食品标签上不得出现错误的、会引起误解的或有欺骗性的描述或介绍,但厂商经常打出漂亮的擦边球。毕竟,消费者对食品标签存有不少误解。下面列出了若干种常见和具有误导性的字眼,看穿它们,就能在超市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了。
1.“全天然”
“全天然”是商家推出的宣传用语,并非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只要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人工香料或合成物质是合格的,食品制造商就不会惹来麻烦。如一些标注“天然”的产品里有高果糖玉米糖浆,而公司会争辩说,因为它们都是玉米里的成分,是健康的。
2.“杂粮”
喜欢购买健康面包和饼干的消费者,会比较留意标签上是否写着“全谷物”、“全麦”。全麦包括玉米、糙米和燕麦,比精制粮食含有更多的纤维和其他营养成分,因为在精制过程中被去掉的部分,很多对健康有益。
另外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全麦面包中有很多小粒麦麸,肉眼就能看到,口感粗糙。如果遇上口感细腻的“杂粮”面包,你就得仔细看看成分表的内容了。
3.“未添加糖分”
这并不代表没有糖。包括水果、牛奶、谷物和蔬菜在内的食品中天然就有糖分,因此,就算这些商品中没有人为添加糖分,它们仍含有天然糖。另外,不加糖的产品中仍可能有其他玄机,比如含有麦芽糊精,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能提高血糖。
4.“无糖”
无糖并不意味着这一产品含有更少的热量,其实它的热量可能反而更多。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液体食品中,只要糖含量小于0.5克,即可称为“无糖”,而它们可能还包含着其他形式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这类产品往往含有糖醇,它虽然热量低,但能引起腹泻。
5.“无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心脏不好,理想的摄入量是零。实际上,号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产品其实不是零含量,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中含量小于0.5克。仔细看看配料表,如果出现“氢化油”这个词,那就意味着反式脂肪酸仍然存在。
6.“增强免疫力”
这是制造商爱用的误导性词汇之一。只要产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制造商就会使用这样的字眼,来给商品加上一个“健康产品”的光环。事实上这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2008年曾有一宗围绕维生素产品的诉讼官司,最终以厂商支付2330万美元调解费收场。原因是该产品的标签写着“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且作为防感冒药销售,结果又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该产品的功能有效。
7.“不含脂肪”
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误导性标签。很多想减肥的女性见到这样的字眼会眼前发亮。实际上,有时所谓的无脂版和全脂版含有几乎同样多的热量。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吃,因为包装上号称不含脂肪的,可能有大量糖;号称无糖的,可能有大量脂肪。还是检查标签上的卡路里含量比较保险。
8.“不含胆固醇”
它并不意味着“丝毫没有”胆固醇,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中含量少于2毫克。相对的,低胆固醇产品中则应该少于20毫克。胆固醇由肝脏产生,说明只有动物产品如肉类、奶类、蛋类和黄油中才可能包含它。而有些以植物为基础的产品(如玉米油),也高调宣称其不含胆固醇,这就纯粹是凑热闹了。因为其他植物制品也都不含胆固醇。
9.“有机”
“有机”,有着“全天然”的味道。不过它的“含金量”往往只是在培育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使用化肥、杀虫剂,而并不是健康的同义词。有机食品也同样有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糖分的风险。
10.“分量”
制造商们很懂拿捏分量。为了使产品看起来低脂、低热量,他们列出的成分信息,可能只是以一个微小得不实用的商品分量为计量单位。这又是一个障眼法了。例如,一些冰激凌的成分表以一小勺为计量单位,但大多数人吃冰激凌都远多于这个分量。如果你每次都吃好几勺,那就要把标签上标注的热量乘以双倍,甚至三四倍。
编辑/王翠萍
1.“全天然”
“全天然”是商家推出的宣传用语,并非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只要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人工香料或合成物质是合格的,食品制造商就不会惹来麻烦。如一些标注“天然”的产品里有高果糖玉米糖浆,而公司会争辩说,因为它们都是玉米里的成分,是健康的。
2.“杂粮”
喜欢购买健康面包和饼干的消费者,会比较留意标签上是否写着“全谷物”、“全麦”。全麦包括玉米、糙米和燕麦,比精制粮食含有更多的纤维和其他营养成分,因为在精制过程中被去掉的部分,很多对健康有益。
另外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全麦面包中有很多小粒麦麸,肉眼就能看到,口感粗糙。如果遇上口感细腻的“杂粮”面包,你就得仔细看看成分表的内容了。
3.“未添加糖分”
这并不代表没有糖。包括水果、牛奶、谷物和蔬菜在内的食品中天然就有糖分,因此,就算这些商品中没有人为添加糖分,它们仍含有天然糖。另外,不加糖的产品中仍可能有其他玄机,比如含有麦芽糊精,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能提高血糖。
4.“无糖”
无糖并不意味着这一产品含有更少的热量,其实它的热量可能反而更多。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液体食品中,只要糖含量小于0.5克,即可称为“无糖”,而它们可能还包含着其他形式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这类产品往往含有糖醇,它虽然热量低,但能引起腹泻。
5.“无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心脏不好,理想的摄入量是零。实际上,号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产品其实不是零含量,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中含量小于0.5克。仔细看看配料表,如果出现“氢化油”这个词,那就意味着反式脂肪酸仍然存在。
6.“增强免疫力”
这是制造商爱用的误导性词汇之一。只要产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制造商就会使用这样的字眼,来给商品加上一个“健康产品”的光环。事实上这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2008年曾有一宗围绕维生素产品的诉讼官司,最终以厂商支付2330万美元调解费收场。原因是该产品的标签写着“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且作为防感冒药销售,结果又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该产品的功能有效。
7.“不含脂肪”
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误导性标签。很多想减肥的女性见到这样的字眼会眼前发亮。实际上,有时所谓的无脂版和全脂版含有几乎同样多的热量。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吃,因为包装上号称不含脂肪的,可能有大量糖;号称无糖的,可能有大量脂肪。还是检查标签上的卡路里含量比较保险。
8.“不含胆固醇”
它并不意味着“丝毫没有”胆固醇,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中含量少于2毫克。相对的,低胆固醇产品中则应该少于20毫克。胆固醇由肝脏产生,说明只有动物产品如肉类、奶类、蛋类和黄油中才可能包含它。而有些以植物为基础的产品(如玉米油),也高调宣称其不含胆固醇,这就纯粹是凑热闹了。因为其他植物制品也都不含胆固醇。
9.“有机”
“有机”,有着“全天然”的味道。不过它的“含金量”往往只是在培育过程中没有或极少使用化肥、杀虫剂,而并不是健康的同义词。有机食品也同样有高脂肪、高热量和高糖分的风险。
10.“分量”
制造商们很懂拿捏分量。为了使产品看起来低脂、低热量,他们列出的成分信息,可能只是以一个微小得不实用的商品分量为计量单位。这又是一个障眼法了。例如,一些冰激凌的成分表以一小勺为计量单位,但大多数人吃冰激凌都远多于这个分量。如果你每次都吃好几勺,那就要把标签上标注的热量乘以双倍,甚至三四倍。
编辑/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