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对正义、平等和尊严的影响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et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全球化概念入手,分析了国际上日益突出且彼此联系的三类现象,即全球化、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并以不同学者对三类现象关系的看法为出发点,分析了美国的帝国式权力和统治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而引出美帝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一个后果,即追求高度军事化的帝国主义。文章又以美国军事帝国主义的制度结构及其全球规模为出发点,分析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广建军事基地、不断诉诸武力对人类的影响,突出了帝国主义体制对于人类平等、正义、尊严的侵蚀。
其他文献
党中央对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如何界定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的实际作用和效果如何,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等问题都需要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回答。本项研究在课题组对一些地方事业单位参与社会管理现状的调研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回答。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为例,论述了发掘文稿(包括手稿和刊印稿)的材料性对确定文本的写作过程、写作时间、作者等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对材料性的发掘应该服务于编辑学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诞生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史,并在1989/1990年世界性的变革之后终于有效地确立了自己的编辑原则并真正成为历史考证性的版本。作者介绍了MEGA四个部分的内容以及各个部分的编辑和出版情况,并以此证明它所采用的新的编辑方式为人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提供了文本基础。
任何一种经济危机都不会自然地产生反抗运动,一种革命形势既可以由一种经济危机孕育,也可以在一种政治或意识形态危机中诞生。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形势的不同,"自发反抗"与"意识形态反抗"在马克思那里就是群众学习的两个阶段,因此也是形成革命主体性的两个连续步骤。而列宁将"自发反抗"与革命视为阶级斗争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方面。马克思提出的"学校—成熟"分析框架将从反抗到革命的过渡设想为一个通过群众实践达到自我转变和自我解放的过程。而列宁提出的"胚胎—组织"分析框架重点强调的是通过先锋政党、理论甚至是国家政权来赋予反抗一种
本文以政治理论中的制定模式和结构模式之区分为起点,明确地提出和界定了政治道德主义的含义。接下来通过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和基本的正当化要求的细致阐述,作者捍卫了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的立场。本文还对自由主义、现代性和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商议民主理论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近年来,激进工会运动与生态学在欧洲和北美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这种现象被人们描述为"工联主义的生态学"或"绿色工联主义"。工联主义话语的绿化也许是无政府工联主义与生态学关系方面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因为它涉及到社会运动发生激进聚合的可能性问题。工联主义话语和实践不仅提供了工会会员与环保行动主义者之间建立基层组织与联盟的实际范例,而且提出了有关无政府工联主义和生态学结合的诸多未来可能性与问题。绿色工联主义者试图强调劳工与生态学在风格和策略方面的相近性。而为了培育这种相近性,绿色工联主义者努力唤起对激进工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积极采取举措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中,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组织的优势,创造性地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各行各业各地的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机构体系,并以此为平台紧紧围绕四川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发展战略,在全省各地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报告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希望对其他省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参考。
生态危机已成为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尽管很多生态经济学家、学者对资本主义解决生态问题依然心存幻想,对新资源、回收利用极限、环保技术创新和经济可持续性等方面主流观点的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与世界秩序条件下不可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一种新型的生态化社会主义才能帮助人类走出困境。对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不仅是由于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保持生命自然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把平等、正义、合作、团结和自由作为根本价值观来考虑时的自觉选择。
本文围绕价值理论这一经济学的基础性课题,以新版MEGA公布的资料为依据,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传统解释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纠正,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理论所达到的高度进行了重新评价,展示了由于新MEGA原文手稿的发表所带来的《资本论》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中,不平等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福利都有不利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克服不平等的理论框架,区分了三个平等概念和四个平等向度。这一框架的最大贡献是强调平等的情感向度,指出了情感向度对于平等的重要性。不过,本文也注意到在实证科学占统治地化的今天谈论情感向度可能面临的问题。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将平等带入社会实践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