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泵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的对比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2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觀察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胰岛素泵和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7d后,其空腹血糖为(5.78±1.13)mmol/L,餐后2h血糖为(7.85±1.58)mmol/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胰岛素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9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也逐年递增。高血糖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胰岛素作为一种有效的降糖药物,其给药方式对血糖控制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1]。我院比较了使用胰岛素泵和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7.5%,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同时剔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对胰岛素过敏等患者。
  根据随机法分组,对照组40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60.25±6.3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3.52±7.36)kg;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38±1.74)年;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
  实验组41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60.56±6.14)岁;体重58-86kg,平均体重(64.02±7.12)kg;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47±1.82)年;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严格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的基础上给予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于三餐前注射,注射剂量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和体重确定。实验组患者给予胰岛素泵治疗,预先设定基础率和三餐前大剂量,进行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3评价指标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心慌、恶心、头晕、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血糖值≤3.9mmoL/L者判断为低血糖[3]。
  1.4数据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糖水平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7d后,其FBG为(5.78±1.13)mmol/L,2hPG为(7.85±1.58)mmol/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对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预防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有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波动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用药时还需要注意平稳降糖。
  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注射方式,可模拟正常胰岛β细胞的分泌模式。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的传统方法相比,胰岛素泵更符合生理状态,通过预设各时段胰岛素的输注量,24h输注基础量胰岛素,三餐前再输注负荷量胰岛素,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血糖的变化灵活地调整餐输注量,从而发挥平稳降糖的效果。胰岛素泵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对血糖控制的效果完全摸拟生理性胰岛β细胞功能,大大减少了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泵的注射部位恒定,避免了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因注射部位不同而产生的吸收差异,并可减少注射局部硬结、脂肪萎缩等并发症,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胰岛素泵不影响患者就餐、睡眠、活动、旅游、工作等日常生活,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中使用胰岛素泵患者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者,提示胰岛素泵对血糖的控制具有更好的效果。治疗期间胰岛素泵患者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者,提示胰岛素泵可以更加平稳地控制血糖,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尹,张林.胰岛素泵和常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对比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26(2):133-134.
  [2]祝英.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影响[J].交通医学,2012,26(5):454-456.
  [3]何会克.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83.
  [4]时秀云.胰岛素泵与多次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8):18.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了解丽水市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慢性病医防整合的认知情况。方法于2016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丽水市莲都区、云和县和景宁县的3家县人
【摘要】 目的 阿托品类生物碱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可能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提示谨慎使用。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时间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上消化道出血病人36例中,因消化道溃疡出血26例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对其中24例使用了此类药物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阿托品类生物碱致消化道溃疡出血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托品类生物碱有致消化道溃疡出血可能,提示谨慎使用。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46—01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又称置管获得性感染,是留置导尿而造成的尿路感染。留置导尿是临床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是解决排尿异常,观察尿量的基本手段,也是造成医院感染最常见原因之一。国内报道,尿路感染占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80%院内泌尿系感染与留置导尿有关[1]。  1 危险因素
期刊
期刊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东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流感疫苗持续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比对辖区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门诊的成人预防接种流感疫苗个案登记和浙江省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