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基于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地方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襄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便于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由此及彼,自主开发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例,由此及彼,让学生自主开发课外资源,鼓励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写。《杨修之死》是一篇历史故事,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收集襄樊历史上的故事,开个故事会,有的学生讲“三顾茅庐”。有的学生讲“马跃檀溪”,有的学生讲“九连墩”,有的学生讲“韩夫人”,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学习孟浩然的诗歌后,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查找有关孟浩然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孟浩然是襄樊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去查找襄樊历史上其他名人名事,学生们查找的结果令人大开眼界,有千年名相诸葛亮,有一夜急白头发的名将伍子胥,有著名辞赋家宋玉,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相互交流中进行了知识的互补,拓宽了视野,更让地方文化的精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被遗忘。
二、根在课内,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借助课外,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更深,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让学生学活、乐学。如教学《出师表》,我依据地方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诸葛亮的名胜古迹,收集诸葛亮的故事,开展“话说诸葛亮”的活动等,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诸葛亮,感知诸葛亮的品质。
三、走进生活,拓开视野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文知识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语文能力也是在生活中培养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不要膜拜于语文课本之下,不要将课本与生活隔离,不要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是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才是语文老师强化资源意识要确立的第一理念。
比如每次作文,我把作文题目在周五放学前告诉学生,意在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利用星期天去观察生活,去收集材料,避免作文空洞、无病呻吟。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也便于学生放眼生活。有的学生向父母了解有关情况,有的学生走向街头去观察,有的学生进入社区去调查……学生们的每次作文可以说,内容丰富,血肉丰满。
四、布置作业,别出心裁
寒暑假,时间长,学生的学业任务轻,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外资源开发的活动中去。我利用假期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如2004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项作业是“春节采风”:1、以“我眼中的襄樊”为题拍一组照片,可为满意的照片配上文字,开学将进行优秀摄影作品展评;2、在走亲访友之际,收集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3、收集一副春联,尝试用毛笔写一写。又如2005年暑假,我给学生设计的一项作业是“我也做一回导游”,向外地游客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开学后,进行导游竞选赛,看看谁是最棒的导游。学生们介绍的名胜各有风采,各有魅力。有天人合一的鹿门寺,有风景优美的熊河水库,有小三峡著称的南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故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说:“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这就是要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而语文教学中挖掘地方资源是较好的渠道之一。大家不妨试一试。
基于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挖掘地方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襄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山川秀美,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便于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面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由此及彼,自主开发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不能囿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例,由此及彼,让学生自主开发课外资源,鼓励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写。《杨修之死》是一篇历史故事,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收集襄樊历史上的故事,开个故事会,有的学生讲“三顾茅庐”。有的学生讲“马跃檀溪”,有的学生讲“九连墩”,有的学生讲“韩夫人”,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学习孟浩然的诗歌后,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查找有关孟浩然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孟浩然是襄樊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去查找襄樊历史上其他名人名事,学生们查找的结果令人大开眼界,有千年名相诸葛亮,有一夜急白头发的名将伍子胥,有著名辞赋家宋玉,有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在相互交流中进行了知识的互补,拓宽了视野,更让地方文化的精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被遗忘。
二、根在课内,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借助课外,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浓更深,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让学生学活、乐学。如教学《出师表》,我依据地方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组织学生参观有关诸葛亮的名胜古迹,收集诸葛亮的故事,开展“话说诸葛亮”的活动等,让学生更多更好地了解诸葛亮,感知诸葛亮的品质。
三、走进生活,拓开视野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语文知识就是在生活中生成的,语文能力也是在生活中培养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不要膜拜于语文课本之下,不要将课本与生活隔离,不要将语文学习与生活隔离,要架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生活是源,语文为流,源远流长,这才是语文老师强化资源意识要确立的第一理念。
比如每次作文,我把作文题目在周五放学前告诉学生,意在让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利用星期天去观察生活,去收集材料,避免作文空洞、无病呻吟。这样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也便于学生放眼生活。有的学生向父母了解有关情况,有的学生走向街头去观察,有的学生进入社区去调查……学生们的每次作文可以说,内容丰富,血肉丰满。
四、布置作业,别出心裁
寒暑假,时间长,学生的学业任务轻,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外资源开发的活动中去。我利用假期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如2004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项作业是“春节采风”:1、以“我眼中的襄樊”为题拍一组照片,可为满意的照片配上文字,开学将进行优秀摄影作品展评;2、在走亲访友之际,收集有关春节的民风民俗;3、收集一副春联,尝试用毛笔写一写。又如2005年暑假,我给学生设计的一项作业是“我也做一回导游”,向外地游客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开学后,进行导游竞选赛,看看谁是最棒的导游。学生们介绍的名胜各有风采,各有魅力。有天人合一的鹿门寺,有风景优美的熊河水库,有小三峡著称的南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故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刘国正先生说:“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分难解。”这就是要求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语文,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充分打开语文学习的各种渠道,而语文教学中挖掘地方资源是较好的渠道之一。大家不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