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小记之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去潘家园,跟在熙熙攘攘的人潮后,无意中在一个地摊上淘得一套李剑农在国立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时编写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线装,字体优雅,装帧精美,1943年由蓝田书报合作社出版发行,发行人粱尚彝,惜不全,存二册六本(每册装订为三本)。我一听摊主的口音就知道是湖南人,而且还对此书此人略知一二。此书今天来自湖南,摆在一个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度过了最宝贵年华的一介书生眼前,多少是一份缘,一份穿越近七十年时光的眷恋。心有惆怅,本应置于湖南师大的博物馆或校史馆显赫之处(该校的图书馆、历史文化学院的资料室和校史馆均无此书)的珍贵之物,竟然在岁月的冲刷下,飘落在北京的地摊之上。尽管价格不菲,但想到这就是那操浓重的邵阳口音、着中式长袍和布鞋的大史学家的心血结晶,作为晚辈、同乡、校友的我,当然要毅然收下。
  李剑农(1880---1963)号德生,湖南邵阳人。著名史学家,早年入湖南中路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史地科学习。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0年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期间与孙中山等人建立联系,参与同盟会的一些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曾为上海《民国报》编写《武汉革命始末记》等,为革命制造舆论。后《民国报》被查封,报社人员皆遭通缉,于1913年7月赴英国留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旁听并作自由研究。1916年夏回国,先在上海任《中华新报》编辑员,专写政论,宣传政治改良,鼓吹联省自治。1921年,湖南赵恒惕特聘他等十三名省内外知名人士,负责起草湖南省宪法,后任湖南省务院长兼教育司长。1924年11月,因政见分歧而离职。1927年夏,任上海太平洋书店编译主任。在此期间,除编译《中山出世后中国六十年大事记》等书外,主要精力从事戊戌以来中国政治史的研究。1930年撰写并在太平洋书店出版了《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一书,引起关注。同年秋,任武汉大学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后任文法学院教授兼史学系主任。在武大任教时,以《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为教学参考资料。唯讲学涉及的时间范畴则以近百年政治史为范围,上至鸦片战争起,下至甲午战争止。于是,另编写三章内容,与《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相衔接构成在武汉大学的教学讲义。此讲义除了用作教学参考书外,未正式出版。
  抗战期间,武大迁四川,李未随迁,而回湖南老家。1940年出任创办于老家不远的湖南蓝田(今安化县)的国立师范学院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任教期间,应教学和学生的要求,把《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和后撰的三章内容合并,交由国立师范学院的史地学会,于1942年印刷出版,名《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此书一出,即大受欢迎,很快售罄,而“各处尚有来函索购者”,于是又交蓝田书报合作社印刷发行,时在1943年。笔者淘得的即该版本。这一版本有完整的“前言”——卷头语:
  十余年前,予曾述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起戊戌变法,至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时止。脱稿后,适承乏国立武汉大学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即用前述为同学参考之资。唯讲授课程,以近百年为范围,因复从鸦片战争起至甲午战争时止,草草编制讲稿三章,略与前述三十年史相衡接。但讲授时,资料之搜集考证既欠周密,编制亦甚不善,舛误尤属难免,除由学校既发受课之同学外,不敢刊行问世。近复承乏国立师范学院中国近代政治史讲席,史地系同学以参考书不易购得,请将前编之讲稿及三十年政治史合印为一,名曰《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暂应急需。予不能却,遂许由本院史地学会印行。然误谬之处,自不能免,尚乞读者进而教正之为幸。
  民国三十一年五月 李剑农识
  很显然,这是为史地学会印行的版本写的前言。但该版本到底是由谁出版的,尚不得而知(我们已无法找到史地学会版),但从下面的“字迹既甚模糊,讹误之字又多”来看,该版本很可能不是由正规的有质量的出版印刷机构出版付印的,也许就是学生们自己内部印刷使用。
  除此之外,书报合作社版值得关注之处是,紧接“卷头语”之后有一小段“再版补充语”:
  去岁由史地学会印行之本,字迹既甚模糊,讹误之字又多,谬蒙读者垂爱,甚感惭愧。兹以各处尚有来函索购者,而史地学会已无存书,蓝田书报合作社愿意再承印,遂复付梓。讹误之字虽勉为校正。但怒尚不能免,乞读者垂谅。
  民国三十二年月 著者附识。
  史地学会版既无存书,又有读者需要,于是作者就交给书报合作社出版。这个蓝田书报合作社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呢?据考证,1938年,国民政府在湖南安化县蓝田成立国立师范学院。为开展社会教育,国立师院在蓝田镇上设立了民众教育馆。时安化县是湖南省政府指定的“合作实验县”,推广合作业务的人员,经常到民众教育馆宣传合作的重要性,并希望蓝田文教界有一个自己的合作社。馆内的兼职教师梁尚彝、专职教师钟莘夫等欣然应命,于1939年创办了蓝田书报消费合作社。由梁尚彝(曾任国立师范学院第二民众学校训育主任)任经理。当时,蓝田处于湘中腹地,交通不便,而蓝田及其附近由于抗战而迁来的几十所大中小学校(包括长沙的长郡、周南、大麓、妙高峰等中学)的师生亟需要图书报刊。合作社为适应读者要求,除了书报纸张笔墨等文化用品供应外,还开展了出版业务,共出版了书刊三十多种,包括《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为了扩大发行,合作社还派人赴邵阳、衡阳两地设立分销处。该时期,蓝田书报社不但执蓝田出版业、印刷业之牛耳,即使在西南大后方书业界也是一支劲旅。
  然而,有意思的是,以后发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都没有这一段“附识”,看来都不是以这个蓝田书报合作社版本为原本的,而是以另一个也创立于当地的蓝田启明书店出版发行的版本(1946)为基础,而启明书店版似乎直接以史地学会版为本,都跳过了书报社版。
  据查,《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在国内有这么一些版本:1942年的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版,1943年的蓝田书报合作社版,1946年的蓝田启明书店版,1947和1948年的商务版,2002年和2007年的复旦大学版,2006年的武汉大学版,2008年的湖南教育版。在启明版、商务版、湖南教育版、武汉大学版、复旦版等所有版本中都只有作者1942年为史地学会准备印行而写的“卷头语”,没有1943年为书报社准备出版而加的“附识”,似乎说明目前所依据的各版本应该是1942年的“史地学会”版,由它而出了蓝田启明书店版,然后所有的都依启明书店版。过程是:史地版(1942)—启明版(1946)一商务版(1947)一复旦版(2002,2007)一武汉版(2006)一湖南教育版(2008,以复旦版为依据),偏偏漏掉了书报合作社版(1943年),当然,包括其中提供重要信息的“附识”。这既可以判断书报社版的价值,也让人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印制比较精美的书报合作社版没有被出版界和研究者关注?为什么蓝田书报合作社1943年线装版没有沿袭下来?
  在国家图书馆和湖南省图书馆我们查到了此书,但均只是两册九章,不全,和我收到的一样。为找到完整的有十四章的蓝田书报合作社版,我们查阅了多家图书馆,一直没有进展,费力不小,但均无此书的完整版(台湾的一家图书馆也只有两册书)。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突然一个想法冒了出来:难道当时书报社没有出齐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只出版了两册?因为看着自己在潘家园淘得的此书,品相不错,印刷也很完整,保存得很好,不像分离过的景象。再看国家图书馆的两册,小心翼翼的被管理员捧出来,装在一个盒子里,看样子也是完整的。如果后五章没有出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从时任经理的梁尚彝的回忆中,我们找到了可能的原因。他在《抗战时期的蓝田书报社》一文中写到:1944年合作社改组,改为股份有限公司,由张有晋任董事长,梁志超任经理。在梁尚彝任内,印行有《冰莹创作选》(应为《冰莹近作自选集卜笔者)、《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中外历史教学挂图》等书。
  也许,李剑农的《近百年政治史》只印了两册九章,就遇改组,梁尚彝不再负责,改组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后面的五章未能如愿出版。
  当然,有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到1944年5月间,日本发动了长衡会战,国立师范学院和其他文教机构被迫放弃蓝田而转移(国立师范学院转移到淑浦),书报合作社以及后来改名的宇宙书局也可能被迫转移并很快迁到长沙,从而放弃了继续完整出版该书的计划。
  半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可能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以后各版没有以蓝田书报社版本为依据的现象了。
其他文献
向虎雏先生在两本书中三处提到我家,所述之事却完全是错误的。  这两本书一是《百年回望——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忆先辈》,武汉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百》);一是《向岩纪念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向》)。在《百》著第四百一十九页,向虎雏写道:“小时候,在祖父带引下,我曾有幸见到此案(按,指清末武昌日知会“丙午之狱”一案)中解放后健在的三位老人——张难先、殷子恒、梁钟汉
这是一个结束的时代,钱钟书走了,李慎之走了,王元化也走了。“五四”余韵里最后一拨老人都渐渐走了。天地生几声叹息,人间也生几许期待,种子撒下了,未来应有收成。思想者、学人也常是农人:夏日书田常绿,必有秋天学海金黄。  所以,这也是一个开始的时代。  “五四”并不遥远,前贤功业是一本读不薄的书,后学翻阅品读,历史再生,文明重铸,事业、思想、学养,是用生命丈量的,是用人的情感、爱悦和苦难建构的。  行者
一    所谓“珞珈三杰”,指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度同在武汉大学的现代文学史三位女才子: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其中前两位是武大货真价实的教授先生,后者则由于避嫌(因凌叔华之夫君陈源时任武大文学院院长),遂不任教职,仅以“院长夫人”的身份出入社交界。就凌叔华自身的才性结构而言,她显然更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作家,是创作型而非学者型人才。实际上,在1946年赴欧任教比利时大学之前,凌叔华没有担任过任何
一    “自有清刚在诗骨,欲扶正雅起骚魂”,这是张默君(1884-1965)的诗,也被其夫婿邵元冲在作于1925年7月6日之《白华草堂诗》序中征引了。知妻莫若夫,邵子元冲如此断制,甚有眼力。  1884年10月5日(光绪十年夏历九月初六),张默君生于湘乡。这块乡土特有的情热深挚与人文渊薮,它们所能赋予这潇湘女儿的天资禀赋与精神资源,自此延续了一生一世。张父伯纯为早期同盟会会员,一代贤明士与教育工
罗威廉(William T. Row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东亚系主任,著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会共同体,1796—1895》、《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等。任美国《晚期中华帝国》(Late Imperial China )杂志主编,美国《近代中国》(Modern China)和《城
(一)    独裁与荒诞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有什么样的专制独裁,就会有什么样的荒诞事情发生。  在前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所推行的政策中,最恐怖、最荒诞的要算他的禁止节育和人口增长政策。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增强国力,1966年齐奥塞斯库废除了以前关于个人可以自由流产的法律,实施了禁止堕胎的政策。他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育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他规定,禁止离婚,每对罗马尼亚夫妻至少要
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戏曲评论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和诗人吴小如先生温文尔雅,不谙世故,尘外孤标,犹滚滚红尘中岿然挺立之鲁殿灵光。  2008年8月,先生“敬贻”余《莎斋笔记》,扉页挥毫数行:“仆平生读书治学并无谬巧,惟疾虚妄实事求是而已。业余爱好为聆歌与写字,亦重实学而轻浮夸。拙著虽皆零星小文,此意庶可体现。”寥寥数语,其治学为文宗旨一目了然。  先生晚年尝自责一直未能写出全须全尾五脏俱全的整
(一)    王微究竟应该感到失意还是得意呢?她身为娱乐圈大牌红星的日子,委实太长了。从明朝万历末年到天启年间,再到崇祯初年,那幅晚明士人分花拂柳、醉吟风月的行乐长卷上,时时能看到王微的身影。她浪游杭州、南京、嘉定的足迹,牵连起董其昌、陈继儒、钱谦益、谭元春、许誉卿等一大串文化名人——他们有的跟她是诗文之交,有些则有或深或浅的情缘。  王微(修微)和她的闺蜜杨宛(宛叔)都是茅元仪姬妾,但王微不久即
作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红袍”收了三位湖南画家:齐白石、黄永玉、杨福音。白石老人在文人画中注入民间趣味,风范天下,但把中国画画小了,画甜了。黄永玉脚踩美术文学,如石榴百籽,他的声誉有着绘画之外的因素。杨福音处在手接先贤接力棒的位置,事实上,他已经画出一些前辈画不出的作品。比照白石老人和黄永玉的寿龄,杨福音还有几十年好画可画。    水天下    中国画不是被中国山水逼出来的,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成了中外老百姓第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吃”也跟着发展,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心情,也吃出了怪状!    空吃名气    经济在发展,吃喝水平在提高。现今的宴席上,高档的燕窝、熊掌、鱿鱼、海参屡见不鲜,中档的甲鱼、螃蟹等时髦名菜自然不可少,一时间似乎无名菜不成待君之礼。  名菜,笔者吃过不少,但从未品出味来,心中也真纳闷:是吃其美味吃其营养还是吃其名气?近读《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