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曾经是前途无限的年轻钢琴家,然而她却大胆地选择了跨界——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美国金融业的精英才俊。4年前,作为瑞士最大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部的中国市场总监董事总经理,她重回中国,成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领军人物。她就是孙慈颖。
杂志的拍摄有时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想象,作为瑞士最大私人银行的董事总经理,这样一位女性人们会有怎样的期待呢?也许应该是一袭Dior的套装,线条简洁明快又硬朗,一副干练的模样;又或是AMARNI的裙装,带些妩媚的知性?然而,最后的选择却是柔软又淡雅的礼服。如果不是大学毕业那年孙慈颖毅然选择进入了金融业,学了将近20年钢琴,曾多次斩获国际大奖的她,也许现在就是穿着这样的礼服,每年辗转于垒世界,在音乐厅里演奏着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过着忙碌又如风般自由的生活,用琴声牵引着听众们的情感;或许她还会进入知名的音乐学府,做一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授,将音乐的理念和演奏的技巧植入年轻的学子心中。然而,如果孙慈颖真的选择了那条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那么,她的故事也许就少了些让人翘首以待的传奇,而中国的私人银行业也少了一抹女性特有的美丽亮色。
华丽的转身
从前途无量的年轻钢琴演奏家到金融业的精英才俊,纵观孙慈颖的职业经历,不由得惊叹,人生到底有多少种可能?也许当人们把握了机遇并将梦想付诸行动,人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回头去看自己的生活之路,孙慈颖常常说,人生有时候就是那关键的几步。孙慈颖6岁那年,在一次少年宫的选拔中,她被选中进入少年宫学习钢琴,这次偶然的机会成为她音乐生涯的开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学习钢琴是件少有且奢侈的事情,但要强的母亲却执拗地为女儿购买了一架二手钢琴。而孙慈颖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后来顺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1987年的中国,出国热刚刚兴起,当美国对大多数人还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时,年轻的孙慈颖却作出了第二个改变命运的关键决定——去美国!在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孙慈颖获得了钢琴演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的音乐生活却和中国迥然不同。在这里,孙慈颖获得了丰富的演出机会——不仅每年都会去欧洲表演,还曾在美国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举行过个人演奏会,并且在蒙特利尔国际钢琴大赛上获奖。作为年轻的艺术家,她还经常受邀参加诸如洛克菲勒家族等一些艺术赞助者举行的派对和聚会。在美国的这些经历让孙慈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圈。
孙慈颖第一次关注到金融业是在她到美国的头一年。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就在这一天,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截至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不到7个小时,纽约股值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8,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
就是这场股灾,让孙慈颖这位生长在中国内地、被计划经济所包围的上海姑娘第一次知道了“金融”这个词,也第一次被金融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所震惊。在孙慈颖所就读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个深入人心的观点,那就是最优秀的人才会进两种公司——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一方面,金融业所代表的崭新世界让孙慈颖向往,另外,在她心中有一个倔强而骄傲的种子:那些优等生们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
就在孙慈颖取得硕士学位后不久,机会又一次降临在她的面前。在美国金融界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有一个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培养美林未来的管理人才,而招募对象的专业背景却并不限于金融业,入选这个项目,意味着将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受到美林最专业的培训。
美林是美国第一家富有远见地去为客人做财务计划的公司,此时的美林正从传统的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纯经济型的证券公司,转型为全方位的财务服务型公司。尽管没有任何金融专业背景,孙慈颖却仔细地了解了美林的历史,并敏感地抓住了美林的发展方向,为此,她特地找到身为美林客户的朋友,认真询问了他们对美林的看法,以及对美林服务的体会。而这些准备工作增加了孙慈颖不少获胜筹码。
经过重重的竞争,孙慈颖成功进人美林。当年入选美林培训计划的一共12个人,孙慈颖是唯一的东方面孔。对于自己的入选,孙慈颖毫不讳言自己是幸运地乘上了时代的列车。“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国外公司第一次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兴趣,因此,我的东方背景成为吸引他们的原因。而且那时的美国人非常自信,他们愿意给一个少数民族裔的女性一次机会。”她如是说。
职场经
从职场新人到美林的副总裁,孙慈颖的升迁速度让人称羡,但这一切并非仅仅用幸运二字可以形容,这里面包含的是她的努力与智慧。
在美林,孙慈颖经历了从一个半路出家的新人到金融专业人士的蜕变。孙慈颖永远记得,当她还是自以为是又心浮气躁的新人时,一次她做完手头的工作正在休息,她的老板走过来问她为什么这么空闲,她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的工作做完了啊!就在那天,老板对她说,你最好永远不要说这句话,如果你发觉没有活干,你可以自己找活干,公司有那么多工作都亟待改善,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不会永远给你找活干。“这是让我一生受益的事情。”孙慈颖说。
进入美林的两年后,孙慈颖接手管理一个传统的产品项目。在她接手之前,这项产品已然有了很好的收益,没有人认为这个产品还有再提升盈利的空间,然而孙慈颖却不这么想。接手后,她着手改善了一些在别人看来仅仅是细节的问题,如:把收费周期变得更为合理。结果,正是这种改善细节问题的举措,在她上任仅9个月的时候,让这个产品项目的盈利提高了60%。而这是她独立做的第一个项目。开拓一个新项目固然不易,但是在已经成形的产品基础上进行改善似乎更加考验一个人的专业和见识。“这就是当年老板跟我说的——给自己找机会。”孙慈颖说。接下来的几年中,孙慈颖从产品的开发销售到直接面对客户,尝试了各种职位。
不久后,孙慈颖成功进入管理层,三年前一起接受培训的人中,她是第一进入管理层的。而一年后,孙慈颖又被提升为副总裁。
问起迅速升迁的职场秘诀,孙慈颖说:“一是我从没有过高的期待;二是不管做什么,我从不把成果夸耀为自己的功劳。”没有过高的期待就会脚踏实地工作,不夸耀自己的工作成果会让上司和同事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这就是孙慈颖的睿智,踏踏实实地工作就是她的职场宝典。
打造中国私人银行的团队
2005年,孙慈颖重新回到了中国,而在这片 她生长的土地上,她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影响并见证了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开端。
2001年,在美国,孙慈颖加入了一家瑞士最大的银行集团。这家银行是欧洲著名的金融服务企业,在私人服务方面有深厚的积淀。2003年,孙慈颖被集团重新派回东方——去香港主持那里私人银行的销售平台工作。而两年后,孙慈颖被集团委派到了一个更大的东方市场——中国内地。
然而,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上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让她的工作开展的驾轻就熟。那个时候,中国的私人银行业还是一片荒芜。“怎样把海外先进的东西跟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怎样在一个纯西化的机构中保持公司对你的信任,又促进内部的变化?特别是在你没有业绩的时候。我觉得所有外资企业的高管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孙慈颖一度非常苦恼。
然而这个低谷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一个朋友对她说,你得尊重你的客人,外国的东西是很先进,但是在中国不是100%实用,不能生搬硬套。就是这番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发觉这些所谓的低谷都是一念之差。”孙慈颖说,“中国人的智慧很多是以进为退,以四两拨千斤。想想怎么把多方的利益连系起来,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很多时候心态越是平和,做事越是容易。”
2007年,这一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元年。而时间进行到这一年的时候,孙慈颖来到北京主持中国内地市场的开拓工作已经两年了。让她自豪的是,她经历了中国私人银行业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她又一次幸运地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让我骄傲的是,—是把瑞士私人银行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带到中国来,并把这项业务做大,为中国相应的人群提供他们所应该享有的服务。另外,我能够在中国私人银行一开始的时候,影响到这个行业的第一批人才,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从这点来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有使命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孙慈颖说,“培养人才、建立团队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淘汰,很残酷,但我相信5年后,从我们团队里会诞生很多业内泰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信的宣言,事实上从她团队里走出来的人已经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孙慈颖再次不经意地站到了时代的风头浪尖上,她完全有理由也有资格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财富与幸福观
孙慈颖说,尽管放弃了音乐生涯,少了舞台的绚丽灯光,掌声和鲜花,但此时的她却拥有另一番骄傲和自豪。
如今的孙慈颖是无数渴望获得成功的职场人的艳羡对象,她的生活是人们想象中标准的精英生活:为中国拥有庞大资产的富人们做投资管理及财富传承的顾问,有着体面的职业和丰厚的回报;她还是北京香港马会的会员——在这个以限量申请和严格审查而著称的会所,成为它的会员就像盖上了某种印章来证明自己的财富身份……
然而,虽然如此无限地接近财富,孙慈颖却对财富有着不同的认识。她曾目睹一位资产庞大的客户,一家三口住在40平方米的住宅中。这不是因为吝啬,对于这位客户来说,财富于他不是满足物欲而是获得创造的快乐,而创造财富有时候又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孙慈颖说,她最为尊敬的是那些在获得财富之外还能保有幸福生活的人。人们往往以为获得了财富就获得了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当人们获得财富的时候,才发现,两者之间无法画上等号。而那些创造了财富还能守住幸福的人弥足珍贵。
孙慈颖说,其实她最开心的是,走到现在,无论是音乐还是金融经济,所有她学到的东西都殊途同归,都成为她可以运用的财富。直到今天,孙慈颖每周依然会抽出时间练习钢琴,在她看来,繁忙的工作之外,人必须拥有独处的时间,而练琴、读书成为她最静谧地享受私人生活的方式。说起今天的成功,孙慈颖诚挚地感谢自己从小所受到的钢琴训练,这不仅因为音乐和数字天然的相连,更是因为这种训练经历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首乐曲的学习和演奏,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孙慈颖说,这种训练让她从不会畏惧挑战,她不会因为一件事情从没有做过就止步不前,因为她早已习惯学习和创造。甚至在未来,她也许又会一个华丽转身,做出另一番事业。
杂志的拍摄有时候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某个特定人物的想象,作为瑞士最大私人银行的董事总经理,这样一位女性人们会有怎样的期待呢?也许应该是一袭Dior的套装,线条简洁明快又硬朗,一副干练的模样;又或是AMARNI的裙装,带些妩媚的知性?然而,最后的选择却是柔软又淡雅的礼服。如果不是大学毕业那年孙慈颖毅然选择进入了金融业,学了将近20年钢琴,曾多次斩获国际大奖的她,也许现在就是穿着这样的礼服,每年辗转于垒世界,在音乐厅里演奏着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过着忙碌又如风般自由的生活,用琴声牵引着听众们的情感;或许她还会进入知名的音乐学府,做一名受人尊敬的钢琴教授,将音乐的理念和演奏的技巧植入年轻的学子心中。然而,如果孙慈颖真的选择了那条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那么,她的故事也许就少了些让人翘首以待的传奇,而中国的私人银行业也少了一抹女性特有的美丽亮色。
华丽的转身
从前途无量的年轻钢琴演奏家到金融业的精英才俊,纵观孙慈颖的职业经历,不由得惊叹,人生到底有多少种可能?也许当人们把握了机遇并将梦想付诸行动,人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回头去看自己的生活之路,孙慈颖常常说,人生有时候就是那关键的几步。孙慈颖6岁那年,在一次少年宫的选拔中,她被选中进入少年宫学习钢琴,这次偶然的机会成为她音乐生涯的开端。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学习钢琴是件少有且奢侈的事情,但要强的母亲却执拗地为女儿购买了一架二手钢琴。而孙慈颖也不负父母的期望,后来顺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1987年的中国,出国热刚刚兴起,当美国对大多数人还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时,年轻的孙慈颖却作出了第二个改变命运的关键决定——去美国!在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孙慈颖获得了钢琴演奏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的音乐生活却和中国迥然不同。在这里,孙慈颖获得了丰富的演出机会——不仅每年都会去欧洲表演,还曾在美国华盛顿的肯尼迪中心、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举行过个人演奏会,并且在蒙特利尔国际钢琴大赛上获奖。作为年轻的艺术家,她还经常受邀参加诸如洛克菲勒家族等一些艺术赞助者举行的派对和聚会。在美国的这些经历让孙慈颖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圈。
孙慈颖第一次关注到金融业是在她到美国的头一年。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被金融界称为“黑色星期一”。就在这一天,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爆发了截至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道·琼斯指数一天之内重挫了508.32点,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纪录。不到7个小时,纽约股值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当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8,并在全世界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
就是这场股灾,让孙慈颖这位生长在中国内地、被计划经济所包围的上海姑娘第一次知道了“金融”这个词,也第一次被金融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所震惊。在孙慈颖所就读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个深入人心的观点,那就是最优秀的人才会进两种公司——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一方面,金融业所代表的崭新世界让孙慈颖向往,另外,在她心中有一个倔强而骄傲的种子:那些优等生们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做到!
就在孙慈颖取得硕士学位后不久,机会又一次降临在她的面前。在美国金融界拥有几十年历史的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有一个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培养美林未来的管理人才,而招募对象的专业背景却并不限于金融业,入选这个项目,意味着将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受到美林最专业的培训。
美林是美国第一家富有远见地去为客人做财务计划的公司,此时的美林正从传统的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的纯经济型的证券公司,转型为全方位的财务服务型公司。尽管没有任何金融专业背景,孙慈颖却仔细地了解了美林的历史,并敏感地抓住了美林的发展方向,为此,她特地找到身为美林客户的朋友,认真询问了他们对美林的看法,以及对美林服务的体会。而这些准备工作增加了孙慈颖不少获胜筹码。
经过重重的竞争,孙慈颖成功进人美林。当年入选美林培训计划的一共12个人,孙慈颖是唯一的东方面孔。对于自己的入选,孙慈颖毫不讳言自己是幸运地乘上了时代的列车。“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国外公司第一次对中国的金融业产生兴趣,因此,我的东方背景成为吸引他们的原因。而且那时的美国人非常自信,他们愿意给一个少数民族裔的女性一次机会。”她如是说。
职场经
从职场新人到美林的副总裁,孙慈颖的升迁速度让人称羡,但这一切并非仅仅用幸运二字可以形容,这里面包含的是她的努力与智慧。
在美林,孙慈颖经历了从一个半路出家的新人到金融专业人士的蜕变。孙慈颖永远记得,当她还是自以为是又心浮气躁的新人时,一次她做完手头的工作正在休息,她的老板走过来问她为什么这么空闲,她理直气壮地说:因为我的工作做完了啊!就在那天,老板对她说,你最好永远不要说这句话,如果你发觉没有活干,你可以自己找活干,公司有那么多工作都亟待改善,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不会永远给你找活干。“这是让我一生受益的事情。”孙慈颖说。
进入美林的两年后,孙慈颖接手管理一个传统的产品项目。在她接手之前,这项产品已然有了很好的收益,没有人认为这个产品还有再提升盈利的空间,然而孙慈颖却不这么想。接手后,她着手改善了一些在别人看来仅仅是细节的问题,如:把收费周期变得更为合理。结果,正是这种改善细节问题的举措,在她上任仅9个月的时候,让这个产品项目的盈利提高了60%。而这是她独立做的第一个项目。开拓一个新项目固然不易,但是在已经成形的产品基础上进行改善似乎更加考验一个人的专业和见识。“这就是当年老板跟我说的——给自己找机会。”孙慈颖说。接下来的几年中,孙慈颖从产品的开发销售到直接面对客户,尝试了各种职位。
不久后,孙慈颖成功进入管理层,三年前一起接受培训的人中,她是第一进入管理层的。而一年后,孙慈颖又被提升为副总裁。
问起迅速升迁的职场秘诀,孙慈颖说:“一是我从没有过高的期待;二是不管做什么,我从不把成果夸耀为自己的功劳。”没有过高的期待就会脚踏实地工作,不夸耀自己的工作成果会让上司和同事之间的合作更加融洽。这就是孙慈颖的睿智,踏踏实实地工作就是她的职场宝典。
打造中国私人银行的团队
2005年,孙慈颖重新回到了中国,而在这片 她生长的土地上,她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影响并见证了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开端。
2001年,在美国,孙慈颖加入了一家瑞士最大的银行集团。这家银行是欧洲著名的金融服务企业,在私人服务方面有深厚的积淀。2003年,孙慈颖被集团重新派回东方——去香港主持那里私人银行的销售平台工作。而两年后,孙慈颖被集团委派到了一个更大的东方市场——中国内地。
然而,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上却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让她的工作开展的驾轻就熟。那个时候,中国的私人银行业还是一片荒芜。“怎样把海外先进的东西跟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怎样在一个纯西化的机构中保持公司对你的信任,又促进内部的变化?特别是在你没有业绩的时候。我觉得所有外资企业的高管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孙慈颖一度非常苦恼。
然而这个低谷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天一个朋友对她说,你得尊重你的客人,外国的东西是很先进,但是在中国不是100%实用,不能生搬硬套。就是这番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发觉这些所谓的低谷都是一念之差。”孙慈颖说,“中国人的智慧很多是以进为退,以四两拨千斤。想想怎么把多方的利益连系起来,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很多时候心态越是平和,做事越是容易。”
2007年,这一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元年。而时间进行到这一年的时候,孙慈颖来到北京主持中国内地市场的开拓工作已经两年了。让她自豪的是,她经历了中国私人银行业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她又一次幸运地成为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
“让我骄傲的是,—是把瑞士私人银行业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带到中国来,并把这项业务做大,为中国相应的人群提供他们所应该享有的服务。另外,我能够在中国私人银行一开始的时候,影响到这个行业的第一批人才,对他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从这点来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有使命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孙慈颖说,“培养人才、建立团队的过程中可能要经历淘汰,很残酷,但我相信5年后,从我们团队里会诞生很多业内泰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信的宣言,事实上从她团队里走出来的人已经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人才,孙慈颖再次不经意地站到了时代的风头浪尖上,她完全有理由也有资格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财富与幸福观
孙慈颖说,尽管放弃了音乐生涯,少了舞台的绚丽灯光,掌声和鲜花,但此时的她却拥有另一番骄傲和自豪。
如今的孙慈颖是无数渴望获得成功的职场人的艳羡对象,她的生活是人们想象中标准的精英生活:为中国拥有庞大资产的富人们做投资管理及财富传承的顾问,有着体面的职业和丰厚的回报;她还是北京香港马会的会员——在这个以限量申请和严格审查而著称的会所,成为它的会员就像盖上了某种印章来证明自己的财富身份……
然而,虽然如此无限地接近财富,孙慈颖却对财富有着不同的认识。她曾目睹一位资产庞大的客户,一家三口住在40平方米的住宅中。这不是因为吝啬,对于这位客户来说,财富于他不是满足物欲而是获得创造的快乐,而创造财富有时候又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孙慈颖说,她最为尊敬的是那些在获得财富之外还能保有幸福生活的人。人们往往以为获得了财富就获得了幸福和快乐,但是往往当人们获得财富的时候,才发现,两者之间无法画上等号。而那些创造了财富还能守住幸福的人弥足珍贵。
孙慈颖说,其实她最开心的是,走到现在,无论是音乐还是金融经济,所有她学到的东西都殊途同归,都成为她可以运用的财富。直到今天,孙慈颖每周依然会抽出时间练习钢琴,在她看来,繁忙的工作之外,人必须拥有独处的时间,而练琴、读书成为她最静谧地享受私人生活的方式。说起今天的成功,孙慈颖诚挚地感谢自己从小所受到的钢琴训练,这不仅因为音乐和数字天然的相连,更是因为这种训练经历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每一首乐曲的学习和演奏,都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孙慈颖说,这种训练让她从不会畏惧挑战,她不会因为一件事情从没有做过就止步不前,因为她早已习惯学习和创造。甚至在未来,她也许又会一个华丽转身,做出另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