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小霜浙江海盐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7月。1994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它位于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堍,南濒杭州湾,紧邻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嘉兴港海盐港,总规划面积56.82平方公里(其中,海盐港区6249.6亩,折4.1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和1个集镇居委会,常住人口5.1227万,其中户藉人口4.1645万,是全县的外资集聚区、产业新区和科技园区,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有外商投资区、海丰民营工业园、海兴民营工业园和标准件工业城。
初创时,开发区位于县城武原镇之北,规划面积为4.41平方公里。1994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控制面积扩大到9.4平方公里。2003年底,9.4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已基本开发完毕。这期间,建起了占地514.37亩,总投资1.999亿的标准件工业城,成为浙江省“十五”特色工业园区。建成了占地80亩,总投资8000余万元,集服务、转化和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业园。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2年9月,因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为开发区的扩容部分,规划控制总面积为2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2.5平方公里。2004年1月,县委、县政府指示开发区“退出老区、开发新区”,并将大桥新区内的东港、新海、新城、西塘、曙光、王庄等6个行政村及成建制的西塘集镇居委会委托开发区管理,实行镇区合一开发建设体制。2007年2月,海盐港区并入开发区,形成“以港促区、以区促港”联动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10月,海盐县行政区划调整,原西塘桥镇永宁、刘庄、大宁、海塘、八团等5个行政村(社区)并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区域总面积扩大至56.82平方公里,其中港区4.17平方公里。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通过重新整合自身潜在的资源,形成了开发建设的新优势,成为浙江省环杭州湾乃至长三角经济圈临潜型新兴产业发展新的黄金宝地。
海盐经济开发区以“21世纪钱塘江北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工贸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掀起“第二次创业”的高潮。
据统计,海盐经济开发区今年前4个月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5.9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5%。总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增长质量的不断攀升。前4个月,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近一半,同比增长305.2%。
曾经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占主导地位的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正逐步让位于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诠释着海盐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迈出的稳健步伐。
产业优化力推“二次创业”
去年4月,由浙江海利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的年回收利用40万吨再生聚酯的海利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项目利用废旧饮料瓶加工成纺织行业原材料——差别化长丝。
如今,一期项目已经开始设备安装。据集团董事长方光明介绍,这些设备均是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自主设计,由设备厂家定制而成的,设备技术水平上乘,国内独一无二。根据规划,该项目在2015年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从传统的化纤产业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海利集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二次创业”之路。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临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着该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继去年建成C1、C2码头之后,目前该区的C3、C4码头正在建设,预计到2015年底,海盐港区将建成8个万吨级码头。伴随着港区的开发建设,吉安集团年产285万吨造纸项目、协和集团年产200万吨薄钢板材项目等临港工业项目纷纷入驻,大大提升了临港工业发展水平,同时还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入选国家“863计划”的年回收处理4.5万吨含金属废料项目及其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处理3.96万吨造纸污泥焚烧发电项目……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为该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优化力促“二次创业”
海盐经济开发区以打造海盐城市副中心为己任。坚持把城市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促进“二次创业”的总动力,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与要素集聚的互动发展。
近年来,该区不断创新征地拆迁工作方式。完善征迁工作程序。在大桥新区先后开展了15批次大规模征地拆迁,共完成土地政策处理3.1万亩,动迁农房3320户,拆迁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开展大规模安置小区建设,先后建成以新港花苑为代表的6个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约1.5万人已入住新社区。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0亿元,基本完成12.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开发,建成8纵9横共17条主干道,全长43公里,核心区域内道路纵横贯通。教育、卫生、商业设施、创业公寓等公共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部分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该区已铺设长达50.63公里的污水管道,区内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素质提升力保“二次创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是海盐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人才是‘二次创业’的保障,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自身素质并改善政务服务,推动港区城联动发展。”海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郭章洪说。
五月份该区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活动,紧随其后,干部职工双向竞聘活动也将启动。据了解,活动覆盖全区除领导班子成员以外的所有职工。另外,一个全员培训机制近日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建立。干部职工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
“建立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和培训机制,目的在于增强干部职工的危机感,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政务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招商选资、项目建设、企业转型发展等。”海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初创时,开发区位于县城武原镇之北,规划面积为4.41平方公里。1994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控制面积扩大到9.4平方公里。2003年底,9.4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已基本开发完毕。这期间,建起了占地514.37亩,总投资1.999亿的标准件工业城,成为浙江省“十五”特色工业园区。建成了占地80亩,总投资8000余万元,集服务、转化和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业园。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新的增长点。
2002年9月,因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海盐杭州湾大桥新区,为开发区的扩容部分,规划控制总面积为25.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2.5平方公里。2004年1月,县委、县政府指示开发区“退出老区、开发新区”,并将大桥新区内的东港、新海、新城、西塘、曙光、王庄等6个行政村及成建制的西塘集镇居委会委托开发区管理,实行镇区合一开发建设体制。2007年2月,海盐港区并入开发区,形成“以港促区、以区促港”联动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10月,海盐县行政区划调整,原西塘桥镇永宁、刘庄、大宁、海塘、八团等5个行政村(社区)并入海盐经济开发区(西塘桥街道),区域总面积扩大至56.82平方公里,其中港区4.17平方公里。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紧紧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通过重新整合自身潜在的资源,形成了开发建设的新优势,成为浙江省环杭州湾乃至长三角经济圈临潜型新兴产业发展新的黄金宝地。
海盐经济开发区以“21世纪钱塘江北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工贸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新城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掀起“第二次创业”的高潮。
据统计,海盐经济开发区今年前4个月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达65.9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5%。总量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增长质量的不断攀升。前4个月,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将近一半,同比增长305.2%。
曾经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占主导地位的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产业,正逐步让位于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变,诠释着海盐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迈出的稳健步伐。
产业优化力推“二次创业”
去年4月,由浙江海利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的年回收利用40万吨再生聚酯的海利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项目利用废旧饮料瓶加工成纺织行业原材料——差别化长丝。
如今,一期项目已经开始设备安装。据集团董事长方光明介绍,这些设备均是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质量标准自主设计,由设备厂家定制而成的,设备技术水平上乘,国内独一无二。根据规划,该项目在2015年达产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从传统的化纤产业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海利集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二次创业”之路。
近年来,海盐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临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着该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继去年建成C1、C2码头之后,目前该区的C3、C4码头正在建设,预计到2015年底,海盐港区将建成8个万吨级码头。伴随着港区的开发建设,吉安集团年产285万吨造纸项目、协和集团年产200万吨薄钢板材项目等临港工业项目纷纷入驻,大大提升了临港工业发展水平,同时还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入选国家“863计划”的年回收处理4.5万吨含金属废料项目及其产品深加工项目、年处理3.96万吨造纸污泥焚烧发电项目……一大批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与投产,为该区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城市优化力促“二次创业”
海盐经济开发区以打造海盐城市副中心为己任。坚持把城市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促进“二次创业”的总动力,积极推进平台建设与要素集聚的互动发展。
近年来,该区不断创新征地拆迁工作方式。完善征迁工作程序。在大桥新区先后开展了15批次大规模征地拆迁,共完成土地政策处理3.1万亩,动迁农房3320户,拆迁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开展大规模安置小区建设,先后建成以新港花苑为代表的6个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约1.5万人已入住新社区。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0亿元,基本完成12.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开发,建成8纵9横共17条主干道,全长43公里,核心区域内道路纵横贯通。教育、卫生、商业设施、创业公寓等公共配套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部分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该区已铺设长达50.63公里的污水管道,区内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素质提升力保“二次创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是海盐经济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人才是‘二次创业’的保障,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自身素质并改善政务服务,推动港区城联动发展。”海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郭章洪说。
五月份该区开展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活动,紧随其后,干部职工双向竞聘活动也将启动。据了解,活动覆盖全区除领导班子成员以外的所有职工。另外,一个全员培训机制近日在海盐经济开发区建立。干部职工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
“建立竞争择优的干部选任机制和培训机制,目的在于增强干部职工的危机感,提升自身素质,改善政务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招商选资、项目建设、企业转型发展等。”海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