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书版权贸易已成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桥梁。逐渐增长的图书版权贸易额和十年的图书版权贸易总额均显示出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正稳步走向世界,对外图书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但是,从图书版权贸易中成功获取出版资源,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配合,严格准确的市场分析、完备的营销策划和高效的生产安排对于图书版权贸易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图书 版权贸易 出版产业
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
我国现代版权制度建立较晚,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版权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版权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缩小;版权贸易范围在扩大,参与版权贸易的主体越来越多;版权贸易环境和版权贸易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产业发展;出版单位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越来越重视版权贸易。但与此同时,图书版权贸易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远大于输出,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引进大于输出的状况仍会继续,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自1995年国家版权局建立版权贸易统计制度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一直存在逆差现象,引进与输出比例严重失调。十几年来,我国图书版权在引进数量和交易总量上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图书版权输出品种数量也呈逐渐增长趋势。版权贸易逆差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强大,以及文化输出的力度,但也与我国开展版权贸易的时间不长有关。
第二,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结构不合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集中化程度较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引进与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图书结构方面。
从引进来源看, 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引进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5182种,英国2595种,日本2161种。从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排名来看,美国4553种,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比2010年增加4种,占引进总数的31%。数据表明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地的集中化程度较高。从输出地区上看,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输出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台湾地区1656种、美国1077种、韩国507种,中国香港地区448种、英国433种、新加坡221种、日本187种、德国146种、法国129种、俄罗斯40种、中国澳门地区37种、加拿大16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图书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对引进的图书结构应该积极引导,对输出的图书结构更应该加以调整。出版界不应该只关注版权输出的品种数量,而更应该关注版权输出后的海外影响力和销量。
第三,全国各地图书版权贸易分布不均。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是运行图书版权贸易较好的地区,其次是经济发达的中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以及出版体制改革较快的省份(如江苏、辽宁、吉林) 。西北欠发达地区版权贸易乏力,个别地区版权贸易数量很少甚至统计数字为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总体来看,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比较活跃的地区仍然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中东部沿海地区和出版体制改革较快的江苏、辽宁等省份。
第四, 图书版权贸易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我方组织作者提供图书,对方负责出版、发行,版权属于我方,对方向我方付酬。早些年我国图书输出版权多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由我方向世界各国有关专家约稿,会议期间出版论文集,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版权、发行权均属于我方,由我方向国内外作者支付稿酬。三是对方提供图书的外文版,我方负责翻译成中文版,并负责出版发行,中文版权归译者所有,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我方向对方支付版税,目前这种形式最为普遍。除此之外,还有合作出版方式。
我国版权界、图书出版业界应尝试采用更丰富的图书版权贸易形式和方法。就图书对外版权贸易而言,除目前常用的图书翻译权转让(许可) 、合作出版等版权贸易方式外,应注重其他版权贸易方式的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如共同开发选题、共同制作,或者通过版权贸易为其进行加工制作,使内容产品的价值得到延伸开发,以取得更大的创汇可能性。
二、图书版权贸易对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图书版权贸易是我国图书出版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图书版权贸易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条最重要渠道,它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开拓空间,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由之路和重要贸易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造成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与民族之间的相互隔离,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中,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对图书版权贸易并不重视。图书版权贸易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延伸开发,可以为出版者和作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它通过文字转换来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沟通。图书出版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在民营书商、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不少出版社利润微薄陷入困境,图书版权贸易为现代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我国图书出版界意识到图书版权本身就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图书版权贸易更新了图书出版理念,优化了出版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图书版权贸易促进了我国出版理念的更新和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引入了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了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国内图书出版产业体系走向成熟,为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成功运作图书版权贸易,涌现出了一批版权贸易实力强、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社。许多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图书的编辑水平与装帧质量,培养翻译队伍,改进图书策划、宣传等运作模式,提高营销专业技能,走特色出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量一直居全国之冠,始终坚持与一流的公司合作,引进一流的图书产品、一流的出版理念和一流的管理制度,贯彻“引进经典发展自我”的战略思路,成功打造出自己的系列品牌,达到了“以引进促原创”的最终目的。 通过多年来的图书版权贸易,许多国内出版社已达成共识。一些开展图书版权贸易较成功的出版社,已经形成行业体系和品牌,如号称“计算机书籍四强”的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形成“外语学习用书四强”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形成“经管类图书强社”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形成“文艺书籍四强”的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现今和未来的图书出版竞争中,失去市场、走向灭亡的必定不是规模小的出版社,而是没有自己的出版风格,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的出版社。如接力出版社就是在少儿图书的版权引进中初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迅速崛起。因此,只有牢牢抓住机遇,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发出独特的出版资源,在图书版权贸易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在愈演愈烈的图书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图书版权贸易是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桥梁
图书版权贸易能够增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地位。图书版权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自我发展。在图书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出版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整合自身品牌与产品链,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知名图书出版集团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引进图书的类别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初期品种略显单调,如今引进品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及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引进版权图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图书市场的空白,更激发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据国家版权局的调查统计, 2011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39种,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增幅分别为0.02%(37种)和36.8%(2092种)。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比例由2009年的1∶2.9缩小到1∶2.1,出版物版权贸易逆差逐年缩小。引进图书版权14708种,输出图书版权5922种,图书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比例由2010年的1∶3.5缩小到1∶2.5。由于版权输出增幅明显大于引进增幅,因而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这些逐渐增长的图书版权贸易额和十年的图书版权贸易总额均显示出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正稳步走向世界,对外图书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图书版权资源的跨国共享已近在咫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从图书版权贸易中成功获取出版资源,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配合,严格准确的市场分析、完备的营销策划和高效的生产安排对于图书版权贸易的成功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关键词]图书 版权贸易 出版产业
一、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
我国现代版权制度建立较晚,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版权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版权贸易获得了较快发展,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逐渐缩小;版权贸易范围在扩大,参与版权贸易的主体越来越多;版权贸易环境和版权贸易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产业发展;出版单位在认识上不断深化,越来越重视版权贸易。但与此同时,图书版权贸易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远大于输出,中国图书版权贸易仍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引进大于输出的状况仍会继续,总体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自1995年国家版权局建立版权贸易统计制度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一直存在逆差现象,引进与输出比例严重失调。十几年来,我国图书版权在引进数量和交易总量上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图书版权输出品种数量也呈逐渐增长趋势。版权贸易逆差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强大,以及文化输出的力度,但也与我国开展版权贸易的时间不长有关。
第二,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结构不合理。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集中化程度较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引进与输出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图书结构方面。
从引进来源看, 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引进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美国5182种,英国2595种,日本2161种。从图书版权引进数量排名来看,美国4553种,连续三年高居榜首,比2010年增加4种,占引进总数的31%。数据表明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地的集中化程度较高。从输出地区上看,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输出数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台湾地区1656种、美国1077种、韩国507种,中国香港地区448种、英国433种、新加坡221种、日本187种、德国146种、法国129种、俄罗斯40种、中国澳门地区37种、加拿大16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图书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对引进的图书结构应该积极引导,对输出的图书结构更应该加以调整。出版界不应该只关注版权输出的品种数量,而更应该关注版权输出后的海外影响力和销量。
第三,全国各地图书版权贸易分布不均。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是运行图书版权贸易较好的地区,其次是经济发达的中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以及出版体制改革较快的省份(如江苏、辽宁、吉林) 。西北欠发达地区版权贸易乏力,个别地区版权贸易数量很少甚至统计数字为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总体来看,全国图书版权贸易比较活跃的地区仍然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中东部沿海地区和出版体制改革较快的江苏、辽宁等省份。
第四, 图书版权贸易形式单一。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我方组织作者提供图书,对方负责出版、发行,版权属于我方,对方向我方付酬。早些年我国图书输出版权多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由我方向世界各国有关专家约稿,会议期间出版论文集,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版权、发行权均属于我方,由我方向国内外作者支付稿酬。三是对方提供图书的外文版,我方负责翻译成中文版,并负责出版发行,中文版权归译者所有,出版社享有专有出版权,我方向对方支付版税,目前这种形式最为普遍。除此之外,还有合作出版方式。
我国版权界、图书出版业界应尝试采用更丰富的图书版权贸易形式和方法。就图书对外版权贸易而言,除目前常用的图书翻译权转让(许可) 、合作出版等版权贸易方式外,应注重其他版权贸易方式的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如共同开发选题、共同制作,或者通过版权贸易为其进行加工制作,使内容产品的价值得到延伸开发,以取得更大的创汇可能性。
二、图书版权贸易对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
1. 图书版权贸易是我国图书出版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图书版权贸易是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条最重要渠道,它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开拓空间,是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由之路和重要贸易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造成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与民族之间的相互隔离,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中,我国大多数出版社对图书版权贸易并不重视。图书版权贸易是图书产品价值的延伸开发,可以为出版者和作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它通过文字转换来实现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沟通。图书出版产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在民营书商、电子媒体的冲击下,不少出版社利润微薄陷入困境,图书版权贸易为现代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我国图书出版界意识到图书版权本身就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图书版权贸易更新了图书出版理念,优化了出版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图书版权贸易促进了我国出版理念的更新和出版产业结构的优化,引入了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了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整体实力,扩大了市场规模,促进国内图书出版产业体系走向成熟,为实施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成功运作图书版权贸易,涌现出了一批版权贸易实力强、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出版社。许多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图书的编辑水平与装帧质量,培养翻译队伍,改进图书策划、宣传等运作模式,提高营销专业技能,走特色出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如机械工业出版社近年来图书版权贸易量一直居全国之冠,始终坚持与一流的公司合作,引进一流的图书产品、一流的出版理念和一流的管理制度,贯彻“引进经典发展自我”的战略思路,成功打造出自己的系列品牌,达到了“以引进促原创”的最终目的。 通过多年来的图书版权贸易,许多国内出版社已达成共识。一些开展图书版权贸易较成功的出版社,已经形成行业体系和品牌,如号称“计算机书籍四强”的电子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形成“外语学习用书四强”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等;形成“经管类图书强社”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形成“文艺书籍四强”的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现今和未来的图书出版竞争中,失去市场、走向灭亡的必定不是规模小的出版社,而是没有自己的出版风格,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的出版社。如接力出版社就是在少儿图书的版权引进中初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迅速崛起。因此,只有牢牢抓住机遇,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开发出独特的出版资源,在图书版权贸易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在愈演愈烈的图书出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图书版权贸易是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桥梁
图书版权贸易能够增强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业的国际地位。图书版权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自我发展。在图书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国出版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整合自身品牌与产品链,有效地缩短了与国际知名图书出版集团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引进图书的类别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初期品种略显单调,如今引进品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及国内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引进版权图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图书市场的空白,更激发了原创作者的创作灵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据国家版权局的调查统计, 2011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39种,输出出版物版权7783种,增幅分别为0.02%(37种)和36.8%(2092种)。2011年,全国出版物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比例由2009年的1∶2.9缩小到1∶2.1,出版物版权贸易逆差逐年缩小。引进图书版权14708种,输出图书版权5922种,图书版权贸易输出与引进比例由2010年的1∶3.5缩小到1∶2.5。由于版权输出增幅明显大于引进增幅,因而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这些逐渐增长的图书版权贸易额和十年的图书版权贸易总额均显示出我国的图书出版产业正稳步走向世界,对外图书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图书版权资源的跨国共享已近在咫尺。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从图书版权贸易中成功获取出版资源,还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全面配合,严格准确的市场分析、完备的营销策划和高效的生产安排对于图书版权贸易的成功运作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