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展现出他对于社会的思考,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有着大量的表述,是他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萌芽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加以分析,并且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苔丝 裘德 现代主义文学
一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英国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哈代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便是展现哈代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重要成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主人公苔丝那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对主人公不幸的命运,爱情与婚姻的失败进行描写,并对其表达了同情之情。而另一部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与前者一样,同样塑造了一位拥有着不幸命运,并且努力对现实做出反抗的人物,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从女性转变成了男性。两部小说出版后都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各种非议。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觉,作品中所展现的主题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他的风格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哈代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惨境遇,而是关注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痛苦。本文则更多的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探讨,以求从中发掘作者融于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精神,并思索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技巧与形式。
二 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通常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种关系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矛盾,扩大人物内心中的创伤,导致其心理状态异化。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这几种关系的描写,来研究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1 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思考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人与社会的关系描绘得极度恶劣,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而通常主人公都会被社会异化力量而压迫,最终产生具有强烈扭曲状态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少女苔丝首先便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典型角色,她本是情感的受害者,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社会排斥。少女时期被侵犯失贞,再到后来被未婚夫抛弃,直接导致她在打击与压力下走向了毁灭的深渊。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苔丝悲剧的描写,展现出他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质疑,这种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人精神痛苦的源头,通过对苔丝这个并不“纯洁”的角色的歌颂,对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进行反思。而同样的,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这种反思变本加厉地进行了扩大,主人公裘德与自己的表妹之间,发生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而他们的爱情却与社会伦理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他们还是婚外情,这更加不为社会所容忍。而作者对其表达出同情的态度,认为裘德是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作者认为苔丝与裘德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人精神层次的抹杀,人应当对其做出反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从人与人的角度思考
现代文学主义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探讨话题,而这种关系更偏向于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再次失衡。苔丝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她展现出不和谐的疏离感,至亲的家人非但没能为苔丝提供应有的来自家人的温暖,而是对苔丝展现出不理解与不信任,未婚夫虽然与苔丝真心相爱,但是最终却在种种因素中将她抛弃,其他人更是对她不闻不问。与苔丝一样,裘德的世界同样无人问津,他与别人的关系也是在矛盾中发展进行的。小说中裘德与妻子的不和,与自己孩子关系的恶化都是社会异化力量所造成的后果,后来裘德虽与淑相爱,但是由于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其爱情以悲剧收场。苔丝在小说中表现出无比的孤独与无助,裘德虽然努力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但是最终依然在孤独中死去,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这种分裂的关系也是现代文学中所探讨的,作者通过这种描写,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其进行反思,造成这种结果到底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人自身的原因。
3 从人与自我的角度思考
人与自我是一个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人的本身发生了转变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话题。弗洛伊德认为,人自身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而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三者失去原有的平衡,会导致人自身产生分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苔丝本是天真善良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然而在被侵犯失去贞操后,她的人生观发生了第一次转变,在这种环境下,苔丝本有的善良逐渐开始褪色。之后的一系列打击也就造成了她自身的再次转变,“本我”与“自我”不断的冲突,“自我”与“超我”同样撕扯苔丝,导致最终苔丝与原本善良的她背道而驰,走向了极端的不归路。裘德与苔丝一样,受到诱惑而娶了阿拉贝娜后他本身就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本拥有理想的理性思维也被这种情欲所打破。然而他的婚姻最终却失败了,对此裘德也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感,在与淑的爱情再次走向悲剧后,裘德曾说:“我既不在人间也不在鬼中间活。”此时的他对自身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他已经无法辨别“自己”是什么,也就引出了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人与自己的思考。
4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思考
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他时常针对资本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进行描写,从而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与矛盾展现出来,并且对这种尖锐而畸形的关系加以批判,这些都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分裂的话题重合。在他的作品中,哈代会对因人类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被影响生存的自然界生灵表达了同情与关心。在哈代的小说中,他也会对人类这种只顾发展自身而忽视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这样的主题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所占篇幅较少,只在少数几段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出现,并非重点描写,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 哈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重视人物内心变化与主观思想,认为本能才能够认清真理与真实,提倡用内心去感受事物并对其认知,反对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本文便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内心的描写进行分析,来认知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表达形式与技巧。
1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
梦境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也可以看清人物潜意识中的思想,作者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便对苔丝的梦境有一次详细的描写。苔丝在父亲醉酒后,为了能够将蜂箱准时送到,不得不同弟弟一起驾着马车赶夜路,在这样疲惫的环境中,苔丝做了一个错综复杂却又荒诞的梦。梦中她看到父亲成为了古老贵族的后裔,拥有着其特有的虚荣与骄傲,也看到母亲向往苔丝的结婚对象,一个本应风度翩翩的绅士,却做出与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鬼脸,并且对她的身份与先人发出了嘲讽。这样的梦境在苔丝的潜意识中飞快的跳转,一个又一个夸张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场景接连不断地展现在苔丝的脑海。但是,这一幅幅景象却也正是苔丝长久以来被困扰在其中的事实。在得知自己是贵族后裔后,苔丝的母亲愈加期盼苔丝能够嫁给一位有名有利的人物,而苔丝自身却对这位未曾谋面的绅士感到不安。这些梦境都是苔丝希望逃避的现实事物,然而却在梦境中一个个出现,将她困在其中。而梦境中出现的一些后续故事才出现的人物,也是无法用理性思想去理解的,表达了作者认为感性世界相对于现实的思想更真实,而无意识行为才是人最真实的一面。
2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具有哈代本人特点的,例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当未婚夫抛弃了苔丝之后,她独自外出寻找工作,在这期间由于没有归宿,苔丝无奈在野外过夜。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对苔丝进行了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是具有意识流手法中“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的特征。其中写道:“她想起了她的丈夫:他大概正在地球另一面的一个温暖的地方吧?可她却躺在这儿的寒冷中。”在苔丝的内心中,空间方位从一个冰冷的荒郊野外,跳转到遥远的地球的另一边。之后苔丝又想到“后来觉得,这种思想如今最不适用了,所罗门这么想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这时苔丝的思想又超越了时间,穿过了两千多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超时间性”的手法对其进行了描写。之后苔丝又举起自己的手,“撑住额头,摸着弯曲的眉头和眼窝的边缘,感觉到柔嫩的皮肤下是坚硬的骨头,她想,将来总有一天,这儿的骨头会全然裸露的。”此时她的思绪又穿越时间,跳转到了未来的日子。在这一段人物心理活动中,人物的意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意识流表现手法的特征,自由而不受约束,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3 作者对人物幻觉及直觉的描写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曾经描写了主人公两次产生幻觉,第一次出现幻觉是裘德走入基督寺中,裘德看到了他在书中看到的那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变成了真人,来往于他的身边并且和他交谈。这个幻觉让裘德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他和这些拥有超前思想的贤者见面,而在这一场景中,裘德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他的意识的转变,场景中的人物也在不断转变。第二次幻觉则是裘德看望淑之后再次来到基督寺。这时他看到的不再是贤者,而是诸多死者的灵魂。作者使用这种非理性的手段,表达了主人公两次在基督寺中不同的人生境遇,第一次的充满希望和第二次的被绝望笼罩。除了幻觉之外,作者也对裘德的直觉进行了描写,他与阿拉贝娜婚后,对于尚未出生的孩子便只觉得说出,“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这就是那个男孩也许是我的孩子,不久以后会说的话”。然而,就是这样一句话,展现出裘德内心中对日后生活的直觉,最终他的直觉成真。在这里,作者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将一种无法传达的人物内心世界,不加掩饰地展示出来,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时常出现的手法之一。
四 结语
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分析,我们了解到作者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苔丝与裘德都曾是有理想的普通人,然而在与社会、与人、与自己的相处中,逐渐被迫走向悲剧,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精神追求迷茫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理想。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课题名称:地方高等院校融合人文精神构建学术诚信机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JG2013010124。
参考文献:
[1] 哈代,吴笛译:《苔丝》,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哈代,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 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4] 黄连华:《论〈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2期。
[5] 姚金红:《苔丝悲剧的现代解读》,《世界文化》,2007年第5期。
(李德义,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侯园园,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苔丝 裘德 现代主义文学
一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英国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哈代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便是展现哈代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重要成果。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主人公苔丝那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对主人公不幸的命运,爱情与婚姻的失败进行描写,并对其表达了同情之情。而另一部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与前者一样,同样塑造了一位拥有着不幸命运,并且努力对现实做出反抗的人物,只不过这一次主人公从女性转变成了男性。两部小说出版后都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各种非议。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发觉,作品中所展现的主题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他的风格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哈代关注的不仅仅是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悲惨境遇,而是关注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痛苦。本文则更多的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的探讨,以求从中发掘作者融于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精神,并思索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技巧与形式。
二 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现代主义文学思想通常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四种关系中展现出不可逆转的矛盾,扩大人物内心中的创伤,导致其心理状态异化。本文就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这几种关系的描写,来研究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1 从人与社会的角度思考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人与社会的关系描绘得极度恶劣,主人公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异常尖锐的,而通常主人公都会被社会异化力量而压迫,最终产生具有强烈扭曲状态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少女苔丝首先便是被社会所不容的典型角色,她本是情感的受害者,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社会排斥。少女时期被侵犯失贞,再到后来被未婚夫抛弃,直接导致她在打击与压力下走向了毁灭的深渊。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苔丝悲剧的描写,展现出他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质疑,这种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人精神痛苦的源头,通过对苔丝这个并不“纯洁”的角色的歌颂,对人类社会中的道德进行反思。而同样的,在《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这种反思变本加厉地进行了扩大,主人公裘德与自己的表妹之间,发生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而他们的爱情却与社会伦理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他们还是婚外情,这更加不为社会所容忍。而作者对其表达出同情的态度,认为裘德是勇敢追求爱情的人。作者认为苔丝与裘德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人精神层次的抹杀,人应当对其做出反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从人与人的角度思考
现代文学主义思想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一项重要探讨话题,而这种关系更偏向于一种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再次失衡。苔丝在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她展现出不和谐的疏离感,至亲的家人非但没能为苔丝提供应有的来自家人的温暖,而是对苔丝展现出不理解与不信任,未婚夫虽然与苔丝真心相爱,但是最终却在种种因素中将她抛弃,其他人更是对她不闻不问。与苔丝一样,裘德的世界同样无人问津,他与别人的关系也是在矛盾中发展进行的。小说中裘德与妻子的不和,与自己孩子关系的恶化都是社会异化力量所造成的后果,后来裘德虽与淑相爱,但是由于两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导致其爱情以悲剧收场。苔丝在小说中表现出无比的孤独与无助,裘德虽然努力与他人保持和谐关系,但是最终依然在孤独中死去,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这种分裂的关系也是现代文学中所探讨的,作者通过这种描写,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其进行反思,造成这种结果到底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人自身的原因。
3 从人与自我的角度思考
人与自我是一个人类思考已久的问题,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人的本身发生了转变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话题。弗洛伊德认为,人自身可以分为“自我”、“本我”、“超我”三个部分,而在一定的外界作用下,三者失去原有的平衡,会导致人自身产生分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苔丝本是天真善良的少女,她对世界充满了憧憬与希望,然而在被侵犯失去贞操后,她的人生观发生了第一次转变,在这种环境下,苔丝本有的善良逐渐开始褪色。之后的一系列打击也就造成了她自身的再次转变,“本我”与“自我”不断的冲突,“自我”与“超我”同样撕扯苔丝,导致最终苔丝与原本善良的她背道而驰,走向了极端的不归路。裘德与苔丝一样,受到诱惑而娶了阿拉贝娜后他本身就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本拥有理想的理性思维也被这种情欲所打破。然而他的婚姻最终却失败了,对此裘德也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感,在与淑的爱情再次走向悲剧后,裘德曾说:“我既不在人间也不在鬼中间活。”此时的他对自身产生了极大的困惑,他已经无法辨别“自己”是什么,也就引出了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人与自己的思考。
4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思考
在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他时常针对资本的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进行描写,从而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与矛盾展现出来,并且对这种尖锐而畸形的关系加以批判,这些都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分裂的话题重合。在他的作品中,哈代会对因人类的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被影响生存的自然界生灵表达了同情与关心。在哈代的小说中,他也会对人类这种只顾发展自身而忽视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然而,这样的主题在《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中所占篇幅较少,只在少数几段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出现,并非重点描写,笔者在这里不再过多阐述。 三 哈代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重视人物内心变化与主观思想,认为本能才能够认清真理与真实,提倡用内心去感受事物并对其认知,反对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本文便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内心的描写进行分析,来认知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表达形式与技巧。
1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
梦境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也可以看清人物潜意识中的思想,作者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便对苔丝的梦境有一次详细的描写。苔丝在父亲醉酒后,为了能够将蜂箱准时送到,不得不同弟弟一起驾着马车赶夜路,在这样疲惫的环境中,苔丝做了一个错综复杂却又荒诞的梦。梦中她看到父亲成为了古老贵族的后裔,拥有着其特有的虚荣与骄傲,也看到母亲向往苔丝的结婚对象,一个本应风度翩翩的绅士,却做出与自身身份不相符的鬼脸,并且对她的身份与先人发出了嘲讽。这样的梦境在苔丝的潜意识中飞快的跳转,一个又一个夸张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场景接连不断地展现在苔丝的脑海。但是,这一幅幅景象却也正是苔丝长久以来被困扰在其中的事实。在得知自己是贵族后裔后,苔丝的母亲愈加期盼苔丝能够嫁给一位有名有利的人物,而苔丝自身却对这位未曾谋面的绅士感到不安。这些梦境都是苔丝希望逃避的现实事物,然而却在梦境中一个个出现,将她困在其中。而梦境中出现的一些后续故事才出现的人物,也是无法用理性思想去理解的,表达了作者认为感性世界相对于现实的思想更真实,而无意识行为才是人最真实的一面。
2 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小说中对于人物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具有哈代本人特点的,例如,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当未婚夫抛弃了苔丝之后,她独自外出寻找工作,在这期间由于没有归宿,苔丝无奈在野外过夜。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对苔丝进行了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是具有意识流手法中“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的特征。其中写道:“她想起了她的丈夫:他大概正在地球另一面的一个温暖的地方吧?可她却躺在这儿的寒冷中。”在苔丝的内心中,空间方位从一个冰冷的荒郊野外,跳转到遥远的地球的另一边。之后苔丝又想到“后来觉得,这种思想如今最不适用了,所罗门这么想的时候,已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这时苔丝的思想又超越了时间,穿过了两千多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超时间性”的手法对其进行了描写。之后苔丝又举起自己的手,“撑住额头,摸着弯曲的眉头和眼窝的边缘,感觉到柔嫩的皮肤下是坚硬的骨头,她想,将来总有一天,这儿的骨头会全然裸露的。”此时她的思绪又穿越时间,跳转到了未来的日子。在这一段人物心理活动中,人物的意识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意识流表现手法的特征,自由而不受约束,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重要精神之一。
3 作者对人物幻觉及直觉的描写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曾经描写了主人公两次产生幻觉,第一次出现幻觉是裘德走入基督寺中,裘德看到了他在书中看到的那些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变成了真人,来往于他的身边并且和他交谈。这个幻觉让裘德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是他和这些拥有超前思想的贤者见面,而在这一场景中,裘德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他的意识的转变,场景中的人物也在不断转变。第二次幻觉则是裘德看望淑之后再次来到基督寺。这时他看到的不再是贤者,而是诸多死者的灵魂。作者使用这种非理性的手段,表达了主人公两次在基督寺中不同的人生境遇,第一次的充满希望和第二次的被绝望笼罩。除了幻觉之外,作者也对裘德的直觉进行了描写,他与阿拉贝娜婚后,对于尚未出生的孩子便只觉得说出,“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这就是那个男孩也许是我的孩子,不久以后会说的话”。然而,就是这样一句话,展现出裘德内心中对日后生活的直觉,最终他的直觉成真。在这里,作者通过非理性的直觉将一种无法传达的人物内心世界,不加掩饰地展示出来,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时常出现的手法之一。
四 结语
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分析,我们了解到作者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苔丝与裘德都曾是有理想的普通人,然而在与社会、与人、与自己的相处中,逐渐被迫走向悲剧,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精神追求迷茫的思考,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理想。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教改项目,课题名称:地方高等院校融合人文精神构建学术诚信机制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JG2013010124。
参考文献:
[1] 哈代,吴笛译:《苔丝》,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 哈代,刘荣跃译:《无名的裘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 丁世忠:《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4] 黄连华:《论〈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2期。
[5] 姚金红:《苔丝悲剧的现代解读》,《世界文化》,2007年第5期。
(李德义,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侯园园,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2012级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