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采用不同的除萌方式促进杉木迹地人工林萌芽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采伐次年采用2次除萌、1次除萌与不除萌3种方式,对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产生显著性差异,2次除萌最有利于促进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其次是1次除萌,不除萌生长最差。
关键词:杉木迹地;除萌方式;生长情况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68-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a)Hook.]属杉科杉属,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和用材树种之一,它的萌芽能力很强,常从根颈处萌发不定芽形成多株丛生。特别是杉木采伐后,在采伐桩上仍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条,可持续好几代,如果任其自然生长,很容易产生多株丛生现象,分散了有限的水分和养分,造成林地出材不理想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小老树”现象。为提高杉木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萌芽条生长,笔者于2010年开始在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山场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采用不同的除萌方式进行杉木萌芽更新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山场,海拔220~430m,属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具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试验地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年平均气温18.9℃,平均日照l764.6h,无霜期299~332d,≥l0℃的年积温4 482.7~5 974.6℃,年太阳辐射量397.7~427.1kJ/cm,年降水量1 400
~1 800mm,最高年降水量达2 324mm,年均蒸发量1 32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3%。土壤为山地红壤,立地质量为二级,植被多为黄瑞木、檵木、蕨类、五节芒等。造林前为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2010年5月进行皆伐,同年10月进行全面劈草炼山烧杂,11月进行块状整地,2011年分别采取2次除萌、1次除萌和不除萌不同处理方式进行锄草抚育。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方法 在2010年同时段采伐的人工第一代杉木林采伐山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同坡向同坡位分别设立A、B、C3个区组(3个重复),每个区组里分别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均为667m2,对同一区组内的3个小区分别采取2次除萌、1次除萌和不除萌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处理。
2.2 试验作业方式
2.2.1 2次除萌方式 第1次除萌于2011年5月中旬进行,保留伐桩基部上部或两侧粗壮萌芽条2株,其余用手工从伐桩基部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第2次除萌于2011年9月中旬进行,在第一次保留的2株萌芽条中选留1株,另1株和后萌发的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
2.2.2 1次除萌方式 与2次除萌方式的第二次除萌时间(2011年9月中旬)同时进行,保留伐桩基部上部位粗壮萌芽条1株,其余用手工从伐桩基部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
2.2.3 不除萌方式 不进行任何除萌处理。
2.3 试验地抚育 2011年5月中旬对上述试验地同时进行伐桩培土,将伐桩上坡位的土挖填到伐桩周围,将伐桩埋入土中。8月全面劈草、挖茅头1次。
2.4 试验数据采集 2012年3月中旬分别对上述试验地的优势萌芽条进行调查,实测其树高、地径。
3 结果分析
3.1 除萌方式对萌芽条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次除萌、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的平均地径分别为3.97cm、2.41cm、1.77cm,2次除萌的平均地径分别比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大1.56cm和2.20cm,1次除萌的平均地径比对照区(不除萌)大0.64cm。对地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从表2可见,不同除萌方式对杉木萌芽条地径生长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采用q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除方式之间对萌芽条的地径生长产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3.2 除萌方式对萌芽条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2次除萌、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的平均树高分别为164.53cm、123.86厘米、83.94cm,2次除萌的平均树高分别比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大40.67cm和80.59cm,1次除萌的平均树高比对照区(不除萌)大39.92cm。对树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从表5可见,不同除萌方式同样对杉木萌芽条树高生长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采用q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除萌方式之间对树高生长也均产生显著差异。
4 小结与讨论
(1)综上分析,杉木人工林采伐次年采用2次除萌、1次除萌与不除萌3种方式对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产生显著性差异,2次除萌最有利于促进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其次是一次除萌,不除萌生长最差。
(2)一年2次除萌处理,第一次除萌于5月中旬。正是杉木生长旺盛时初期,在保留2株萌芽条的前提下剔除了其他多余的萌芽条,使养分集中供应保留株,保留株在养分充足的条件下快速生长,虽然伐桩其他部位还会2次萌芽,但与保留株相比处于弱势,保留株明显处于优势。第二次补充除萌于9月中旬,正是杉木生长进入减弱初期,在原来2株保留株中选上坡位桩基健壮1株保留,将另一株和2次萌芽条全部剔除,这时的保留株已经有1m多高,能够充分吸收伐桩养分,处于绝对竞争优势,因此,基本不再产生3次萌芽。
(3)一年1次除萌试验,除萌时间在9月中旬。除萌时间迟,伐桩萌芽条数多,养分分散,就某一单株而言,其株高、地径粗均比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保留株小,除萌后保留上坡位一株健壮萌芽条,由于保留株个体较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小,吸收伐桩养分较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少,虽然9月中旬杉木生长进入减弱期,但还是会产生2次萌芽,次年还需进行1次除萌,从用工量来核算,与2次除萌法相近,但保留萌芽条树高生长量减少40.67cm,地径生长量减少1.56cm。
(4)除萌工作要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一般应在杉木萌芽条萌发早期5月份和9月份各进行1次除萌工作。一方面萌芽条较小,利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萌芽条保留株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毕光银.抚育间伐促进杉木速生丰产[J].中国林业,2007(10A):38.
[2]陈学堂,陈安统.杉木大面积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生长不良原因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1):36-41.
[3]杨世先.杉木的栽培技术[J].中国林业,2009(17):50.
[4]郭承武,林华顺.杉木地膜覆盖除萌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1990,17(2):21-22.
[5]陈华豪,丁恩统 ,蔡贤如,等.林业应用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8.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杉木迹地;除萌方式;生长情况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68-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a)Hook.]属杉科杉属,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和用材树种之一,它的萌芽能力很强,常从根颈处萌发不定芽形成多株丛生。特别是杉木采伐后,在采伐桩上仍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条,可持续好几代,如果任其自然生长,很容易产生多株丛生现象,分散了有限的水分和养分,造成林地出材不理想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小老树”现象。为提高杉木迹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萌芽条生长,笔者于2010年开始在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山场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采用不同的除萌方式进行杉木萌芽更新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山场,海拔220~430m,属亚热带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具东南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试验地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年平均气温18.9℃,平均日照l764.6h,无霜期299~332d,≥l0℃的年积温4 482.7~5 974.6℃,年太阳辐射量397.7~427.1kJ/cm,年降水量1 400
~1 800mm,最高年降水量达2 324mm,年均蒸发量1 32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3%。土壤为山地红壤,立地质量为二级,植被多为黄瑞木、檵木、蕨类、五节芒等。造林前为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2010年5月进行皆伐,同年10月进行全面劈草炼山烧杂,11月进行块状整地,2011年分别采取2次除萌、1次除萌和不除萌不同处理方式进行锄草抚育。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方法 在2010年同时段采伐的人工第一代杉木林采伐山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同坡向同坡位分别设立A、B、C3个区组(3个重复),每个区组里分别设置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均为667m2,对同一区组内的3个小区分别采取2次除萌、1次除萌和不除萌不同处理方式加以处理。
2.2 试验作业方式
2.2.1 2次除萌方式 第1次除萌于2011年5月中旬进行,保留伐桩基部上部或两侧粗壮萌芽条2株,其余用手工从伐桩基部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第2次除萌于2011年9月中旬进行,在第一次保留的2株萌芽条中选留1株,另1株和后萌发的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
2.2.2 1次除萌方式 与2次除萌方式的第二次除萌时间(2011年9月中旬)同时进行,保留伐桩基部上部位粗壮萌芽条1株,其余用手工从伐桩基部剔除,且不伤及保留株。
2.2.3 不除萌方式 不进行任何除萌处理。
2.3 试验地抚育 2011年5月中旬对上述试验地同时进行伐桩培土,将伐桩上坡位的土挖填到伐桩周围,将伐桩埋入土中。8月全面劈草、挖茅头1次。
2.4 试验数据采集 2012年3月中旬分别对上述试验地的优势萌芽条进行调查,实测其树高、地径。
3 结果分析
3.1 除萌方式对萌芽条地径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2次除萌、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的平均地径分别为3.97cm、2.41cm、1.77cm,2次除萌的平均地径分别比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大1.56cm和2.20cm,1次除萌的平均地径比对照区(不除萌)大0.64cm。对地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从表2可见,不同除萌方式对杉木萌芽条地径生长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采用q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除方式之间对萌芽条的地径生长产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3.2 除萌方式对萌芽条树高生长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2次除萌、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的平均树高分别为164.53cm、123.86厘米、83.94cm,2次除萌的平均树高分别比1次除萌和对照区(不除萌)大40.67cm和80.59cm,1次除萌的平均树高比对照区(不除萌)大39.92cm。对树高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从表5可见,不同除萌方式同样对杉木萌芽条树高生长产生显著差异的影响。采用q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除萌方式之间对树高生长也均产生显著差异。
4 小结与讨论
(1)综上分析,杉木人工林采伐次年采用2次除萌、1次除萌与不除萌3种方式对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产生显著性差异,2次除萌最有利于促进杉木萌芽条的地径、树高生长,其次是一次除萌,不除萌生长最差。
(2)一年2次除萌处理,第一次除萌于5月中旬。正是杉木生长旺盛时初期,在保留2株萌芽条的前提下剔除了其他多余的萌芽条,使养分集中供应保留株,保留株在养分充足的条件下快速生长,虽然伐桩其他部位还会2次萌芽,但与保留株相比处于弱势,保留株明显处于优势。第二次补充除萌于9月中旬,正是杉木生长进入减弱初期,在原来2株保留株中选上坡位桩基健壮1株保留,将另一株和2次萌芽条全部剔除,这时的保留株已经有1m多高,能够充分吸收伐桩养分,处于绝对竞争优势,因此,基本不再产生3次萌芽。
(3)一年1次除萌试验,除萌时间在9月中旬。除萌时间迟,伐桩萌芽条数多,养分分散,就某一单株而言,其株高、地径粗均比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保留株小,除萌后保留上坡位一株健壮萌芽条,由于保留株个体较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小,吸收伐桩养分较一年2次除萌方式的少,虽然9月中旬杉木生长进入减弱期,但还是会产生2次萌芽,次年还需进行1次除萌,从用工量来核算,与2次除萌法相近,但保留萌芽条树高生长量减少40.67cm,地径生长量减少1.56cm。
(4)除萌工作要以“除早,除小,除了”为原则。一般应在杉木萌芽条萌发早期5月份和9月份各进行1次除萌工作。一方面萌芽条较小,利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有利于萌芽条保留株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毕光银.抚育间伐促进杉木速生丰产[J].中国林业,2007(10A):38.
[2]陈学堂,陈安统.杉木大面积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生长不良原因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1):36-41.
[3]杨世先.杉木的栽培技术[J].中国林业,2009(17):50.
[4]郭承武,林华顺.杉木地膜覆盖除萌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 1990,17(2):21-22.
[5]陈华豪,丁恩统 ,蔡贤如,等.林业应用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8.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