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国家建筑行业意外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且率居高不下,在项目的施工生产中,安全管理是生产过程中的首要条件和基础,一旦作业现场作业得不到有效管控,那项目施工将时刻面临事故的发生,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也将给建筑企业一方面带来高额的赔偿费用和亏损,另一方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且安全事故产生的潜在经济损失也将无法估计。
关键词:事故;安全管理;损失
一、安全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基础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面临的不定因素较多,新的项目、新的企业也陆续出现,在施工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较多事故隐患,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建筑企业产值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安全生产严峻形势。2020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2019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共734起、死亡840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增加42起、上升6.1%,死亡人数增加33人、上升4.1%。按事故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383起,占总数的52.2%;物体打击事故112起,占总数的15.2%;起重伤害事故55起,占总数的7.5%;坍塌事故54起,占总数的7.3%;機械伤害事故43起,占总数的5.9%;车辆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火灾和爆炸及其他类型事故87起,占总数的11.9%。
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使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安全工作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在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不断积累和探索先进的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强化责任,创新机制,全力推进安全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
二、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体系不健全,制度形式化,管理不严格
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对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进行了规范,反映出国家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和迫切希望企业管理标准化。建筑公司从组织机构上分为五个层级,从公司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班组,在一些建筑公司总部,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到项目级,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制度流于形式,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不严格,执行力弱。所以在日常的项目安全管理中,人员配备不足,支部书记、生产副经理或总工程师兼任安全总监,安全监督体系负责人分身乏术,精力不足,项目制定了制度,但在作业时未进行技术交底,未按照制度要求实施等情况的综合效应,成为了事故发生的导火索。
2.领导重视不够,安全意识不足
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百分之九十取决于领导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
度,一些领导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只顾及企业经济发展和产值增长,对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使得对安全生产的行政管理责任与措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在单一追求工程进度的同时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意识淡薄,未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管理的长期缺位,会埋下事故隐患的种子,在生产过程中一触即发,所以安全管理重在提高意识,强化重视。
3.监督不严,检查与隐患整改不彻底
建筑企业部分项目按照要求,足额配置安全管理人员,但有些安全管理人员到现场没有正确履职,到了现场而是两手插兜,得过且过,安全日志随便填写,。在月度检查、专项检查、季度与综合检查过程中,只是走过场,未从根源上发现问题,针对死角、重点区域因不愿意投入较多费用未进行整改,排查出的隐患也没有定人、定期限、定措施整改完成,后期没有跟踪整改到位,当时已整改了,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过段时间同样的隐患又会出现,长期的积累会导致隐患带来的不定因素和安全管理压力加大,留下了事故隐患。
4.现场“三违”现象突出,缺乏有力手段
建筑企业所在的建筑领域,施工现场的人员分为两大类,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相对安全素质较高,作业人员相对素质偏低,年龄在30-55岁左右,在进场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不定期的日常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后,但未接受过有关安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对作业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是仅记得一二,全凭经验作业。现阶段,我国科技进步迅速,现场所应用的部分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可能是初次接触,只知道的要怎么做,却不懂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所以不知道危险源在什么地方,时常抱有侥幸心理,不听从指挥和安排,不遵守劳动纪律,在出现违章行为之后,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缺乏有力手段,要么罚款要么退场,退场看似简单直接,效果明显,但是其余的作业人员仍不懂部分设备设施的原理,罚款会让作业人员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利于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5.安全投入不足,有充数现象
项目的产值按照进度计划结算,管理较为严格的建设单位,会要求施工单位在结算安全措施费用时,出具相关的凭据,据实报销,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2]16号)要求,按照产值比例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在实际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达不到产值比例时,部分建筑企业从结算至分包单位的的零星工程量、零星用工、小型设备和物资计入安全生产费用,加上建筑行业分包管理模式的变化,分包单位大多为私营企业,对现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安全生产费用未进行认真记录和核实,大概估计了安全投入便与建筑企业的项目级办理结算,造成需要投入的安全费用未落到实处,当投入达不到要求,现场达不到标准和规范时,现场的隐患也随之增加。
三、解决措施
结合2017年全国事故分析情况来看,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检查走形式等方面,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一岗双责” 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认为公司有安全负责人,设立有安全管理部门,有安全管理人员,自己没有什么责任,思想认识上就是错误的。始终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责任落实,通过强化领导、强化队伍、强化责任,促进责任制的落实。一是要以领导行为带动责任落实。主管安全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明确各岗位职责,将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人,并在履职过程中,告知相关人员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说明利害关系,正在的做到“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在招投标文件、合同中将安全管理内容纳入进去。二是要发挥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监管作用发挥得强弱直接影响到安全工作的力度,也影响责任制的落实程度。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发现问题,整改隐患,检查督促,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解决,逐项落实。
2.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安全素质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建筑企业招聘的大学生基本为管理人员。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基本为技校生、农民工、临时工等,管理人员接受在高校的专业学习之后,对于安全管理知识理解相对容易,现场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危险告知、防护措施的应用及理解不是很透彻,加上现场作业基本按劳分配,一味追求進度,忽视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持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取证培训、专项安全培训、应急知识培训等方面,再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3.明确危险源辨识与措施制定
在项目建设初期,需要对项目进行安全管理策划,对项目正式开始施工的内容及作业工序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价,确定危险源的等级与控制措施,建筑企业所施工的内容不同及项目性质不同的,所采取的危险源分级和风险辨识方法不同,重要的是必须对项目所包含的作业内容都分析到位,在风险分析中,针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较大部位制定专项的安全控制措施,当遇到地质条件较差的隧洞施工项目,在危险源辨识或风险分析中必须有所体现,危险源的辨识或风险分析要具有前瞻性,下一个工序开始作业前及时辨识风险,及时调整和纠偏,确保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着重点和难点。
4. 注重检查与隐患排查实效
在发生一起一般及以上事故时,企业高层领导要求全面进行隐患排查、分析事故原因、组织学习培训、对当事人追究责任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是事后采取,并未从根源查清原因,从而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建筑企业及项目级都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有资料、有图片就行,这种检查与隐患整改表面化,没有实质性,也没有可依据性,某建筑公司的下属项目,有周检、月检、专项检查、季度检查、节假日检查等,但是仍然发生了事故,原因在与检查形式流于形式,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连接件松动、安全装置失效等情况,仅仅在检查表中体现出存在问题,对于问题原因并未提及,所以采取的整改措施也是表面,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再次出现。所以要求建筑企业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查清出现此类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连接件的松动、安全装置失效是否是人为操作导致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不均、结构变形等,或者是设备因为老旧出现的重心发生了改变所导致的,部分项目、作业队、班组的管理人员检查出问题后,只是向上级反映,并未进行后续的跟踪处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也不清楚。要想做好企业安全管理,要求我们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做好隐患整改工作,逐项落实逐项完善,这样才能有实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着力安全费用实际支出监管
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确定中标之后,开始组织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发现本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不够时,一些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需要进行全分包,当然主体工程还是由本企业施工完成,在进行了招投标后确定分包单位,按照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分包单位配置人员和设备,在完成月度施工任务后,分包单位向企业结算时,牵扯到安全生产费用,虽然在合同中已明确投入比例,但是在实际中,分包单位的安全投入达不到产值提取比例,项目部也会为满足上级要求,将产值中的一部分全部用于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结算,这就存在了“打包结算”,建议企业可以采取据实报销或协助分包单位进行安全投入,来确保现场的安全设施得到保障,最大限度的解决因安全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事故。
6.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与实施
事故发生后,人员设备经济损失如何降到最低,如何确保其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及现场处置能力是重要环节,大部分的事故后期造成的二次事故及经济损失增大,是因为现场应急处置不当所导致的,如何提升应急能力,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在项目建设初期,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对项目的施工内容及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多方面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重点监管部位,从应急机构、应急队伍、抢险物资等综合考虑,编制应急救援预案,考虑到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可行性,根据施工进度不同,定期组织桌面演练、实战演练,检验与上级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当地医院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预案的合理性,同时有关应急小常识、事故类型不同,应急逃生撤离措施不同,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应急能力。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包含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的只强化某一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和管理内容都是企业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只有每项工作做实做细,留下可追溯性的材料,夯实基础,在后期管理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是易于查找,便于纠偏,及时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把控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和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情况的通报[R],建办质函〔2019〕188号,2019.3;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3/t20190326_239913.html
作者简介:许森林,1977年3月,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本科(长沙理工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410004
关键词:事故;安全管理;损失
一、安全管理概述
目前,我国基础建设市场竞争激烈,建筑企业面临的不定因素较多,新的项目、新的企业也陆续出现,在施工项目管理活动中,存在较多事故隐患,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建筑企业产值增加的同时,伴随着安全生产严峻形势。2020年3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了2019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共734起、死亡840人,与上年相比,事故起数增加42起、上升6.1%,死亡人数增加33人、上升4.1%。按事故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383起,占总数的52.2%;物体打击事故112起,占总数的15.2%;起重伤害事故55起,占总数的7.5%;坍塌事故54起,占总数的7.3%;機械伤害事故43起,占总数的5.9%;车辆伤害、触电、中毒和窒息、火灾和爆炸及其他类型事故87起,占总数的11.9%。
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使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安全工作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在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不断积累和探索先进的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强化责任,创新机制,全力推进安全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
二、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体系不健全,制度形式化,管理不严格
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建设部颁发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对安全生产管理活动进行了规范,反映出国家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度和迫切希望企业管理标准化。建筑公司从组织机构上分为五个层级,从公司总部—子公司—项目部—作业队—班组,在一些建筑公司总部,体系健全,制度完善,到项目级,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制度流于形式,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不严格,执行力弱。所以在日常的项目安全管理中,人员配备不足,支部书记、生产副经理或总工程师兼任安全总监,安全监督体系负责人分身乏术,精力不足,项目制定了制度,但在作业时未进行技术交底,未按照制度要求实施等情况的综合效应,成为了事故发生的导火索。
2.领导重视不够,安全意识不足
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百分之九十取决于领导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
度,一些领导在经济利益的影响下,只顾及企业经济发展和产值增长,对安全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使得对安全生产的行政管理责任与措施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在单一追求工程进度的同时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安全意识淡薄,未将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管理的长期缺位,会埋下事故隐患的种子,在生产过程中一触即发,所以安全管理重在提高意识,强化重视。
3.监督不严,检查与隐患整改不彻底
建筑企业部分项目按照要求,足额配置安全管理人员,但有些安全管理人员到现场没有正确履职,到了现场而是两手插兜,得过且过,安全日志随便填写,。在月度检查、专项检查、季度与综合检查过程中,只是走过场,未从根源上发现问题,针对死角、重点区域因不愿意投入较多费用未进行整改,排查出的隐患也没有定人、定期限、定措施整改完成,后期没有跟踪整改到位,当时已整改了,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过段时间同样的隐患又会出现,长期的积累会导致隐患带来的不定因素和安全管理压力加大,留下了事故隐患。
4.现场“三违”现象突出,缺乏有力手段
建筑企业所在的建筑领域,施工现场的人员分为两大类,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相对安全素质较高,作业人员相对素质偏低,年龄在30-55岁左右,在进场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不定期的日常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后,但未接受过有关安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对作业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程是仅记得一二,全凭经验作业。现阶段,我国科技进步迅速,现场所应用的部分设备设施作业人员可能是初次接触,只知道的要怎么做,却不懂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所以不知道危险源在什么地方,时常抱有侥幸心理,不听从指挥和安排,不遵守劳动纪律,在出现违章行为之后,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缺乏有力手段,要么罚款要么退场,退场看似简单直接,效果明显,但是其余的作业人员仍不懂部分设备设施的原理,罚款会让作业人员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利于企业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
5.安全投入不足,有充数现象
项目的产值按照进度计划结算,管理较为严格的建设单位,会要求施工单位在结算安全措施费用时,出具相关的凭据,据实报销,按照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2012]16号)要求,按照产值比例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在实际安全生产费用支出达不到产值比例时,部分建筑企业从结算至分包单位的的零星工程量、零星用工、小型设备和物资计入安全生产费用,加上建筑行业分包管理模式的变化,分包单位大多为私营企业,对现场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安全生产费用未进行认真记录和核实,大概估计了安全投入便与建筑企业的项目级办理结算,造成需要投入的安全费用未落到实处,当投入达不到要求,现场达不到标准和规范时,现场的隐患也随之增加。
三、解决措施
结合2017年全国事故分析情况来看,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检查走形式等方面,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落实“一岗双责” 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认为公司有安全负责人,设立有安全管理部门,有安全管理人员,自己没有什么责任,思想认识上就是错误的。始终坚持一手抓安全生产,一手抓责任落实,通过强化领导、强化队伍、强化责任,促进责任制的落实。一是要以领导行为带动责任落实。主管安全领导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明确各岗位职责,将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人,并在履职过程中,告知相关人员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说明利害关系,正在的做到“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在招投标文件、合同中将安全管理内容纳入进去。二是要发挥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监管作用发挥得强弱直接影响到安全工作的力度,也影响责任制的落实程度。要经常深入到基层,发现问题,整改隐患,检查督促,对存在的问题逐一研究解决,逐项落实。
2.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安全素质
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建筑企业招聘的大学生基本为管理人员。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基本为技校生、农民工、临时工等,管理人员接受在高校的专业学习之后,对于安全管理知识理解相对容易,现场作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危险告知、防护措施的应用及理解不是很透彻,加上现场作业基本按劳分配,一味追求進度,忽视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需要持续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从入场三级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岗位操作规程)、取证培训、专项安全培训、应急知识培训等方面,再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
3.明确危险源辨识与措施制定
在项目建设初期,需要对项目进行安全管理策划,对项目正式开始施工的内容及作业工序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价,确定危险源的等级与控制措施,建筑企业所施工的内容不同及项目性质不同的,所采取的危险源分级和风险辨识方法不同,重要的是必须对项目所包含的作业内容都分析到位,在风险分析中,针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较大部位制定专项的安全控制措施,当遇到地质条件较差的隧洞施工项目,在危险源辨识或风险分析中必须有所体现,危险源的辨识或风险分析要具有前瞻性,下一个工序开始作业前及时辨识风险,及时调整和纠偏,确保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仅停留在纸面上,没有着重点和难点。
4. 注重检查与隐患排查实效
在发生一起一般及以上事故时,企业高层领导要求全面进行隐患排查、分析事故原因、组织学习培训、对当事人追究责任等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是事后采取,并未从根源查清原因,从而采取预防措施杜绝事故的发生。建筑企业及项目级都仅仅是将重点放在了有资料、有图片就行,这种检查与隐患整改表面化,没有实质性,也没有可依据性,某建筑公司的下属项目,有周检、月检、专项检查、季度检查、节假日检查等,但是仍然发生了事故,原因在与检查形式流于形式,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连接件松动、安全装置失效等情况,仅仅在检查表中体现出存在问题,对于问题原因并未提及,所以采取的整改措施也是表面,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再次出现。所以要求建筑企业的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要在检查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要查清出现此类问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连接件的松动、安全装置失效是否是人为操作导致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不均、结构变形等,或者是设备因为老旧出现的重心发生了改变所导致的,部分项目、作业队、班组的管理人员检查出问题后,只是向上级反映,并未进行后续的跟踪处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也不清楚。要想做好企业安全管理,要求我们在安全检查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做好隐患整改工作,逐项落实逐项完善,这样才能有实效,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着力安全费用实际支出监管
目前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确定中标之后,开始组织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发现本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不够时,一些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需要进行全分包,当然主体工程还是由本企业施工完成,在进行了招投标后确定分包单位,按照工程进度,合理安排分包单位配置人员和设备,在完成月度施工任务后,分包单位向企业结算时,牵扯到安全生产费用,虽然在合同中已明确投入比例,但是在实际中,分包单位的安全投入达不到产值提取比例,项目部也会为满足上级要求,将产值中的一部分全部用于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结算,这就存在了“打包结算”,建议企业可以采取据实报销或协助分包单位进行安全投入,来确保现场的安全设施得到保障,最大限度的解决因安全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事故。
6.强化应急能力建设与实施
事故发生后,人员设备经济损失如何降到最低,如何确保其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及现场处置能力是重要环节,大部分的事故后期造成的二次事故及经济损失增大,是因为现场应急处置不当所导致的,如何提升应急能力,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在项目建设初期,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对项目的施工内容及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多方面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重点监管部位,从应急机构、应急队伍、抢险物资等综合考虑,编制应急救援预案,考虑到应急预案的适用性、可行性,根据施工进度不同,定期组织桌面演练、实战演练,检验与上级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当地医院的沟通协调能力和预案的合理性,同时有关应急小常识、事故类型不同,应急逃生撤离措施不同,企业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应急能力。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包含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的只强化某一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和管理内容都是企业安全管理不可或缺的,只有每项工作做实做细,留下可追溯性的材料,夯实基础,在后期管理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也是易于查找,便于纠偏,及时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把控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和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情况的通报[R],建办质函〔2019〕188号,2019.3;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3/t20190326_239913.html
作者简介:许森林,1977年3月,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本科(长沙理工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