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以及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通识教育实现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论述了高职视阈下,重新评估通识教育在高职教学及职业指导教育中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而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 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以人为出发点,而且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高校的通识教育,很早就有人提到过,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各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学生素质而非重视文凭的今天,高职院校正确运用通识教育的教育手段,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现阶段在高职学校重提通识教育,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及转换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高职院校将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的深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而实施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教育。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实施通职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针的变革和确立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和谐世界的整体发展,与本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源于素质教育又高于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着重强调“使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注重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 。因此,高职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直接地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
2.高职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职实施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高职人才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可以纠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的弊病,从小方面讲,还可以引导个体未来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单位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综合素质,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缺乏通识教育的高职人才,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将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3.高职通识教育,是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的一种补充
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学生单一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非专业素质培养。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重职业现实生存、轻人生无限发展,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造成学生未来发展潜力较弱,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而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好通识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就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批判性思辩能力。
三、高职通识教育的现状
1.重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受教学时间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强调在校生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减少甚至忽略了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结果,往往对学生就业及以后造成了诸多不便:由于对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认知的严重缺乏,毕业后学生对即将面对的择业观和职业转换能力认识不足,阻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后期的个人再教育成本,无法估量,这也直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把“通识教育”简单视同为“素质教育”
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使学生毕业后通过工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立身之本。而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扩展和补充,是整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培养通晓人文知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不应将之简单视为“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对高职学生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也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3.认为通识教育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只是单纯的学历问题,接受过通识教育的高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还是大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从现状来看,这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而缺乏通识教育培养的高职生,即使其技能娴熟,但由于其综合能力底蕴不足,工作中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四、高职通识教育途径
1.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
(1) 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学生单纯的动手能力,一味强调学生专业的熟练和技能的提高,导致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不广,全然不顾及学生个体将来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课程设置应该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两种割裂的教育,它们是大学教育的两个部分,它们应该相辅相成,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需要。”现在,我国高职教育提倡与国际结轨,那么我们也只有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适当的整合,才能使高职人才融入到社会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2)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教育是高职学生的立足之本,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而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外延上的扩展和补充。高职院校实施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能使学生在将来的个体发展道路上得到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某报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能力、礼貌与成熟、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才智等,因此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3)通识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简单地说,家庭教育,是提高学生情商的教育行为,是教育学生对个体、家庭成员的一种尊重,做到这点,也就能做到对社会的尊重了。社会教育,是提高学生德商的一种教育行为,让学生认知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学会变化和提高自我。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既要适应、尊重自己的家庭,更要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变化。社会不同时代的变革,需要学生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广、博的素质。高职学院将通识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让高职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变革带给个人的挑战,从而能主动地将个人素养和社会变革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更快更强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2.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学校评价体系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因此,要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能督促学生平时勤奋学习,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主动求“新”求“博”,达到通识教育在高职学生身上发挥的实际效果。
(2)建立健全社会评价体系
学生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高职学院对高职学生教育成功与否,需要社会的总体评价。社会对人才的衡量,并不只是局限于技能和学识方面的,更注重对人才整体优势的评价。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心等超乎技能与学识的个体素质因素,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就促进了高职学校对学生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认识和紧迫感。
3.建立强健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在时间、观念、利益等各种因素的驱使下,未能建立起一个健劲有力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直接的后果,导致在高职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困难重重。即使有的教師提出通识教育,也只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要真正做到通识教育在高职学生中的应有作用,必须改变观念,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是在高职学校建立一个完整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着力将高职通识教育提高到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为高职学生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高素质教育环境提供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因此,高职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加强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开展 “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对增强高职人才的职业与人生支撑、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 柴福洪.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2006.11.05
[3] 陆启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01
[4]冯增俊.当代中国大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及实践策略[J]
[5]李兰巧.高等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0(9)
[6]熊贤君,金保.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0(4)
[7]中国教育报[N].2007年3月8日第3版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 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以人为出发点,而且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高校的通识教育,很早就有人提到过,但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各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学生素质而非重视文凭的今天,高职院校正确运用通识教育的教育手段,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现阶段在高职学校重提通识教育,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存与职业发展及转换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高职院校将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格、思想的深度、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文和社会关怀精神而实施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使学生全面理解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教育。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实施通职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教育方针的变革和确立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和谐世界的整体发展,与本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而这种源于素质教育又高于素质教育的“通识教育”,着重强调“使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注重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 。因此,高职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直接地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需要。
2.高职通识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职实施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境界,其目的是培养高职人才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可以纠正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的弊病,从小方面讲,还可以引导个体未来生存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单位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将越来越注重人才综合素质,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缺乏通识教育的高职人才,由于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将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3.高职通识教育,是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的一种补充
很多高职院校,更多地关注学生单一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非专业素质培养。表现在实践中就是:重职业现实生存、轻人生无限发展,重外在技能训练,轻内涵品质培养,造成学生未来发展潜力较弱,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而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好通识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就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完整和系统的知识,提升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批判性思辩能力。
三、高职通识教育的现状
1.重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受教学时间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强调在校生单一的动手技能的培养,减少甚至忽略了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结果,往往对学生就业及以后造成了诸多不便:由于对自我评价意识和社会认知的严重缺乏,毕业后学生对即将面对的择业观和职业转换能力认识不足,阻碍了学生潜力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后期的个人再教育成本,无法估量,这也直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把“通识教育”简单视同为“素质教育”
高职人才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人文素养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使学生毕业后通过工作,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立身之本。而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扩展和补充,是整个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培养通晓人文知识、具有强烈创新意识、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因此不应将之简单视为“素质教育”。 通识教育对高职学生是有益的,应大力提倡,但也不能替代人文素质教育。
3.认为通识教育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只是单纯的学历问题,接受过通识教育的高综合素质的高职人才,还是大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从现状来看,这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求职面试、工作期间胜任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而缺乏通识教育培养的高职生,即使其技能娴熟,但由于其综合能力底蕴不足,工作中缺少发展后劲,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同样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四、高职通识教育途径
1.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教学体系
(1) 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加强学生单纯的动手能力,一味强调学生专业的熟练和技能的提高,导致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不广,全然不顾及学生个体将来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科南特认为:“通识教育与现代大学课程设置应该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两种割裂的教育,它们是大学教育的两个部分,它们应该相辅相成,使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需要。”现在,我国高职教育提倡与国际结轨,那么我们也只有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适当的整合,才能使高职人才融入到社会发展潮流的最前沿。
(2)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教育是高职学生的立足之本,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而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外延上的扩展和补充。高职院校实施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能使学生在将来的个体发展道路上得到强有力的动力源泉。某报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用人单位的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灵活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压力的承受能力、礼貌与成熟、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才智等,因此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大有裨益。
(3)通识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简单地说,家庭教育,是提高学生情商的教育行为,是教育学生对个体、家庭成员的一种尊重,做到这点,也就能做到对社会的尊重了。社会教育,是提高学生德商的一种教育行为,让学生认知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学会变化和提高自我。一个合格的高职学生,既要适应、尊重自己的家庭,更要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变化。社会不同时代的变革,需要学生拥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最广、博的素质。高职学院将通识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能让高职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变革带给个人的挑战,从而能主动地将个人素养和社会变革有机地融合,使学生更快更强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2.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学校评价体系
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因此,要改革原有的考试内容与方法,从注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测评转向注重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能督促学生平时勤奋学习,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主动求“新”求“博”,达到通识教育在高职学生身上发挥的实际效果。
(2)建立健全社会评价体系
学生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高职学院对高职学生教育成功与否,需要社会的总体评价。社会对人才的衡量,并不只是局限于技能和学识方面的,更注重对人才整体优势的评价。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自信心等超乎技能与学识的个体素质因素,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也就促进了高职学校对学生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认识和紧迫感。
3.建立强健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在时间、观念、利益等各种因素的驱使下,未能建立起一个健劲有力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直接的后果,导致在高职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困难重重。即使有的教師提出通识教育,也只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要真正做到通识教育在高职学生中的应有作用,必须改变观念,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最好的办法,是在高职学校建立一个完整的通识教育组织机构,着力将高职通识教育提高到课堂教学的日程上来,为高职学生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高素质教育环境提供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因此,高职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加强专业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开展 “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对增强高职人才的职业与人生支撑、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2] 柴福洪.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J].2006.11.05
[3] 陆启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01
[4]冯增俊.当代中国大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及实践策略[J]
[5]李兰巧.高等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0(9)
[6]熊贤君,金保.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0(4)
[7]中国教育报[N].2007年3月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