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是一所中央与北京市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高等院校,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成为能适应国家支柱产业和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根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诚实守信、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特色鲜明、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 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比去年增长7个百分点,就业率增长5个百分点,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我校坚持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就业工作模式的工作实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根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牢把握就业工作根本,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工程实践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就业能力提升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困难和压力愈加凸显,就业工作的好坏,就业质量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就业市场的竞争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高校毕业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这种影响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并成功就业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了,就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业质量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保证。学校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强调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教职员工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工作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二、完善相关机制,狠抓落实就业能力提升制度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理念,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机制和措施,才能确保行动落到实处,执行得力,富有成效。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充分肯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就业工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业绩纳入教学院系领导班子考核;制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及时表彰奖励;实行就业工作目标化管理,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国家、北京市就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年度就业工作目标,并与教学院系签署“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针对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严格就业工作“过程管理”,每周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校领导带队每年进行就业工作调研,深入院系就业工作一线,督促关注就业工作。及时下拨就业经费,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每年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调研结果,重点加强毕业生相关能力培养。
三、创新实践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就业能力基础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于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紧紧围绕“推进精细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精细化教育,开展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优质教育、全程指导和全面服务。
2007年,我校成为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挂牌学校,该实验基地的挂牌落户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截止现在,已经有120多家企业和我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年,我校成为“机电类本科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行业优势,我校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并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的另一个产学研合作单位北京雪花公司也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就业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给学生授课,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如和北京浪潮集团、北京地铁供电公司等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上述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业的质量,实践实习的成效,促进了工程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2010年我校成为全国61所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紧抓机遇,密切结合企业需要,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通用标准及行业标准要求,制定了各试点专业标准、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建设;依托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着力建设卓越工程师素质教育基地,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激情奉献的精神,规范意识和纪律观念,整合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意识”。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着力推动探究式、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包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内的教学方案,建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开拓就业市场,保障就业能力积累
学校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合作、就业调研、校友以及师生等多种途径,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面试机会,在实战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从而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2010年,学校与大兴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校校地合作跨入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阶段。学校紧抓机遇,和大兴区所属企业建立联系,密切关注大兴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企业的需求,举办亦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赢得更多机会。利用产学研合作,由相关科研教师联系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并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稳定的就业渠道。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就业工作调研,拜访用人单位,尤其关注中石化、中石油等有渊源的传统关系单位,密切联系,了解其需求。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就业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学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定期联系、拜访校友,以校庆、校友聚会、举办讲座等方式邀请校友回校沟通交流。利用校友资源,开发就业市场,举办专场招聘会,介绍毕业生情况,由其帮助推荐就业,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关心支持就业工作,教职员工充分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主动帮助联系单位,推荐毕业生,无形中就扩大了我们的就业市场。我校学生70%多为北京生源,其家长亲戚都有单位或公司,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引导和影响,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发动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就业单位到校招聘,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效果良好。
五、强化服务指导,促进就业能力提高
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指导水平,精细化服务,全程化指导,全力辅助学生,着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开设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学导论等就业相关课程,构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大一入学时进行就业意识培训,大二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大三着重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方向的确定,大四则重点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讲解和训练。通过上述系列课程,系统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素养、就业能力。
举办各类就业相关讲座、活动,生动活泼的课外形式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高层领导、成功校友、专业职业咨询师等一线人员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讲座涵盖行业及相关岗位介绍、职场基本礼仪、着装规范、沟通技巧及训练、面试准备及技巧、简历制作与投递、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等就业各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就业相关环节,避免少走弯路,在就业的道路上快速成长。每年举办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受,锻炼能力,增强素质。
加强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现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均具有职业指导师(中级)证书,其中几位还获得了高级证书。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其业务能力,提升了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水平,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益。除利用面对面咨询、团体咨询、电话、email以及飞信等常规形式为学生解惑答疑外,还充分利用学生服务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直接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就业的任何问题都及时、耐心地回答,打破了时空限制,这一形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及时统计就业进展情况,提高工作效益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根本诉求,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更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根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牢把握就业工作根本,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强化工程实践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就业能力提升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困难和压力愈加凸显,就业工作的好坏,就业质量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就业市场的竞争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竞争。高校毕业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这种影响大学生获得工作岗位并成功就业的能力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胜任力,它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包括一系列与工作岗位有关的个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且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了,就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业质量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保证。学校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强调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教职员工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把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作为工作目标,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二、完善相关机制,狠抓落实就业能力提升制度保障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了理念,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机制和措施,才能确保行动落到实处,执行得力,富有成效。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充分肯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就业工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业绩纳入教学院系领导班子考核;制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及时表彰奖励;实行就业工作目标化管理,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国家、北京市就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年度就业工作目标,并与教学院系签署“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针对就业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严格就业工作“过程管理”,每周通报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校领导带队每年进行就业工作调研,深入院系就业工作一线,督促关注就业工作。及时下拨就业经费,为就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每年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建议,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调研结果,重点加强毕业生相关能力培养。
三、创新实践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就业能力基础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在于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紧紧围绕“推进精细化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精细化教育,开展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从入学到毕业的优质教育、全程指导和全面服务。
2007年,我校成为北京地区首个“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实验基地”挂牌学校,该实验基地的挂牌落户极大地促进了我校产学研合作的开展,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截止现在,已经有120多家企业和我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年,我校成为“机电类本科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行业优势,我校和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并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我校的另一个产学研合作单位北京雪花公司也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就业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合作,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给学生授课,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如和北京浪潮集团、北京地铁供电公司等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上述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业的质量,实践实习的成效,促进了工程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2010年我校成为全国61所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紧抓机遇,密切结合企业需要,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通用标准及行业标准要求,制定了各试点专业标准、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模式建设;依托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着力建设卓越工程师素质教育基地,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激情奉献的精神,规范意识和纪律观念,整合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意识和美的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环境友好的意识”。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着力推动探究式、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精心设计包括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内的教学方案,建构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开拓就业市场,保障就业能力积累
学校通过校地合作、产学研合作、就业调研、校友以及师生等多种途径,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各类招聘会,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面试机会,在实战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从而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2010年,学校与大兴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校校地合作跨入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阶段。学校紧抓机遇,和大兴区所属企业建立联系,密切关注大兴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企业的需求,举办亦庄专场招聘会,为学生赢得更多机会。利用产学研合作,由相关科研教师联系合作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并形成良性循环,成为稳定的就业渠道。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就业工作调研,拜访用人单位,尤其关注中石化、中石油等有渊源的传统关系单位,密切联系,了解其需求。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就业工作的有力支持者。学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定期联系、拜访校友,以校庆、校友聚会、举办讲座等方式邀请校友回校沟通交流。利用校友资源,开发就业市场,举办专场招聘会,介绍毕业生情况,由其帮助推荐就业,推动毕业生就业。
学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关心支持就业工作,教职员工充分利用自身人脉资源,主动帮助联系单位,推荐毕业生,无形中就扩大了我们的就业市场。我校学生70%多为北京生源,其家长亲戚都有单位或公司,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引导和影响,在校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发动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帮助联系就业单位到校招聘,有效拓宽了就业渠道,效果良好。
五、强化服务指导,促进就业能力提高
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指导水平,精细化服务,全程化指导,全力辅助学生,着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
开设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学导论等就业相关课程,构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大一入学时进行就业意识培训,大二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大三着重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方向的确定,大四则重点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讲解和训练。通过上述系列课程,系统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素养、就业能力。
举办各类就业相关讲座、活动,生动活泼的课外形式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总监、高层领导、成功校友、专业职业咨询师等一线人员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讲座涵盖行业及相关岗位介绍、职场基本礼仪、着装规范、沟通技巧及训练、面试准备及技巧、简历制作与投递、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等就业各个方面,全方位解析就业相关环节,避免少走弯路,在就业的道路上快速成长。每年举办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工作坊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受,锻炼能力,增强素质。
加强就业工作人员培训,现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均具有职业指导师(中级)证书,其中几位还获得了高级证书。培训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其业务能力,提升了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水平,对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益。除利用面对面咨询、团体咨询、电话、email以及飞信等常规形式为学生解惑答疑外,还充分利用学生服务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直接在网络平台上接受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有关就业的任何问题都及时、耐心地回答,打破了时空限制,这一形式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欢迎。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就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及时统计就业进展情况,提高工作效益和服务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