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的技术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的特性,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1)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他们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3)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高等职业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5万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在校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相当提供了重要保障。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多种培养方式。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应积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依靠本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2.2 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职业既是设置高职专业的依据,也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础。在设计理论课教学环节时,应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点突出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应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只有明确了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才能构建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完成“怎么做”和“做得好”的学习过程,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高校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确定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如培养法律人才,就要确定是面向法官助理、还是书记员岗位?并据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明确履行职业岗位(群)职责所需能力。包括其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派生能力,并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合理调配教学内容。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道德与身心素质、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工学结合课程,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明确掌握专业知识所应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职业能力(技能)训练课等。故应沿用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课程的流程确定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此外,因用人单位需求的复杂多变,组织教学内容还应考虑职场调研、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条件(教材、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
2.3 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毕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准原因,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得以稳步推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2.4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42万,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企业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更多招聘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4.2%,在高等职业学校自己的教师队伍中,有30.6%的人拥有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1)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肩负的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处于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他们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同时要具备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的就业技能,以及通过高等教育积累的专门化知识底蕴。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高职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它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它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
(3)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高等职业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5万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在校学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相当提供了重要保障。高职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多种培养方式。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但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其风格或特征必然有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1 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专业设置应积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依靠本身优势和办学特色,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定位。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地区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专业方向也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
2.2 在教学设计上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
职业既是设置高职专业的依据,也是设置专业课程的基础。在设计理论课教学环节时,应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点突出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应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形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学设计模式。只有明确了各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才能构建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完成“怎么做”和“做得好”的学习过程,
第一,分解岗位能力。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高校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确定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如培养法律人才,就要确定是面向法官助理、还是书记员岗位?并据此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有关专业(或专业方向)进行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与分解,这是高职专业教学设计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工作。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对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并具体分解,有选择地确定该专业的学生能完成哪些具体岗位工作,确定本专业人才定位。
第二,明确履行职业岗位(群)职责所需能力。包括其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派生能力,并按照岗位能力需求合理调配教学内容。确立专业核心能力。根据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确定岗位核心技能。
第三,构建能力课程模块。依据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构建职业道德与身心素质、营销策划能力、营销沟通能力、销售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5个能力课程模块,并由此建立专业的支撑能力课程群。各能力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工学结合课程,并以工学结合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相应能力。
第四,明确掌握专业知识所应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职业能力(技能)训练课等。故应沿用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课程的流程确定教学内容,形成以职业活动流程为主线、能力培养为主导、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此外,因用人单位需求的复杂多变,组织教学内容还应考虑职场调研、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条件(教材、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
2.3 在课程模式上采用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再学习寻找解答,得以提高,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环境的感受是与在课堂完全不同;现代企业理念、良好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才能学到或形成。在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技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毕竟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准原因,采取措施,妥善解决,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得以稳步推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2.4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教师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达到42万,教师队伍中具有行业企业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师资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显示,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更多招聘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4.2%,在高等职业学校自己的教师队伍中,有30.6%的人拥有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和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通过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精心设计教学,采用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学合作,打造“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