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它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执政根基的稳固。任何一个执政党要想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突出位置。
关键词:民生建设;执政根基;党的建设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中央把未来五年和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放在了改善民生上,突出地强调民生,强调居民的收入增长,强调社会和谐发展。
一、民生问题关乎我们党执政和建设的根基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民生命题,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问题关乎人心向背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千姿百态的民生情景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图景,历朝历代的民生矛盾构成了历朝历代的民生问题甚至民生危机。任何国家和政府都要保障和促进民生.国计必须要以民生为基础并相当程度为民生服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打败比自己强百倍的国民党,就是因为赢得了民心。怎么赢得民心?最根本的是靠解决民生,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民生命题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党的宗旨就会被束之高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了空话。回顾我党的历史,尤其是执政以来的历史,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密不可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执政理念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我党执政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党的威信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党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
(三)着力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民生问题从个人来看,可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从社会来看,每一件事无不涉及成千上万甚至数以亿计的民众。如果涉及亿万民众的事治理不好,政治就不可能稳定。其次,民生问题事关经济发展。投资、出口、消费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投资率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国内消费却长期不足。究其原因,民生问题是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制约因素。读书难、就业难、看病贵、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隐忧。第三,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和谐。我们可以允许"富者愈富",但绝不能容忍"贫者愈贫".这样会影响社会和谐,加剧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创新理念,强化制度,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民生为本必须在各个方面深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推进民生工作的改善。重点要做到"五个加强"。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思想建设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科学论述,深入开展以改善民生为主题的大讨论和主题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上来。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新热潮,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系列新闻报道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地引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实践中,统一到对民生的深刻理解上来。
(二)以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党组织的具体构架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着力配强党委(支部)班子,强化党委(支部)书记"一岗双责",提高党委(支部)建设的整体水平;注重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有机地融为一体,创新载体和方法,使党组织的工作更加体现时代特色、更加贴近党员实际。把先进性教育作为机关党组织工作的主题常抓不懈。继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作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在各个基層党组织系统内广泛持续地开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系列活动。针对看病贵、看病难、就业难这一突出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做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指导服务、下岗再就业培训工作、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建设、农村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等工作,突出社会福利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党风、行风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制度建设
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班子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干部任免、职称评定、基建工程等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共同决策。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梯队建设。同时,强化对民主集中制贯彻情况的监督,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和考核制度,以达到教育监督的目的。围绕民生建设中心,抓好"三项制度"建设。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广大党员干部人员中开展党纪国法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广大党员干部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理念;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奉行有告必纠、有案严查的内紧原则;严格组织人事纪律,落实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防止考察失真;加强对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卫生等项目资金的审批、拨付、管理、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严格执行采购招投标制度。干预招标、虚假招标、串标和非法挂靠等问题。
十七大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先进理论的宝库,是纲领,是宣言,是指南,是旗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刻领会包括民生观念在内的整个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党建工作,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密切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简介:胡太平(女)重庆市大足县委党校教师讲师;敬平(女)重庆市大足县委党校教师副主任科员。
关键词:民生建设;执政根基;党的建设
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中央把未来五年和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放在了改善民生上,突出地强调民生,强调居民的收入增长,强调社会和谐发展。
一、民生问题关乎我们党执政和建设的根基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详细阐述了民生命题,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问题关乎人心向背
民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千姿百态的民生情景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图景,历朝历代的民生矛盾构成了历朝历代的民生问题甚至民生危机。任何国家和政府都要保障和促进民生.国计必须要以民生为基础并相当程度为民生服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打败比自己强百倍的国民党,就是因为赢得了民心。怎么赢得民心?最根本的是靠解决民生,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二)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
民生命题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党的宗旨就会被束之高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成了空话。回顾我党的历史,尤其是执政以来的历史,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民密不可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执政理念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我党执政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党的威信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党在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飞跃。
(三)着力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民生问题从个人来看,可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从社会来看,每一件事无不涉及成千上万甚至数以亿计的民众。如果涉及亿万民众的事治理不好,政治就不可能稳定。其次,民生问题事关经济发展。投资、出口、消费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投资率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国内消费却长期不足。究其原因,民生问题是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制约因素。读书难、就业难、看病贵、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隐忧。第三,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和谐。我们可以允许"富者愈富",但绝不能容忍"贫者愈贫".这样会影响社会和谐,加剧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创新理念,强化制度,加强新时期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期的民生为本必须在各个方面深刻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推进民生工作的改善。重点要做到"五个加强"。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思想建设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科学论述,深入开展以改善民生为主题的大讨论和主题实践活动;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上来。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探讨科学发展观的新热潮,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系列新闻报道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地引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实践中,统一到对民生的深刻理解上来。
(二)以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组织建设
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积极探索党组织的具体构架和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着力配强党委(支部)班子,强化党委(支部)书记"一岗双责",提高党委(支部)建设的整体水平;注重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有机地融为一体,创新载体和方法,使党组织的工作更加体现时代特色、更加贴近党员实际。把先进性教育作为机关党组织工作的主题常抓不懈。继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三)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作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在各个基層党组织系统内广泛持续地开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系列活动。针对看病贵、看病难、就业难这一突出的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重点做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指导服务、下岗再就业培训工作、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建设、农村专业技能、知识培训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等工作,突出社会福利资源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以实际行动展示出党风、行风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民生为本的制度建设
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班子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干部任免、职称评定、基建工程等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共同决策。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梯队建设。同时,强化对民主集中制贯彻情况的监督,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和考核制度,以达到教育监督的目的。围绕民生建设中心,抓好"三项制度"建设。
(五)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广大党员干部人员中开展党纪国法教育,弘扬正气,培养广大党员干部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诚信服务"的理念;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奉行有告必纠、有案严查的内紧原则;严格组织人事纪律,落实和完善相关制度、措施,防止考察失真;加强对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农村医疗卫生等项目资金的审批、拨付、管理、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严格执行采购招投标制度。干预招标、虚假招标、串标和非法挂靠等问题。
十七大报告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先进理论的宝库,是纲领,是宣言,是指南,是旗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深刻领会包括民生观念在内的整个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党建工作,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密切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作者简介:胡太平(女)重庆市大足县委党校教师讲师;敬平(女)重庆市大足县委党校教师副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