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Addle撰文:Addle图片:IC TPG设计:Billy
海洋。是男人的血脉。
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征服梦。
虽然所有亲近它的男人都会说:
海洋,永远是无法征服的。
1潜水篇
潜。幽匿美。
电影《碧海蓝天》里说:
——潜水痛苦吗?
——很痛苦。
——为什么你还要潜水呢?
——潜水的痛苦在于,当我身处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
海洋是一个永恒,永远幽静地存在在那里。
早在2800年前,美索布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就运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下攻击敌军,这也许是关于潜水的最早纪录。
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 《魏志倭人传》中,记载有海边渔夫潜到海里捕鱼的场面描写。
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订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 1924年日本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这就叫“面罩式潜水器”,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地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
与其他海上运动相比,潜水有着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性,它用人的身体作为膜拜的容器,完全融入到海洋的身体里。
谭晓龙:潜水的快乐在于人
北京潜水人俱乐部发起人。从事银行业。拥有国际潜水证最高级别——CMAS-CUA 3 Stars(三星级教练员) ,和休闲潜水员最高荣誉——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 MSDT(名仕潜水员训练官)。
谭晓龙第一次看见海时才几岁,他说自己完全没有印象,直到多年后再次看见海,闻到空气中湿润腥鲜的味道,才觉得童年记忆中的某个隐秘点被挖掘出来——原来自己从来未忘记过海洋的味道。
他对潜水最早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见海边有人“碰海”——这是青岛当地话,意思就是人憋口气一下扎到海里去捞海产,小小年纪的他只觉得神奇。等他自己真正第一次体验到潜水,已经是在1995年前后了——潜水在当时还是一项昂贵而稀少的运动。
学成后俱乐部组织出海,当时满心兴奋的谭晓龙完全没有想到,这次潜水完全影响了他之后的潜水观念。当天去的时候,船上大人带小孩一共有三十多人,船老大喝了酒,而且当天风浪很大,根本靠不了岸,最后这次出海没有潜成。虽然直觉告诉他这种状况确实潜不了,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直到教练事后说了一句话:“我当时在船上一手抓一个孩子,万一出事,我还能救俩孩子。你们,我就管不了了。”这件事情深深改变了谭晓龙的很多看法,包括用什么态度去潜水,如何看待潜水,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自己。
因为这件事,谭晓龙和几个朋友决定自己玩。只是事情一旦自己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当时国内还找不到几家正规的潜水俱乐部,也找不到相关资料,于是谭晓龙就托朋友从国外带相关书籍回来研究,找正规教练来教授相关规则,随着那几年的积累,慢慢大家开始找寻到潜水的乐趣,渐渐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水清有时候水浑,为什么有时候水流很大有时候又很小,什么季节刮什么样的风,不同水温有不同观赏生物……那几年他们经常自己带着加起来几百公斤的设备,连夜开车去北戴河、青岛、烟台或者大连,然后迎着初升太阳下水。即使身体疲惫到极点,但是心灵完全放松到另一个空间。
即使小心谨慎,但毕竟缺乏经验,依然发生了许多触动谭晓龙的事情。“有回我们去潜水,下水没多久教练就过来打手势要我上去——水实在太浑了,这时两个潜伴正好从我身边游过,我伸手去抓他的脚蹼,没抓住。结果等我们出水上船很久了,估计气瓶里应该完全没气了,他们都没有上来。当时大家一直呼喊他们的名字,我一再下水寻找,可是水太深,能见度只有1米。我心里特别悔恨,想着当时怎么就没有抓住他?如果那回他们真出事了,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潜水了。幸好,都平安无事。”这几年里他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要想有机会下次还玩,那么这回就一定不能出事。要想不出事,前提就是你必须都懂,并且一定要照着去做。”这也是谭晓龙后来去考教练资格的原始动力。“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休闲潜水的风险非常小,而所有的风险,都来自于你自己,看你自己是不是遵守制度。我刚到银行工作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对我说过:‘银行的每条制度,都是拿钱买来的。’同样,潜水的每条制度,都是拿命换来的。我不希望大家拿命去证实这些制度是否正确。”
当然,潜水最重要的基调仍然是快乐。谭晓龙最近一次策划的大型活动是和俱乐部同伴一起去斐济看鲨鱼,“潜水经常会碰见鲨鱼,它绝对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危险,一般是彼此相安无事,如果它表现出对你感兴趣而靠近你,只要你不紧张不往回跑,用相机或坚硬物体碰一下它的鼻子,因为鲨鱼的鼻子很敏感,它们一般会很快离开。”这回斐济看鲨鱼的潜点很有名,不同类型的鲨鱼在不同海域游弋,谭晓龙带着俱乐部成员就在海里指定区域看鲨鱼。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后来有人问谭晓龙:看鲨鱼没被咬吗?谭晓龙回答说被咬了啊,不过不是鲨鱼。“其实相比鲨鱼而言,海里更容易攻击人类的是尼莫——《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它们和海葵是寄生关系,领土意识很强,一旦认为你侵略了它们的领地,就会飞快冲出来咬你一口。那天看鲨鱼的指定地点就有很多海葵,我们眼睛看着鲨鱼,脚下却不停的有小丑鱼冲出来咬人,最后大家都不看鲨鱼,都逗它们玩了。”
谭晓龙最远到过的潜水地点是红海,那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海豚的零距离接触。“我们在红海呆了7天,有天我们到了红海一个潜点,一大早就听见外面有人大喊:‘海豚!’所有人全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船尾,有的人还穿着睡衣呢,就直接跳到海里去了。那天的海豚特别多,在礁盘附近聚集了十几条,附近所有的船全都围过来,大家兴奋坏了,欢呼和笑声不断,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带潜水设备,海豚就会躲很远,于是大家改用浮潜设备,慢慢跟海豚一起游,它因为好奇会过来看你,近到你可以轻轻触摸到它,近到你感觉原来人、动物和环境真是可以如此融洽。那天大家都玩疯了。”
虽然有这么多绚烂多姿的潜水回忆,可是谭晓龙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学会潜水,没什么好地方可去的年代,“当时所有设备都要自己千里迢迢带着走,那时候出去玩一次,不算气瓶和配重,每个人都要负重20公斤。有一次我们大清早到了青岛潜水,反反复复装卸几百公斤的行李和设备,好不容易到了海边,精疲力尽穿好装备——潮水变了,海里变得很混浊,压根没法潜水。虽然费尽力气最后却一无所获,但是大家却很开心,当时条件很艰苦,大家设计路线,打车票,齐心协力搬运设备,那种互相团结帮助让过程也变得趣味盎然。”
他说,“潜水只是运动的一种,最终是通过潜水,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2游艇篇
艇。逍遥游。
游艇从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贵族血液。
1660年,当英国查尔斯二世继承王位时,人民呈献的礼物当中有一艘狩猎用船,名叫“YACHT”,这也正是今日 “游艇”一词的英文语源。在17世纪之前,船只都以实用性为制造目的,自YACHT诞生后,才开始有了游乐用帆船,所以查尔斯就顺理成章成为游艇的始祖。
等到了18世纪,英国及欧洲的王公富豪竞相以帆船来标榜自己的品位,展露自己的财富,一时蔚为风气。现在,狭义上的游艇多指配有马达的现代游艇,世界游艇产业的产值每年已达400亿到500亿美元。
游艇俱乐部和游艇一样重要。这种俱乐部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早期是为达官显贵中的船舶爱好者提供的一个船只停泊、修缮、补给的小船坞。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小船坞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地演变成一个社会上层人士的聚集地。原有的简单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娱乐、社交、商务等多方面的需要,于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商务、船只停泊、维修保养、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艇俱乐部雏形应运而生。游艇俱乐部于二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
就如同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之一的法拉帝的执行总裁Fulvio Dodich经常说的一句话——“游艇就是富人的大玩具”。
施军:学会享受无为状态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总设计师;
深圳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研究国际游艇市场20几年,对游艇有独到见解。
从小在内陆长大的施军第一次看见海已经是18岁,在北方的一个小渔村。“那时看见的海并没有想像中碧海蓝天的浪漫感觉,但是那种陆地无法比拟的浩瀚广阔,依然让我很震撼。”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不但开游艇,而且还设计和建造游艇。
今年施军和几个私人股东已经在设计和建造一艘商务级别的游艇,年底竣工。它造价几百万,凝汇了豪华游艇的理念,有强大的自航能力和抗风能力,娱乐居家的功能也很全面奢华,它就是一个游动的商务平台,用来招待朋友和客户。“因为游艇作为一个放松的场所,最迷人的地方还就在于它有多种参与方式,你可以开着游艇出去,然后静静海钓,或者游泳、潜水、冲浪,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发呆。”
在他这里定制游艇的群体消费价位一般在40万-60万左右,定制这种价位的人多是为了出海潜水或者海钓。而一般如此价位的游艇,如果抛开码头停泊费用,只是纯用于维修保养方面,大约在3万元左右。
对于第一次购买游艇的人而言,施军原则上是不建议盲目购买。“游艇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种类适应不同的需求,你得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船只,同时想清楚自己需要怎样使用船只。国内的二手游艇市场还没有建立,所以可以忽略,可以先加入游艇俱乐部,通过租赁以及和俱乐部友人交换游艇来熟悉各种游艇的功能,然后再挑选适合自己的那款,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多年的海上生涯让他感受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区别是——自由,“这正是海洋的魅力精髓所在。你可以在海上任意驰骋,抛开都市的喧嚣与钢筋水泥的沉重。”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享受到这样纯粹的海洋乐趣的,经常有人问施军:我开着游艇到海上干什么?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每天都去海钓,可总是空手而归。于是其他人都问:“你去干什么?”他回答 :“我就是喜欢坐在那里钓鱼,钓得上或者钓不上都无所谓。”其实在海洋里就是需要一种洒脱和随意的心态。只有充分照顾到心灵的放松,你才能真正享受到海洋的乐趣。”
驾驶游艇依然存在来自海洋的挑战,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大海只能用神秘莫测来形容,你行驶其中,如何应对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克服由之引起的恐惧感,是所有航海人都需要反复锻炼的基本素质。其次是体能上和技能上的持续锻炼和保持,在危急时刻,强壮体魄和娴熟技能是与死神讨价还价的最基本筹码。”
有一回施军要赶在台风来临前,穿过台风区域把港口的一艘游艇驾驶到安全区域停放,途经过台风即将来临的海域时,大海变化的诡异景象他从未见过:“我先穿越一片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海域,海域寂静得好像被密封了一样,没有一丝风,也没有任何声音,穿过这段,马上就进入风浪区,不过因为当时风眼离得还很远,所以风浪也就3米多,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我加足马力穿越了好几段这样重复交替的海域,谁知平常充足的油量,因为加速和抵抗风浪阻力耗油量大增,驶到中途居然没油了!而且那天驾的游艇还没有装定位导向系统,我只能凭借隐约可见的岸上建筑来报自己的方位。当时最害怕的是游艇没有动力,完全无依无靠,不知道会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甚至撞上礁石。我一直频繁地在和附近海域居住的朋友联系,然后他们根据我的模糊描述,展开快速的地毯搜索,等找到我,已经是1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说话间施军语气淡然,似乎诉说的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3帆船篇
帆。驭风行。
5000年以前,当原始祖先以木排为船,树叶或兽皮为帆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们用以捕鱼维生的简陋工具,有一天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这一伟大的帆船时代远在16世纪至18世纪,在此之前,帆船还潜伏于历史的帷幕后,它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古埃及的陶罐上:当时的古帆船桅杆竖在船首部分,说明它只能在风从后面吹来时才能使用;它也出现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罗马诗人韦吉尔的叙述诗里,这是用帆进行比赛的最早文字记录。
帆船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逐步展现。最早出现的双桅帆船是腓尼基人制造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腓尼基人就是靠着这些性能优越的帆船而垄断了地中海的海上贸易。
古罗马三角帆出现在公元11世纪,是古罗马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的一种帆船制造技术。在此基础上,15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发明了一种叫"卡拉维尔"的船,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探险时使用的船只,都是从这种船只演变来的。它们和航海家、海盗和皇室一起见证了辉煌冒险的大航海时代:大片水域和大陆被发现和征服,数不清的黄金白银、丝绸瓷器、以及茶叶香料频繁往来于海洋,同时频繁出现在海洋里的还有野心和鲜血。那是最能满足男人冒险欲和征服欲的时代。
那是帆船的时代。
翟墨:帆船。家。
航海家、艺术家、探险家,1968年生于山东。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自驾帆船环新西兰一周,考察当地土著文化并举办画展。2001年至2002年,驾船遍访南太平洋诸岛国。2003年3月18日至5月10日,完成环球航海第一部分“中国海疆万里行”。
30岁之前,翟墨的人生轨迹中都没有帆船的影子。
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的人,当时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就只是绘画。
直到2000年。
当时他在新西兰国家艺术中心举办油画展,同时给当地电视台拍航海专题片,因缘际会认识了一位挪威老航海家。翟墨问他去过多少个国家,这位老人略沉思:“我不记得了,不过我已经绕地球转了一圈半了。”
这淡泊中隐藏的惊心动魄撼动了翟墨,这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方式,契合他血脉里隐藏的一切:探险、自由、孤独、流浪、广阔、深邃……他冲动地把所有积蓄都掏了出来,到离奥克兰4个多小时航程的一个小岛上,花40多万元买了一艘8米长的无动力二手帆船——当时他甚至不会开帆船。
“是船主帮我把船开到奥克兰,船主就是我航海的启蒙老师”。当4个小时到达奥克兰后,翟墨基本掌握了驾驶帆船的技术,就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搬到了船上,一直到今天。
“风暴、巨浪、暗礁、鲨鱼、断粮少水,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对于在海上的人来说,没有最危险的时候,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遇见最危险的那回,也许就是到了交付生命的时候。”
巨浪是海上最常见的危险。南太平洋环行时,翟墨遇到了11级大风,10米高的巨浪把帆都撕成了一条一条的,海水呼啸着砸下来,几乎把翟墨跟帆船打了个人仰船翻。海水拍起来的巨浪不断地击打着他的前胸后背,使他换不过气来。天空是黄色的,海面上一片黑灰,恍如世界末日。翟墨绕着帆船一圈死死捆绑上绳子,系在自己的腰间,又自己动手给划了一个口子的脚打麻药,然后闭上眼,强迫自己什么都不想……大约3个小时后,浪退了,身高1.85米的翟墨爬出船舱,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帆升上了桅杆。“在深海里,只要船不沉没,都有生还的希望,如果船沉没了,即使有再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只能让救援人员知道有人出事了。”虽然死亡的威胁在航海中无处不在,翟墨却说“风平浪静”的航海,没有任何意义。
与暴风骤雨相比,没有风浪寓意着另一种恐怖。有回翟墨驾帆船行驶到汤加岛附近海域时,一连5天风平浪静,海面如同镜面,一丝风都没有。无动力帆船没有了风,就好比汽车失去了发动机和汽油,完全无所依靠,只能无助地听凭海浪带着船漂到任何地方,比如,撞到礁石上。
也曾经被鲨鱼追逐。当时翟墨发现后面10米左右始终有条大鱼跟踪他,凑近看,竟然是一条大鲨鱼!夜里,鲨鱼借着月光一次次跳出水面,寂静的海上,一声声落水声充满着巨大的危机感。鲨鱼跟了他一天一夜后才消失,虽然知道鲨鱼不太攻击人类,除非跳到海里去激怒它们,但是当初遇见鲨鱼无助恐慌的感觉现在都记忆犹新。
不过一切危机都抵不过来自于自身的孤独。船上的生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水下生物带来的惊奇很快就被单调的操作和体力的透支消磨掉。四周除了水,还是水,只有一个人,一只帆,在浪尖每天沉默着迎接同样的太阳。“那是比死还可怕的孤独”,很多航海者常常患上失语症甚至精神崩溃。翟墨同样无法逃避这个问题,航海的时候翟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睡觉就是开船时的姿势:双腿前伸弯曲,双手前伸,把腿绑在舵上,一旦帆船偏离了航向,帆船就会别他的腿,一下子就把他别醒了。“每次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就必须醒来一次,否则帆船可能会偏离航向或者遇到危险”,睡眠对他只是一种概念了。
有时翟墨也特别想找个人说话,排解内心的那种恐惧和害怕。这时,他常常会站在船上大喊,发泄一下独自一人在海上的寂寞和苦闷,或者给自己壮胆。每次航海,他和别的航海家一样都贴身带着一把尖刀——“一是用来切削食物;二是万一碰到鲨鱼还能周旋一阵;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在处于无可挽回的险情下,让自己少受一些痛苦。”翟墨平静地说。
4帆板篇
板。独行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经常从事帆板运动的人在一亿以上。
它很年轻。年轻到你不需要多说什么,直接玩乐才是最真髓的。
帆板运动起源于六十年代末世界冲浪胜地夏威夷群岛,是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新兴水上运动项目,以一己之力,驭风而行,享受天地间只此一人的速度感。
1970年6月,美国一位冲浪爱好者电脑技师修万斯设计制造出世界第一条带有万向节的帆板,并获专利权,此后在当地很快兴起帆板热,不久便流传到欧洲、澳洲和东南亚一带。如今全球性的帆板热方兴未艾,经过逐步改良,现在标准的帆板包括带有稳向板的板体、有万向节的桅杆、帆和帆杆。帆板的原理是利用吹到帆上的自然风力,站到板上,通过帆杆操纵帆使阀板产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驶,通过改变帆的受风中心和板体的重心位置在水上转向。因和冲浪运动有密切关系,又称风力冲浪板或滑浪风帆。
朱滨:速度不是唯一快感。
从事风险投资行业,青岛帆板运动专业级发烧友,和朋友组织了利天游艇俱乐部,以专业心态尽情投入海洋运动中,并担任俱乐部帆板运动教练。
问朱滨第一次看见海是什么感觉,出生在青岛的他说没有感觉,因为“从没有记忆开始,就已经和大海融为一体了,这也是我最觉得骄傲的一点。”
只是就算如此亲近多年,这些并不算真正接触到海洋,“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在青岛玩海,只能叫做玩100米的海,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和接受,只在100米内浅层次折腾。2004年申奥成功之后,青岛作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城市,大力宣传帆船帆板这些海上运动。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原来还有那么多和海洋真正亲近的方式。”
朱滨是个运动好手,游泳、登山、滑雪都很精通,刚开始学帆板时,圈里人都说,你怎么学自行车的,就怎么学帆板。意思不外乎两个:一是要多摔几次,二是表示帆板很容易学。不过他回想第一次学帆板的经历,就三个字——很丢人。“当我真在大庭广众的海滩上,旁边所有人都笑着看这大老爷们怎么一次次连板都站不上去就翻到海里时,那种窘迫感到现在都记得。”
不过就如同帆板圈的人说的那样,朱滨很快就学会了帆板。当他乘着帆板滑翔时,觉得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时的感觉:天人合一。“帆板是完全无需外在动力,只借助风力的运动,而且和海洋是零距离接触,你能充分感觉到速度的快感——最关键的是这个速度是借助于大自然给你的力量,一想到大自然能合理地为你所用,达到人、板、天、海和风的和谐,这一切都让人生出人定胜天的豪情来。”
现在,朱滨用“恋人”来形容他和帆板的关系——“它令我有成就感,令我觉得骄傲,没有它的时候我会思念它,看见它会热血沸腾。”而玩帆板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海洋,有一颗渴望享受自由畅快的心,才会真正热爱帆板。任何运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运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从运动中得到快乐,那么就要求你自己本身就是个愿意寻找快乐的人。”
大海因为它太过浩瀚深邃,让人对它不由心生畏惧,连带着认为海上运动危险度很高。其实帆板的危险系数比起滑翔或者越野摩托车等来说要低很多,国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玩帆板遇到危险的几率,比人碰见杀人鲸的几率还要低。“如果你一旦遇见自己无法掌握的暗流,遇见涨潮或者退潮,无法避开人群或者礁石等情况时,只要把帆平放到水面,然后抱着板等待救援就好了。一般玩帆板都是俱乐部组织,他们都有支援团队。”
比起国内,朱滨觉得国外玩帆板的气氛更自然轻松,也碰过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回在瑞士玩帆板,旁边有个瑞士姑娘突然就和我飚起速度来——这在我们圈子里很常见,见谁的技术好,两个陌生人就开始不自觉地比赛。比完后,虽然大家语言不通,不过不妨碍我们一堆人和她那边一堆人一起喝啤酒——这在我们圈子里也很常见,这样比完赛后,陌生人往往就成了朋友。”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玩帆板的经历是在一个雨天,“有一次开船出海,结果碰到了暴风雨。当时的风有6级,其实玩帆板是有点危险的,但一种冲动涌上来,我踩着帆板就下海了。当时就我一个人孤独地飞在海面上,四面都是白茫茫的雨幕,耳边是无尽的水声,暴雨冲刷在我身上,我在海上箭一样飞驰,都能体察到水滴打在皮肤上发疼的触感,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后来再也没有过。要知道,当一种感觉完全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时,说明那种感觉已经深入到心灵中。”
虽然帆板是完全依靠风力才能享受快感的运动,但是朱滨并不认为速度是快感的第一要素,“我的教练教导我的时候曾经说过:能快,从来都不是本事。你开摩托车,把它油门加到最大然后速度最快,任何人都会干。如何在最快的速度下,还能保持最平稳的高水准,以及把速度操控在自己手里,想快想慢完全随心所欲,这才真正说明你具备操控风的本领,才能体会到帆板的快乐。”
TIPS:
防晒产品的使用。
比起那些耸人听闻的事故,晒伤其实是玩帆板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危险。
玩帆板建议穿鞋。
在沙滩上有很多贝壳或玻璃碎片等会割伤你的脚,最好穿鞋。同时,对于一些防滑面较差的板穿鞋有防滑作用。
救生衣必不可少。
在水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突然起暴风、器材损坏、板体与帆具脱落后漂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你处于危险中。
事前检查不能马虎。
每次都要检查安全手、脚绳与滑浪板的连接是否妥当,避免下水后连惟一的救命工具也离你而去。
注意天气预报。
跑板前首先要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有暴风雨、强风警报的天气里,大家就没必要贸然出海了,帆板不是冒险者的游戏。
海洋。是男人的血脉。
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征服梦。
虽然所有亲近它的男人都会说:
海洋,永远是无法征服的。
1潜水篇
潜。幽匿美。
电影《碧海蓝天》里说:
——潜水痛苦吗?
——很痛苦。
——为什么你还要潜水呢?
——潜水的痛苦在于,当我身处海底时,会找不到让自己浮出水面的理由。
海洋是一个永恒,永远幽静地存在在那里。
早在2800年前,美索布达文化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就运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下攻击敌军,这也许是关于潜水的最早纪录。
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 《魏志倭人传》中,记载有海边渔夫潜到海里捕鱼的场面描写。
到了1720年,一个英国人利用一只订做的木桶潜到水下20公尺深的地方成功地进行海底打捞。
今天职业潜水的前身,则要算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 1924年日本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这就叫“面罩式潜水器”,是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就在这年日本人使用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功地捞起沉船八阪号内的金块,震惊了全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在欧美非常流行。
与其他海上运动相比,潜水有着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性,它用人的身体作为膜拜的容器,完全融入到海洋的身体里。
谭晓龙:潜水的快乐在于人
北京潜水人俱乐部发起人。从事银行业。拥有国际潜水证最高级别——CMAS-CUA 3 Stars(三星级教练员) ,和休闲潜水员最高荣誉——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 MSDT(名仕潜水员训练官)。
谭晓龙第一次看见海时才几岁,他说自己完全没有印象,直到多年后再次看见海,闻到空气中湿润腥鲜的味道,才觉得童年记忆中的某个隐秘点被挖掘出来——原来自己从来未忘记过海洋的味道。
他对潜水最早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见海边有人“碰海”——这是青岛当地话,意思就是人憋口气一下扎到海里去捞海产,小小年纪的他只觉得神奇。等他自己真正第一次体验到潜水,已经是在1995年前后了——潜水在当时还是一项昂贵而稀少的运动。
学成后俱乐部组织出海,当时满心兴奋的谭晓龙完全没有想到,这次潜水完全影响了他之后的潜水观念。当天去的时候,船上大人带小孩一共有三十多人,船老大喝了酒,而且当天风浪很大,根本靠不了岸,最后这次出海没有潜成。虽然直觉告诉他这种状况确实潜不了,但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有多严重,直到教练事后说了一句话:“我当时在船上一手抓一个孩子,万一出事,我还能救俩孩子。你们,我就管不了了。”这件事情深深改变了谭晓龙的很多看法,包括用什么态度去潜水,如何看待潜水,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自己。
因为这件事,谭晓龙和几个朋友决定自己玩。只是事情一旦自己操作,就发现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当时国内还找不到几家正规的潜水俱乐部,也找不到相关资料,于是谭晓龙就托朋友从国外带相关书籍回来研究,找正规教练来教授相关规则,随着那几年的积累,慢慢大家开始找寻到潜水的乐趣,渐渐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水清有时候水浑,为什么有时候水流很大有时候又很小,什么季节刮什么样的风,不同水温有不同观赏生物……那几年他们经常自己带着加起来几百公斤的设备,连夜开车去北戴河、青岛、烟台或者大连,然后迎着初升太阳下水。即使身体疲惫到极点,但是心灵完全放松到另一个空间。
即使小心谨慎,但毕竟缺乏经验,依然发生了许多触动谭晓龙的事情。“有回我们去潜水,下水没多久教练就过来打手势要我上去——水实在太浑了,这时两个潜伴正好从我身边游过,我伸手去抓他的脚蹼,没抓住。结果等我们出水上船很久了,估计气瓶里应该完全没气了,他们都没有上来。当时大家一直呼喊他们的名字,我一再下水寻找,可是水太深,能见度只有1米。我心里特别悔恨,想着当时怎么就没有抓住他?如果那回他们真出事了,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潜水了。幸好,都平安无事。”这几年里他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要想有机会下次还玩,那么这回就一定不能出事。要想不出事,前提就是你必须都懂,并且一定要照着去做。”这也是谭晓龙后来去考教练资格的原始动力。“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发现休闲潜水的风险非常小,而所有的风险,都来自于你自己,看你自己是不是遵守制度。我刚到银行工作的时候,带我的师傅对我说过:‘银行的每条制度,都是拿钱买来的。’同样,潜水的每条制度,都是拿命换来的。我不希望大家拿命去证实这些制度是否正确。”
当然,潜水最重要的基调仍然是快乐。谭晓龙最近一次策划的大型活动是和俱乐部同伴一起去斐济看鲨鱼,“潜水经常会碰见鲨鱼,它绝对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危险,一般是彼此相安无事,如果它表现出对你感兴趣而靠近你,只要你不紧张不往回跑,用相机或坚硬物体碰一下它的鼻子,因为鲨鱼的鼻子很敏感,它们一般会很快离开。”这回斐济看鲨鱼的潜点很有名,不同类型的鲨鱼在不同海域游弋,谭晓龙带着俱乐部成员就在海里指定区域看鲨鱼。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后来有人问谭晓龙:看鲨鱼没被咬吗?谭晓龙回答说被咬了啊,不过不是鲨鱼。“其实相比鲨鱼而言,海里更容易攻击人类的是尼莫——《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它们和海葵是寄生关系,领土意识很强,一旦认为你侵略了它们的领地,就会飞快冲出来咬你一口。那天看鲨鱼的指定地点就有很多海葵,我们眼睛看着鲨鱼,脚下却不停的有小丑鱼冲出来咬人,最后大家都不看鲨鱼,都逗它们玩了。”
谭晓龙最远到过的潜水地点是红海,那次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海豚的零距离接触。“我们在红海呆了7天,有天我们到了红海一个潜点,一大早就听见外面有人大喊:‘海豚!’所有人全都从床上跳起来跑到船尾,有的人还穿着睡衣呢,就直接跳到海里去了。那天的海豚特别多,在礁盘附近聚集了十几条,附近所有的船全都围过来,大家兴奋坏了,欢呼和笑声不断,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带潜水设备,海豚就会躲很远,于是大家改用浮潜设备,慢慢跟海豚一起游,它因为好奇会过来看你,近到你可以轻轻触摸到它,近到你感觉原来人、动物和环境真是可以如此融洽。那天大家都玩疯了。”
虽然有这么多绚烂多姿的潜水回忆,可是谭晓龙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学会潜水,没什么好地方可去的年代,“当时所有设备都要自己千里迢迢带着走,那时候出去玩一次,不算气瓶和配重,每个人都要负重20公斤。有一次我们大清早到了青岛潜水,反反复复装卸几百公斤的行李和设备,好不容易到了海边,精疲力尽穿好装备——潮水变了,海里变得很混浊,压根没法潜水。虽然费尽力气最后却一无所获,但是大家却很开心,当时条件很艰苦,大家设计路线,打车票,齐心协力搬运设备,那种互相团结帮助让过程也变得趣味盎然。”
他说,“潜水只是运动的一种,最终是通过潜水,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和谐。”
2游艇篇
艇。逍遥游。
游艇从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贵族血液。
1660年,当英国查尔斯二世继承王位时,人民呈献的礼物当中有一艘狩猎用船,名叫“YACHT”,这也正是今日 “游艇”一词的英文语源。在17世纪之前,船只都以实用性为制造目的,自YACHT诞生后,才开始有了游乐用帆船,所以查尔斯就顺理成章成为游艇的始祖。
等到了18世纪,英国及欧洲的王公富豪竞相以帆船来标榜自己的品位,展露自己的财富,一时蔚为风气。现在,狭义上的游艇多指配有马达的现代游艇,世界游艇产业的产值每年已达400亿到500亿美元。
游艇俱乐部和游艇一样重要。这种俱乐部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早期是为达官显贵中的船舶爱好者提供的一个船只停泊、修缮、补给的小船坞。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小船坞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地演变成一个社会上层人士的聚集地。原有的简单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娱乐、社交、商务等多方面的需要,于是,一个集餐饮、娱乐、住宿、商务、船只停泊、维修保养、补给、驾驶训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艇俱乐部雏形应运而生。游艇俱乐部于二战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发展起来。
就如同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商之一的法拉帝的执行总裁Fulvio Dodich经常说的一句话——“游艇就是富人的大玩具”。
施军:学会享受无为状态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总设计师;
深圳市船舶行业协会会长,研究国际游艇市场20几年,对游艇有独到见解。
从小在内陆长大的施军第一次看见海已经是18岁,在北方的一个小渔村。“那时看见的海并没有想像中碧海蓝天的浪漫感觉,但是那种陆地无法比拟的浩瀚广阔,依然让我很震撼。”当时他并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不但开游艇,而且还设计和建造游艇。
今年施军和几个私人股东已经在设计和建造一艘商务级别的游艇,年底竣工。它造价几百万,凝汇了豪华游艇的理念,有强大的自航能力和抗风能力,娱乐居家的功能也很全面奢华,它就是一个游动的商务平台,用来招待朋友和客户。“因为游艇作为一个放松的场所,最迷人的地方还就在于它有多种参与方式,你可以开着游艇出去,然后静静海钓,或者游泳、潜水、冲浪,又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发呆。”
在他这里定制游艇的群体消费价位一般在40万-60万左右,定制这种价位的人多是为了出海潜水或者海钓。而一般如此价位的游艇,如果抛开码头停泊费用,只是纯用于维修保养方面,大约在3万元左右。
对于第一次购买游艇的人而言,施军原则上是不建议盲目购买。“游艇有很多种类,不同的种类适应不同的需求,你得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船只,同时想清楚自己需要怎样使用船只。国内的二手游艇市场还没有建立,所以可以忽略,可以先加入游艇俱乐部,通过租赁以及和俱乐部友人交换游艇来熟悉各种游艇的功能,然后再挑选适合自己的那款,是比较稳妥的方式。”
多年的海上生涯让他感受海洋与陆地最大的区别是——自由,“这正是海洋的魅力精髓所在。你可以在海上任意驰骋,抛开都市的喧嚣与钢筋水泥的沉重。”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享受到这样纯粹的海洋乐趣的,经常有人问施军:我开着游艇到海上干什么?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每天都去海钓,可总是空手而归。于是其他人都问:“你去干什么?”他回答 :“我就是喜欢坐在那里钓鱼,钓得上或者钓不上都无所谓。”其实在海洋里就是需要一种洒脱和随意的心态。只有充分照顾到心灵的放松,你才能真正享受到海洋的乐趣。”
驾驶游艇依然存在来自海洋的挑战,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因素。“大海只能用神秘莫测来形容,你行驶其中,如何应对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克服由之引起的恐惧感,是所有航海人都需要反复锻炼的基本素质。其次是体能上和技能上的持续锻炼和保持,在危急时刻,强壮体魄和娴熟技能是与死神讨价还价的最基本筹码。”
有一回施军要赶在台风来临前,穿过台风区域把港口的一艘游艇驾驶到安全区域停放,途经过台风即将来临的海域时,大海变化的诡异景象他从未见过:“我先穿越一片像镜子一样平静的海域,海域寂静得好像被密封了一样,没有一丝风,也没有任何声音,穿过这段,马上就进入风浪区,不过因为当时风眼离得还很远,所以风浪也就3米多,是可以接受的程度。我加足马力穿越了好几段这样重复交替的海域,谁知平常充足的油量,因为加速和抵抗风浪阻力耗油量大增,驶到中途居然没油了!而且那天驾的游艇还没有装定位导向系统,我只能凭借隐约可见的岸上建筑来报自己的方位。当时最害怕的是游艇没有动力,完全无依无靠,不知道会随波逐流飘到哪里,甚至撞上礁石。我一直频繁地在和附近海域居住的朋友联系,然后他们根据我的模糊描述,展开快速的地毯搜索,等找到我,已经是1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说话间施军语气淡然,似乎诉说的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3帆船篇
帆。驭风行。
5000年以前,当原始祖先以木排为船,树叶或兽皮为帆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们用以捕鱼维生的简陋工具,有一天成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这一伟大的帆船时代远在16世纪至18世纪,在此之前,帆船还潜伏于历史的帷幕后,它出现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古埃及的陶罐上:当时的古帆船桅杆竖在船首部分,说明它只能在风从后面吹来时才能使用;它也出现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罗马诗人韦吉尔的叙述诗里,这是用帆进行比赛的最早文字记录。
帆船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逐步展现。最早出现的双桅帆船是腓尼基人制造的,在很长的时间里,腓尼基人就是靠着这些性能优越的帆船而垄断了地中海的海上贸易。
古罗马三角帆出现在公元11世纪,是古罗马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的一种帆船制造技术。在此基础上,15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家们,发明了一种叫"卡拉维尔"的船,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探险时使用的船只,都是从这种船只演变来的。它们和航海家、海盗和皇室一起见证了辉煌冒险的大航海时代:大片水域和大陆被发现和征服,数不清的黄金白银、丝绸瓷器、以及茶叶香料频繁往来于海洋,同时频繁出现在海洋里的还有野心和鲜血。那是最能满足男人冒险欲和征服欲的时代。
那是帆船的时代。
翟墨:帆船。家。
航海家、艺术家、探险家,1968年生于山东。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自驾帆船环新西兰一周,考察当地土著文化并举办画展。2001年至2002年,驾船遍访南太平洋诸岛国。2003年3月18日至5月10日,完成环球航海第一部分“中国海疆万里行”。
30岁之前,翟墨的人生轨迹中都没有帆船的影子。
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的人,当时以为自己的一辈子就只是绘画。
直到2000年。
当时他在新西兰国家艺术中心举办油画展,同时给当地电视台拍航海专题片,因缘际会认识了一位挪威老航海家。翟墨问他去过多少个国家,这位老人略沉思:“我不记得了,不过我已经绕地球转了一圈半了。”
这淡泊中隐藏的惊心动魄撼动了翟墨,这从未接触过的生活方式,契合他血脉里隐藏的一切:探险、自由、孤独、流浪、广阔、深邃……他冲动地把所有积蓄都掏了出来,到离奥克兰4个多小时航程的一个小岛上,花40多万元买了一艘8米长的无动力二手帆船——当时他甚至不会开帆船。
“是船主帮我把船开到奥克兰,船主就是我航海的启蒙老师”。当4个小时到达奥克兰后,翟墨基本掌握了驾驶帆船的技术,就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搬到了船上,一直到今天。
“风暴、巨浪、暗礁、鲨鱼、断粮少水,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什么,对于在海上的人来说,没有最危险的时候,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遇见最危险的那回,也许就是到了交付生命的时候。”
巨浪是海上最常见的危险。南太平洋环行时,翟墨遇到了11级大风,10米高的巨浪把帆都撕成了一条一条的,海水呼啸着砸下来,几乎把翟墨跟帆船打了个人仰船翻。海水拍起来的巨浪不断地击打着他的前胸后背,使他换不过气来。天空是黄色的,海面上一片黑灰,恍如世界末日。翟墨绕着帆船一圈死死捆绑上绳子,系在自己的腰间,又自己动手给划了一个口子的脚打麻药,然后闭上眼,强迫自己什么都不想……大约3个小时后,浪退了,身高1.85米的翟墨爬出船舱,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帆升上了桅杆。“在深海里,只要船不沉没,都有生还的希望,如果船沉没了,即使有再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也只能让救援人员知道有人出事了。”虽然死亡的威胁在航海中无处不在,翟墨却说“风平浪静”的航海,没有任何意义。
与暴风骤雨相比,没有风浪寓意着另一种恐怖。有回翟墨驾帆船行驶到汤加岛附近海域时,一连5天风平浪静,海面如同镜面,一丝风都没有。无动力帆船没有了风,就好比汽车失去了发动机和汽油,完全无所依靠,只能无助地听凭海浪带着船漂到任何地方,比如,撞到礁石上。
也曾经被鲨鱼追逐。当时翟墨发现后面10米左右始终有条大鱼跟踪他,凑近看,竟然是一条大鲨鱼!夜里,鲨鱼借着月光一次次跳出水面,寂静的海上,一声声落水声充满着巨大的危机感。鲨鱼跟了他一天一夜后才消失,虽然知道鲨鱼不太攻击人类,除非跳到海里去激怒它们,但是当初遇见鲨鱼无助恐慌的感觉现在都记忆犹新。
不过一切危机都抵不过来自于自身的孤独。船上的生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水下生物带来的惊奇很快就被单调的操作和体力的透支消磨掉。四周除了水,还是水,只有一个人,一只帆,在浪尖每天沉默着迎接同样的太阳。“那是比死还可怕的孤独”,很多航海者常常患上失语症甚至精神崩溃。翟墨同样无法逃避这个问题,航海的时候翟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睡觉就是开船时的姿势:双腿前伸弯曲,双手前伸,把腿绑在舵上,一旦帆船偏离了航向,帆船就会别他的腿,一下子就把他别醒了。“每次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就必须醒来一次,否则帆船可能会偏离航向或者遇到危险”,睡眠对他只是一种概念了。
有时翟墨也特别想找个人说话,排解内心的那种恐惧和害怕。这时,他常常会站在船上大喊,发泄一下独自一人在海上的寂寞和苦闷,或者给自己壮胆。每次航海,他和别的航海家一样都贴身带着一把尖刀——“一是用来切削食物;二是万一碰到鲨鱼还能周旋一阵;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在处于无可挽回的险情下,让自己少受一些痛苦。”翟墨平静地说。
4帆板篇
板。独行者。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经常从事帆板运动的人在一亿以上。
它很年轻。年轻到你不需要多说什么,直接玩乐才是最真髓的。
帆板运动起源于六十年代末世界冲浪胜地夏威夷群岛,是介于帆船和冲浪之间的新兴水上运动项目,以一己之力,驭风而行,享受天地间只此一人的速度感。
1970年6月,美国一位冲浪爱好者电脑技师修万斯设计制造出世界第一条带有万向节的帆板,并获专利权,此后在当地很快兴起帆板热,不久便流传到欧洲、澳洲和东南亚一带。如今全球性的帆板热方兴未艾,经过逐步改良,现在标准的帆板包括带有稳向板的板体、有万向节的桅杆、帆和帆杆。帆板的原理是利用吹到帆上的自然风力,站到板上,通过帆杆操纵帆使阀板产生速度在水面上行驶,通过改变帆的受风中心和板体的重心位置在水上转向。因和冲浪运动有密切关系,又称风力冲浪板或滑浪风帆。
朱滨:速度不是唯一快感。
从事风险投资行业,青岛帆板运动专业级发烧友,和朋友组织了利天游艇俱乐部,以专业心态尽情投入海洋运动中,并担任俱乐部帆板运动教练。
问朱滨第一次看见海是什么感觉,出生在青岛的他说没有感觉,因为“从没有记忆开始,就已经和大海融为一体了,这也是我最觉得骄傲的一点。”
只是就算如此亲近多年,这些并不算真正接触到海洋,“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在青岛玩海,只能叫做玩100米的海,这就意味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和接受,只在100米内浅层次折腾。2004年申奥成功之后,青岛作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城市,大力宣传帆船帆板这些海上运动。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原来还有那么多和海洋真正亲近的方式。”
朱滨是个运动好手,游泳、登山、滑雪都很精通,刚开始学帆板时,圈里人都说,你怎么学自行车的,就怎么学帆板。意思不外乎两个:一是要多摔几次,二是表示帆板很容易学。不过他回想第一次学帆板的经历,就三个字——很丢人。“当我真在大庭广众的海滩上,旁边所有人都笑着看这大老爷们怎么一次次连板都站不上去就翻到海里时,那种窘迫感到现在都记得。”
不过就如同帆板圈的人说的那样,朱滨很快就学会了帆板。当他乘着帆板滑翔时,觉得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时的感觉:天人合一。“帆板是完全无需外在动力,只借助风力的运动,而且和海洋是零距离接触,你能充分感觉到速度的快感——最关键的是这个速度是借助于大自然给你的力量,一想到大自然能合理地为你所用,达到人、板、天、海和风的和谐,这一切都让人生出人定胜天的豪情来。”
现在,朱滨用“恋人”来形容他和帆板的关系——“它令我有成就感,令我觉得骄傲,没有它的时候我会思念它,看见它会热血沸腾。”而玩帆板最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热爱海洋,有一颗渴望享受自由畅快的心,才会真正热爱帆板。任何运动归根到底,都是人的运动。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从运动中得到快乐,那么就要求你自己本身就是个愿意寻找快乐的人。”
大海因为它太过浩瀚深邃,让人对它不由心生畏惧,连带着认为海上运动危险度很高。其实帆板的危险系数比起滑翔或者越野摩托车等来说要低很多,国外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玩帆板遇到危险的几率,比人碰见杀人鲸的几率还要低。“如果你一旦遇见自己无法掌握的暗流,遇见涨潮或者退潮,无法避开人群或者礁石等情况时,只要把帆平放到水面,然后抱着板等待救援就好了。一般玩帆板都是俱乐部组织,他们都有支援团队。”
比起国内,朱滨觉得国外玩帆板的气氛更自然轻松,也碰过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回在瑞士玩帆板,旁边有个瑞士姑娘突然就和我飚起速度来——这在我们圈子里很常见,见谁的技术好,两个陌生人就开始不自觉地比赛。比完后,虽然大家语言不通,不过不妨碍我们一堆人和她那边一堆人一起喝啤酒——这在我们圈子里也很常见,这样比完赛后,陌生人往往就成了朋友。”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玩帆板的经历是在一个雨天,“有一次开船出海,结果碰到了暴风雨。当时的风有6级,其实玩帆板是有点危险的,但一种冲动涌上来,我踩着帆板就下海了。当时就我一个人孤独地飞在海面上,四面都是白茫茫的雨幕,耳边是无尽的水声,暴雨冲刷在我身上,我在海上箭一样飞驰,都能体察到水滴打在皮肤上发疼的触感,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后来再也没有过。要知道,当一种感觉完全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时,说明那种感觉已经深入到心灵中。”
虽然帆板是完全依靠风力才能享受快感的运动,但是朱滨并不认为速度是快感的第一要素,“我的教练教导我的时候曾经说过:能快,从来都不是本事。你开摩托车,把它油门加到最大然后速度最快,任何人都会干。如何在最快的速度下,还能保持最平稳的高水准,以及把速度操控在自己手里,想快想慢完全随心所欲,这才真正说明你具备操控风的本领,才能体会到帆板的快乐。”
TIPS:
防晒产品的使用。
比起那些耸人听闻的事故,晒伤其实是玩帆板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危险。
玩帆板建议穿鞋。
在沙滩上有很多贝壳或玻璃碎片等会割伤你的脚,最好穿鞋。同时,对于一些防滑面较差的板穿鞋有防滑作用。
救生衣必不可少。
在水上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突然起暴风、器材损坏、板体与帆具脱落后漂走,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你处于危险中。
事前检查不能马虎。
每次都要检查安全手、脚绳与滑浪板的连接是否妥当,避免下水后连惟一的救命工具也离你而去。
注意天气预报。
跑板前首先要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有暴风雨、强风警报的天气里,大家就没必要贸然出海了,帆板不是冒险者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