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君:自2017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言一行都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对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对学生母语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隐含的未来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017年11月,温儒敏教授与同在“部编本”教材编写队伍的曹文轩、北大教授钱理群等在一次北大召开的会议上,对未来的高考语文改革方向进行了“剧透”。
前情摘要:
◆ 語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缘起·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温儒敏:我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新高考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不是在考场,就是走在去考场的路上。高一开始等级考试,考考考,造成现在的孩子对写作没兴趣,对读书没兴趣。语文要给其他出分的学科让路,学生的精力自然不能放在这里。
钱理群:制衡着高中语文及作文课的开设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阅卷存在很大问题。语文卷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分数分成四等,二等分是42~45分,我们调查了4个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开距离。考得好也是42分,考得不好也是40多分,所以老师就不教了,顶多教点考场上的作文技巧。调查的4个省中,考入一类高校的作文成绩,与考入二类高校总体差距为“2分”!
倡议·新教材倡导以阅读为宗
曹文轩: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
我们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是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重磅剧透!未来高考语文这样变脸
NO.1 阅读题量增加!阅读面渐广!注重逻辑思辨!
温儒敏: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的悄悄增加了5%~8%。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复杂,那种扩展,都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励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小编点评】重视阅读的广度与宽度,淡化语文教学上的“奇、难、偏、怪”,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大脑的知识结构,不再让思维拘于一隅变得促狭短浅,而是用综合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重新塑造语文教育的原生态。
NO.2 借高考来颠覆语文课程,倡导文学创造
温儒敏: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有根本性的改变。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受那种语言的超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改革还要让孩子们写剧本、改编剧本,写散文,写小小说,这是审美的教育。
这样教学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的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只能尽量去影响准老师。少看微信多读书,语文教学要尽量往阅读和写作方向转一转,以此来激活我们的写作教学。
【小编点评】高考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向标,是改变目前教育生态的杠杆驱动。把握住高考改革的目的与动向,加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语言训练,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从阅读中获得美的认知,获得思维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现。
素材链接1:争议:温儒敏对女生的偏见
近年最常见的声音要么是高考侧重数理化、重理轻文,不利于学不好理科的女生;要么是高考容量大、内容模式化、备考时间长,有利于勤奋刻苦,擅长死记硬背的女生,不利于聪明但好动贪玩的男生。温儒敏的观点如今又为这一话题贡献了新鲜血液——语文也加入“女生学不好”的队伍中。但从高考的考试结果看,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据艾瑞深机构统计,21世纪以来,高考女状元也以超过52%的比例略胜于男状元。高考表现上男女生并不显著的差异很难说是考试本身带来的。在校生的性别差异在博士阶段才开始显现(女生38.63%),而此时,就业、婚育等非教育因素已对女生的教育追求产生显著影响。高考如果存在性别偏向,与其说体现在考试本身,不如说体现在考前和考后的相关环节。
(摘自搜狐号“界面文化”)
素材链接2:温儒敏回应
温儒敏:近日我在北大的一个发言正被“热炒”,多少歪曲了原意。我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这是学理上的建议,不等于马上这样命题。我指这几年命题取材面扩大,且往理性靠拢,对于死读书却阅读面窄的女同学可能不利,也不等于性别歧视。
(特约教师 夏子杰)
2017年11月,温儒敏教授与同在“部编本”教材编写队伍的曹文轩、北大教授钱理群等在一次北大召开的会议上,对未来的高考语文改革方向进行了“剧透”。
前情摘要:
◆ 語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 阅读文章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还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对女生特别不利。
◆ 高中课程将有颠覆性的变化,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 “高中语文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全线崩溃!”
缘起·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温儒敏:我发现,号称向985、211高校贡献了很多学生的中学,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不安排写作课。
高中语文老师将精力用在总结应对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讲怎么对付考试。比如,有老师总结出15种写法:怎么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怎么联系新闻,诸如此类。
新高考也可能带来一个问题:学生不是在考场,就是走在去考场的路上。高一开始等级考试,考考考,造成现在的孩子对写作没兴趣,对读书没兴趣。语文要给其他出分的学科让路,学生的精力自然不能放在这里。
钱理群:制衡着高中语文及作文课的开设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阅卷存在很大问题。语文卷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分数分成四等,二等分是42~45分,我们调查了4个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开距离。考得好也是42分,考得不好也是40多分,所以老师就不教了,顶多教点考场上的作文技巧。调查的4个省中,考入一类高校的作文成绩,与考入二类高校总体差距为“2分”!
倡议·新教材倡导以阅读为宗
曹文轩: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
我们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是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重磅剧透!未来高考语文这样变脸
NO.1 阅读题量增加!阅读面渐广!注重逻辑思辨!
温儒敏: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的悄悄增加了5%~8%。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前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阅读题的变化趋势,那种思辨性,那种复杂,那种扩展,都是你想不到的,对女生特别不利!女孩子中学喜欢读小清新、小文艺、小励志,喜欢词很美的文章。这些符合那个年龄段的审美趣味。可她们马上读大学了,就要开始更多地考虑思辨,面对很复杂的逻辑。所以教改必须在中学阶段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推动写作的教学。
【小编点评】重视阅读的广度与宽度,淡化语文教学上的“奇、难、偏、怪”,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大脑的知识结构,不再让思维拘于一隅变得促狭短浅,而是用综合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重新塑造语文教育的原生态。
NO.2 借高考来颠覆语文课程,倡导文学创造
温儒敏:高考以前爱考实用文,一个文学类,一个应用类,二选一,有一年考了刘震云的一篇小说,结果选他的文学类题目答题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选了应用类的。我们发现之后,第二年就调整了。现在文学类也要考,应用类也要考。否则,语文课堂不讲诗,不讲散文,不讲小说,最终中国的文学教育也崩溃了。
以后,高中语文课程有根本性的改变。对高一,有一个基本的设想,每个学期应安排6~8次的写作。其次要有文学写作,比如写诗,要学生模仿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
倡导文学创造。并不是要学生写得多么好,以后变成一个诗人。而是通过模仿写诗,来感受那种语言的超越,语言的变型。语言有时候不能穷尽,情诗就要说出变型的话,这就是诗。让孩子们懂得语言的这个特点,最终是一种情感训练、思维训练,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改革还要让孩子们写剧本、改编剧本,写散文,写小小说,这是审美的教育。
这样教学就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的很多语文老师基本不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只能尽量去影响准老师。少看微信多读书,语文教学要尽量往阅读和写作方向转一转,以此来激活我们的写作教学。
【小编点评】高考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向标,是改变目前教育生态的杠杆驱动。把握住高考改革的目的与动向,加强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语言训练,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上,从阅读中获得美的认知,获得思维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现。
素材链接1:争议:温儒敏对女生的偏见
近年最常见的声音要么是高考侧重数理化、重理轻文,不利于学不好理科的女生;要么是高考容量大、内容模式化、备考时间长,有利于勤奋刻苦,擅长死记硬背的女生,不利于聪明但好动贪玩的男生。温儒敏的观点如今又为这一话题贡献了新鲜血液——语文也加入“女生学不好”的队伍中。但从高考的考试结果看,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据艾瑞深机构统计,21世纪以来,高考女状元也以超过52%的比例略胜于男状元。高考表现上男女生并不显著的差异很难说是考试本身带来的。在校生的性别差异在博士阶段才开始显现(女生38.63%),而此时,就业、婚育等非教育因素已对女生的教育追求产生显著影响。高考如果存在性别偏向,与其说体现在考试本身,不如说体现在考前和考后的相关环节。
(摘自搜狐号“界面文化”)
素材链接2:温儒敏回应
温儒敏:近日我在北大的一个发言正被“热炒”,多少歪曲了原意。我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这是学理上的建议,不等于马上这样命题。我指这几年命题取材面扩大,且往理性靠拢,对于死读书却阅读面窄的女同学可能不利,也不等于性别歧视。
(特约教师 夏子杰)